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刊发南京市商业银行上市进入冲刺阶段的报道(见本报2005年1月3日第五版),使得国际金融公司(IFC)等国外金融巨头纷纷以中国的中小银行为重要桥头堡抢先布局中国的现象开始引起人们关注。
尤其是南京市商业银行的示范效应,更使得国外金融巨头把目光瞄准了中小银行,不仅是IFC,汇丰银行、加拿大丰业银行、摩根史丹利、花旗银行、新加坡华侨银行、德国D.E
.G投资集团、荷兰银行都在积极参股以城市商业银行(简称城商行)为代表的中国中小银行,不仅西安商行、重庆商行、深圳发展银行、上海银行等,还有北京银行、渤海银行、济南商行、福建兴业银行以及温州、宁波和苏州等地的城商行都成为外资入股的对象,外资布局中国瞄准参股中小银行正在成为一个趋势。
境外金融机构参股中国中小银行步伐加快
新年伊始,“北京银行”已正式替代“北京市商业银行”成为“北京市民自己的银行”。但更多业内人士认为,更名是北京银行突破北京地域限制,更好地吸引外资,以谋求更大生存空间的一个前奏。这也是众多中国中小银行纷纷吸引外资参股的一个缩影,类似的行动将越来越多。
据了解,“北京银行”是继上海银行后,国内第二家以地名直接命名的城商行。记者获悉,盛传已久的北京银行与荷兰国际集团的合作已处于最后的攻坚阶段,待引资成功后该行将向上市冲刺。“现在,我们与荷兰国际集团的合作正在积极推进的过程中,基本的框架也已经定了下来,不出两个月就会有一个结果,但具体的细节目前还不适合透露。”北京银行的有关人士回答得很干脆。不久,该集团的负责人就会来京与北商行的行长与董事长敲定此事。
更名求发展的还有原来的福建兴业银行更名为兴业银行,更名之后,该行很快获得香港恒生银行、IFC、新加坡政府直接投资有限公司的参股。
2004年12月,包括法国巴黎银行和摩根士丹利等在内的8家国际知名投行正就入股苏州商行与之进行积极洽商。据银行内部人士称,该行已就战略投资引入的时间和对象形成完整计划。
从2004年4月到11月,温州、宁波和苏州商行相继确定了各自的增资计划。温州商行则将外资的战略投资者作为自己的潜在增资对象,外资不超过20%,目前正在洽谈的可能是两家外资银行,两家外资行将有可能各出1亿,平均入股;宁波商业银行增资最多,募集完成后资本金将从现有的4.19亿元增加到18亿元,其中包括外资入股,目前已经有包括法国巴黎银行等多家外资银行与该行洽谈合作和入股。
“最近两个月,我们走访了江浙的不少城市商业银行,希望能够以参股或者业务合作的方式进入江浙一带的城商行。”2004年12月27日,一家外资银行投行部门负责人对记者表示。目前,觊觎江浙城商行的外资银行多达十几家,包括法国巴黎银行、澳洲联邦银行集团、新西兰银行集团、新加坡华侨银行等,而在他们走访和洽谈的对象则包括苏州商行、宁波商行、杭州商行、温州商行等多家城商行。
中小银行成为外资布局中国的桥头堡
2001年,IFC参股南京市商业银行,由此开启了境外战略投资者参股中国内地银行业的序幕。自2003年12月中国银监会决定逐步开放中国银行业市场,允许外国投资者最高参股25%,海外银行业纷纷加速与国内银行合作步伐,尤其对中小银行青睐有加,掀起了外资入股本土银行的热潮。2004年11月澳联邦银行成功入股济南商业银行以来,渣打也顺利入股渤海银行。中小银行成为外资布局中国的桥头堡,城商行更是主要代表。
2004年12月,深发展新董事会诞生,其中至少五人具有新东家新桥投的背景。新任董事长是在中国银行业享有盛名的摩根士丹利资产服务咨询(中国)有限公司主席蓝德彰,代理行长则由原花旗银行深圳分行行长韦杰夫担任。这是自1996年亚洲开发银行首度入股光大银行以来,中国银行业面对外资进入的最强烈的“人事地震”。2004年新桥控股深发展注定要成为外资入股新阶段的标志性事件。这是外资首次控股中国的商业银行,而且还是控股一家上市的全国股份制银行。2004年11月19日,渣打银行高层宣称,将入股渤海银行19.99%的股份,并已签署框架协议,这一协议已提交中国银监会审批。
西安商行的股权变动非常引人注目。2004年11月9日,IFC、加拿大丰业银行把5376万元人民币的首期参股资金汇入了西安商行的账户。据陕西省银监局人士透露,他们已接到银监会的正式批复文件,IFC和加拿大丰业银行分别持有西安商行2.5%股权,外资参股额总共为5%。未来四年,这两家公司在西安商业银行的入股比例将从目前的5%提高到24.9%。
