2004中国寿险业遭遇“滑铁卢”各大寿险商自降增速指标,以求度过转型期
中国寿险商们年均增速30%的“高歌猛进”场面,几年之内或许将不会重现,遭遇过去年增速突降为7.2%的“滑铁卢”后,他们开始学会从“张扬”变得“保守”。泰康与新华老总表态2005年降低增幅
“2005年,我们决定主动降低指标,增速不会超过15%。未来5年,我们最好都不要超过10%。”在日前召开的全国保险工作会议的寿险分会上,陈东升——这位在保险界素以高调著称的泰康人寿董事长,却出人意料地“低调”。
去年,泰康人寿保持了30%以上的增速。而在它最风光的2002年、2003年,它的增速甚至达到过200%至300%。
更出人意料的是,陈东升的低调引来了在座另一位同仁的共鸣——素来锐气逼人的新华人寿董事长关国亮,也在保监会主席吴定富面前表示,“新华2005年的增速将调整为15%。”
2003年,新华人寿的增速是115%。去年,在中国寿险业集体“滑坡”的大背景下,它也不得不接受一个现实——增速降为了12%。
在整个全国保险工作会议上,除了占据中国寿险半壁江山的中国人寿敢于说,2005年要实现保费收入“较快增长”,以及同样已在境外上市的中国平安提到要“继续推进业务转型,保持较快速度发展”以外,几乎没有一家寿险商再提“高速发展”这四个字。跑马圈地时代终结寿险业经历急速转型
让寿险业掌门人们逐渐变得现实的,正是去年中国寿险业的表现。在这一年里,中国寿险业遭受了“当头棒喝”——人身险业务增速仅为7.2%,这个数字只不过是往年的1/4。这也是中国寿险业自创建以来增速最缓慢的一年。
因此,在今年全国保险工作会议的正式文件中,也一改往日的措辞,对寿险业的评价由“快速增长”悄然变为“平稳增长”。
一直以来急速上行的中国寿险业,为何突然在2004年放慢了脚步?保监会主席吴定富在他的报告中解释说,是“因为寿险公司主动调整业务结构和受升息等因素的影响”。
参会代表们的一个共识则是,中国的保险业正在经历“转型期”。“往日跑马圈地的外延式扩张,靠建机构、拉队伍的时代已经终结,寿险业增长模式转变为内涵式增长,进行结构调整是每家寿险公司未来几年内的第一要务,”一位参会代表对记者说,“寿险业去年低速、缓速发展并不足为奇,而这种局面很可能还要维持几年。”
在这个艰难的“转型期”里,各寿险公司均做出了战略调整。
据关国亮介绍,新华人寿去年主动取消了30亿元的期缴业务,还取消了29亿元的团险大单,光这两项就是近60亿元的业务。“要保持以前的增速不是不可以,而我们为了进行结构调整,实现可持续发展,只能主动放弃了”。寿险业增速放缓保监会心里最踏实
在经历了去年的波折之后,中国寿险业能否扭转乾坤?这个问题显然让中国保险业的最高监管者伤透了脑筋。
1月7日下午,参会代表的十个分组讨论同时进行。在三个半小时里,不苟言笑的吴定富独独在寿险分会停留了两个多小时。他端坐在会议代表中间,聆听每位代表的发言并时不时地作出点评,直至最后一位代表发表完自己的观点。
“虽然去年寿险业的增速不过7.2%,但这却是我们作为监管部门感到最踏实的一年,”会间,保监会人身保险监管部主任陈文辉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一脸轻松地说,“减速说明各家公司都在调整结构,增强公司的内在价值。”
在陈文辉看来,寿险公司往日的“超速”发展反而让他担忧,因为“超速”意味着高风险的积累,“这种风险迟早会在某天爆发的”。而现在,寿险公司主动做出调整,实现了一种“平稳过渡”,足以让人欣慰。如果希望未来能有大发展,中国的中小寿险商必须经历这个痛苦的转型期。
“我相信2005年,中国寿险业的增速将恢复到16%至17%。”在谈到今年的总体发展时,陈文辉乐观地表示。晨报记者李隽琼新闻链接投资收益不现转机保险业难有大起色
虽然保监会对保险业今年的发展作出了乐观估计,但业内的资深专家们却持保留态度。
日前,北京工商大学保险系主任王绪瑾教授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如果2005年中国保险资金的投资方面不出现转机,保险业的增速不可能有大的起色。”
通常,保费收益和投资收益被视为保险商盈利的“两驾马车”。保险公司通过结构调整实现保费收入平稳增长的同时,还少不了保险资金投资收益作为“后盾”。
目前,中国的保险资金正在急剧膨胀。据保监会披露的最新数据显示,保险资金运用余额已达11249.8亿元。但投资渠道不畅仍是目前最大问题。
日前,平安保险董事长马明哲对此也表示了忧虑,“目前在美国保险行业,产险的平均投资收益率为10%,寿险为12%,而中国总体不到5%。长此下去,国际投资者们必将无法忍耐。”晨报记者李隽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