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对甘肃省农村低收入农户问题的思考和分析研究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1月10日 11:0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随着农村居民收入稳步增长,甘肃有相当一部分农民已过上了基本小康的生活,但是由于农村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还有一部分农户收入水平较低、收入增长缓慢甚至下降。这种现象的存在,不仅延缓农村的全面小康进程,制约了农业的发展,也是引发社会经济中的突出问题之一。因此,关注农村低收入户的增收问题,对农村居民总体收入水平的提高和保持社会稳定都具有现实意义。

    本文利用农村住户抽样调查资料,在分析低收入农民的现状特征及成因的基础上,提出促进低收入农户增收的具体措施。

    一、低收入农户现状特征

    据对全省1800个农村住户抽样调查,2003年甘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1673元,比上年增长5.2%。按照农村居民家庭收入从高到低排队,对农民人均收入水平进行5等分分组(每组各占总户数的20%),2003年低收入组农民的人均纯收入为538.2元,比上年减少了11.6元,下降了2.1%。低收入农户的人均纯收入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134.8元,比高收入组低3402.2元,高收入农户人均纯收入是低收入农户人均纯收入的7.3倍。低收入农户人均纯收入还不到甘肃1993年全省的平均水平,也就是说,2003年甘肃农村20%低收入户的收入水平比甘肃平均水平落后了10年。

    (一)自然资源,家庭和人员状况

    1.自然资源状况

    2003年,甘肃农村低收入农户与高收入农户和全省平均水平在自然资源方面形成的差异为:低收入农户主要集中在丘陵地区和山区,平原区仅有1.67%。旱地拥有量虽然高于全省和高收入农民,但是由于旱地耕作的“靠天”性使得部分收入具有不可预期性,天好多收,天不好少收,故而存在农民在好收成年份脱贫,在坏收成年份又重新返贫的现象。

    2.家庭及劳动力状况

    低收入农户中,平均每户常住人口为5.23人,远高于高收入农户的3.91人,并且,低收入农户三代同堂比重达28.43%,高于高收入农户17.5个百分点。低收入农户的家庭负担比较重,平均每个劳动力负担系数为5.82,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和高收入农户,这将制约低收入户脱贫致富。

    从就业情况来看,低收入农户劳动力主要在乡内和一产业就业,乡外和二、三产业就业比重均比较低,高收入农户在一产业就业比重为73.2%,虽然高于全国水平,但是比低收入农户要低近11个百分点,三产业就业人员是低收入农户的3倍。劳动力素质方面,虽然在文盲率上低收入农户就业人员与高收入农户持平并略低于全省水平,但是劳动力在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比重和受专业培训的比重要明显低,高收入农户在受教育机会上要比低收入农户多出许多,另一方面也说明受过较多教育的劳动力和受过专业培训的劳动力拥有更多的致富途经。

    (二)低收入农户的收入特征

    1.收入份额不断下降

    低收入农户不仅收入绝对水平低,而且收入增长速度慢。从2000年到2003年,甘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428.7元增加到1673元,增长17.1%,其中高收入农户的水平由3185.1元增加到3904元,增长23.7%,低收入农户的收入水平由549.8元下降到538.2元,下降2.1%。农民收入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并有进一步加剧的趋势。

    从不同收入层次农户收入份额看,2003年收入最低的20%家庭(低收入户)占全部家庭收入的比重为8.3%,比2000年的1.7%下降6.6个百分点,而收入最高的20%的家庭(高收入户)所占的收入比重为39.8%,比2000年上升了3.3个百分点。过去几年中农村居民收入增加额的绝大多数为高收入家庭所拥有,低收入农户的相对贫困化问题日益突出。

    2.收入主要来源于种植业

    2003年低收入农户人均来自种植业的纯收入为252.6元,占纯收入的比重为46.9%,高于全省5个百分点。人均出售经济作物数量,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3.非农产业收入来源少

    非农产业收入是近些年全省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尤其是工资性收入是农民增收的最主要来源。甘肃农村低收入户的收入结构中,来自非农产业的收入数量少,比重低。2003年低收入农户中,来自工资性收入人均182.3元,不到全省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和高收入农户的五分之一。其中,农民在本地企业劳动所得的纯收入人均为24.8元,与全省比相差145元,与高收入户比相差336元。此外,转移性和财产性等非经营性收入比重差距也较大,2003年低收入农户的非经营性纯收入人均38.7元,占全部纯收入的3.9%,而全省平均比重为5.0%。