城商行是外资参股的重点,目前外资银行已经参股10家中资银行,如交通银行、南京城市商业银行、上海浦发银行等,这些被参股的中资银行,基本上是城商行。“在111家城商行中,大约有十几家与外方正在谈判。”2004年12月,银监会监管二部副主任刘元表示。“其实很多银行希望在这次增资过程中,稀释当地财政局的股权,外资高比例参股是我们的设想,这样可以使内部管理变得更加灵活有效。”一位城商行行长私下对记者表示。
境外战略投资者为什么热衷于参股中资商业银行呢?有经济学家认为,对于境外战略投资者来讲,参股中资商业银行是其拓展中国商机的重要捷径之一。因为,中资商业银行已建立了广泛的银行业务网络,借助参股中资商业银行的机会,外资银行可以回避各种限制,开展其在华银行业务,进入或扩大其中国市场份额。另外,一旦其参股的中资商业银行实现了融资上市,就可以获得巨大的投资收益。目前外资只占中国银行业的1.3%,而中小商业银行的份额占中国银行业份额的20%至30%,未来中小城市银行上市之后,外资银行可以通过在二级市场上购买中小城市银行的股票来达到其迅速扩大在中国市场份额的目的。所以,利用中国内地的商业银行改制上市时要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的最佳市场契机,境外战略投资者将分享中国银行业改革成果的“丰盛佳肴”。
高层支持坚定外资参股信心
对于外资参股中国中小银行,近几年来,中国银监会、央行等有关主管部门的高层多次公开时表示支持,这不仅坚定了外资的信心,也大大推动了他们在中国的前进步伐,虽然这遭到了一些质疑。
伴随外资银行进入的,是监管层面思想和理念的变化。银监会2003年4月成立后,遂较为主动地将外资视为帮助中资银行在公司治理、风险管理、业务经营方面的积极力量。2003年8月25日,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在首次召开“在华外资银行负责人会议”上表示,将鼓励外资银行作为战略投资者或股权投资者参股中资银行。此后在多个场合,刘明康均表示,监管部门在银行监管和风险控制过程中,已认识到引入外国资本对改善中资银行资本状况、提高中资银行经营管理水平可起到积极作用。
2003年12月,银监会出台《境外金融机构投资入股中资金融机构管理办法》。该办法对外资投资入股金融机构的资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称单个境外金融机构向中资金融机构投资入股比例不得超过20%,多个境外金融机构对非上市中资金融机构投资入股比例不能达到或超过25%,否则按外资金融机构监管。这个办法的出台首先突破了以往个案报请国务院审批的方式,使得外资入股的规则更加透明和制度化,对单个外资入股的比例由15%上调至20%——这体现了监管当局对自我的超越。
2004年12月1日,刘明康介绍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等方面情况时说:“银监会成立以后,又有9家银行获准外资银行的参股,……从参股在一年左右的时间来看,许多银行首先是公司治理得到了巩固和加强……公司治理机制和内控机制的变化,是外资银行给参股的中资银行带来的催化剂。……而这些变化带来的影响将是十分深刻的。我们引进外资的股份,不完全是为了资本金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带来一个很好的合作效益和合力效益,这个合力的效益就是能够更好地推动中国银行业的改革,更好地提升中国银行业的国际竞争能力。我们将为这个目标,和中外双方一起做出不懈的努力。”刘明康同时表示,银监会今后将继续为外资参资入股中资商业银行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积极支持外资银行在中国发挥更大的作用。(来源:经济参考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