    4.收入货币化程度低

    现金是经济发展的血液,现金流量的大小是衡量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由于工资性、财产性、转移性收入低,造成收入货币化程度低。2003年低收入户农民人均现金收入为252.3元,占纯收入的比重为46.9%,低于全省20.4个百分点,低于高收入农户26.7个百分点。低收入户农民现金收入相对少,生产投入和生活消费受到制约,经济活动的活力就差,形成恶性循环。

    (三)农村低收入户的生活特征

    2003年甘肃省低收入农户的人均纯收入538.20元,人均生活消费支出736.2元,总体上是收不抵支,部分贫困家庭靠借贷和国家救济维持基本生活水平。从总体上看,他们的各类生活消费支出与全省平均水平差距很大。

    1.恩格尔系数高

    低收入户中,2003年人均生活消费总支出736.2元,是全省农户平均支出的55.1%。这部分农户的恩格尔系数(食品消费支出占全部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为52.3%,比全省平均水平高8.4个百分点。尽管低收入农户用于食品支出的比重较大,但人均食品消费额只有1356.3元,仅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的65.7%。食品消费的特点仍是追求数量上的满足。

    2.衣着、食品消费水平低

    低收入户2003年人均衣着消费总支出38.2元,只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的51.6%,尽管低收入农户也已告别了衣不摭体的年代,但衣着数量少、档次低,全年人均购买成衣服装只有0.9件,购买服装支出人均10.8元,平均每件单价只有12元,分别只有全省平均水平的70.9%、56.8%和60.0%。食品消费质量不高,副食品消费水平过低。从具体的食品消费量看,低收入农户人均粮食类、蔬菜类、油脂类、肉禽类、蛋类、水果类等食品消费量均大大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003年低收入农户人均消费粮食类199.1公斤、蔬菜类22.0公斤、油脂类3.7公斤、肉禽类6.8公斤、蛋类1.3公斤、水果类2.9公斤,分别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的83.9%、54.9%、74.7%、55.8%、60.7%、41.1%。这些仅仅是从数量上的比较,食品质量上的差别还更大。由于低收入农户食物消费数量少、质量低,他们的营养水平还停留在摄取最基本的热量上。

    3.居住相对拥挤,房屋结构较差

    低收入户中2003年末人均住房面积13.3平方米,用于居住的支出人均117.1元,分别仅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的75.6%和58.1%。由于这些户多数没有建房经济能力,房屋结构陈旧,钢混砖木结构住房面积人均3.4平方米,比全省农户少3.8平方米。从房屋价值看,2003年末农村低收入户每户使用房屋价值0.98万元,比全省平均水平的1.40万元低30%。其住房周边的公共基础设施、环境卫生状况也较差。

    4.文教消费少,精神生活贫乏

    低收入户中,2003年文化教育娱乐消费支出及生活服务等非商品性支出人均90.1元,不足全省平均水平的50%,相当于高收入农户的四分之一。从非商品性支出构成看,学杂费和医疗费两项就占了80%以上。由于低收入户“上有老、下有小”,其医疗开销较大、负担较重。2003年的医疗保健消费中,低收入户的人均药品支出20.7元,仅及全省农户平均的51.2%,可见,低收入户对待疾病是小病忍、大病拖。加上电费等必需生活服务费开支,实际上用于文化和其他生活服务的支出很少,精神生活极不丰富。

    二、制约低收入农户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

    低收入农户与全省特别是发达地区的差异,受政治、经济、历史、地理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具体表现为生活水平低、劳动力素质低、经济结构单一、非农业不发达,投入少等导致长期在“低收入---低投入----低生产率----低商品率---低产出率----低投入”的恶性循环中,很难走出贫穷。

    1.生活水平低、居住环境差、土地资源贫脊

    甘肃地域面积东西狭长,自然条件差异也很大,河西地区土地较肥沃,交通、通讯较为发达,乡镇经济较为发达,劳动力就业门路宽广。而东、中部地区多为山区和半山区,地域偏远、交通闭塞、土地瘠薄、资源贫乏、经济滞后、大多数农户只能在当地从事传统的单一产业,收入水平长期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在本地寻找新的致富门路难度很大。而经常干旱和半干旱的现实状况,又很难改变其“大灾大减产、小灾少增产”的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

    2.低收入农户劳动力文化素质相对低下

    教育与收入相关性极大,甚至可以说教育的差距是贫富差距的核心。低收入农户劳动力的文化程度低,不仅影响农业经营效益,而且竞争收入较高的非农就业岗位的能力也较低。文化程度高的劳动力容易接受和利用各种社会信息,适应性广,对农业科技成果的接受能力也较强,产生的经济效益较大,另外劳动力在向其他行业流动时也容易被人所接纳。2003年甘肃低收入农户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6.76年,比高收入农户低1.2年,比全省平均水平低0.28年。从具体的文化程度结构看,低收入农户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劳动力比重占34.8%,高于高收入农户10.9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水平5.7个百分点;低收入农户中高中及以上劳动力比重占5.7%,低于高收入农户5.5个百分点,低于全省水平2.7个百分点。

    3.投入低、效益差

    2003年,甘肃低收入农户的生产投入及生产效益与全省平均水平存在差异。从生产投入看:2003年,低收入县农户家庭经营费用总支出人均比全省平均水平低54.4%,比高收入农户低81.8%,人均年末拥有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603.3元,比全省人均水平低549.0元,比高收入户低1671.2元。从效益看:2003年低收入农户百元固定资产创造纯收入89.2元,比全省平均水平低56.0元,比高收入户低84.1元,农业劳动生产率1483.9元,比全省水平少2398.4元,比高收入户低7262.5元。由于低收入农户现金收入相对较少,生产投入水平低,与高收入农户比较,获得收入所付出的劳动强度更大,生产效率更低,导致收入的差异。

    4.人口多,负担重

    2003年,甘肃低收入农户三个孩子以上的农户和三代同堂的农户占68.9%,比全省和高收入农户高16个和40.8个百分点;农户劳动力负担系数为5.82,比全省和高收入户分别高3.2个和3.9个百分点。在劳动力收入相同的情况下,负担系数的差距直接表现为人均收入差距。家庭人口多,劳动力负担重,人均收入相应减少。

    三、促进低收入农户收入增长的对策建议

    面对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如何在新的经济发展阶段,多渠道增加低收入户的收入,达到共同富裕的最终目的,是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重点考虑的问题。

    1.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农业结构调整要面向市场,依靠科技,因地制宜引导农民调整种养结构,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一是要在低收入农户中,改变广种薄收的经济模式,提高农业的产业化,集约度,通过对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充分利用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蔬菜、水果等劳动密集性产品,增加就业,实现增收。二是大力发展畜牧业。畜牧业是一项低投入、高回报、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小、适宜贫困地区发展的富民产业。在畜牧业发展上,要实现新的突破,多发展“食草型”动物,降低饲养成本,提高养殖效益。同时要加快畜牧业的市场建设、防疫体系建设、服务体系建设,为畜牧业生产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使畜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三是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通过农业产业化的经营方式,延长农业产业链,让从事农产品(资讯 行情 论坛)种植和加工的农民从中获得最大的收益。

    2.努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文化素质

    从战略高度认识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性,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加大农村教育投入,不仅是甘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低收入户增加收入的长远基础。一是努力普及初中教育。必须把发展教育的重点放在普及初中教育上,努力提高适龄儿童入学率,解决部分少年儿童不上学和中途辍学的问题,防止新一代文盲人口的产生。二是通过开设各种培训班,对一些上过小学、初中或高中的农民进行职业培训,传授给他们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争取几年内使每个低收入家庭都有一个掌握一至两门实用技术和经营特长的劳动力,这对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既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又有长远的作用;三是大力发展农村中等专业学校、农民职业中学,培养一批中级层次的人才,以适应商品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

    3.加大扶持力度,转变扶贫方式

    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发展二、三产业,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低收入农户由于收入的绝大部分用于生活消费,维持简单再生产都比较困难,要想扩大再生产依靠自身的力量是很难的。对于贫困户,政府应加大扶持力度,增加财政拨款。同时,改变面面俱到的救济式的扶贫形式,“授人以渔”而非“授人以鱼”。

    4.积极组织剩余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

    加快劳动力转移是低收入农户快速增加收入的首要措施。低收入农民家庭一般有较多剩余劳动力,但劳动力转移的能力比较差,转移的劳动力较少,所以,转移劳动力是快速提高收入的首要途径,也是一条捷径。

    5.逐步建立完善、高效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搞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变化,及时有效地保障农民特别是低收入户基本生产权益的迫切需要。低收入群体应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特别救助和有力扶持,有关部门应进一步强化相关政策,建立农村低收入群体生活保障体系,保证低收入农民的基本生产和生活,增强其自我发展能力。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甘肃新闻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印度洋地震海啸
部分大豆色拉油不合格
杨振宁登记结婚
意甲在线足球经理游戏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岁末年初汽车降价一览
2005年新春购房指南
2004地产网络营销盘点
天堂II 玩转港澳指南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