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建于上个世纪 80 年代的 53 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下称高新区), 经过 16 年励精图治的发展,已成为我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骨干力量 , 并正在成为我国产业经济领域知识最密集的高地。在当前高新技术产业全球化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我国高新区将迎来以信息化、国际化和现代化为基础的第三次创新发展新时期。面对国际国内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我国高新区应加快实施竞争力导向, 由国内为主向国际为主的战略性转变 , 全方位提升高新区的国际竞争力。这是因为 ,一方面要尽快提升高新区的出口竞争力 ,尽早成长为我国
未来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主力军。另一方面要增强消化吸收国外先进高新技术的能力 ,加大提高吸引外资的力度 ,赢得参与争取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向我国高新区转移的国际竞争主动权。
一、集群效率是高新区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强力支撑点
企业群体要素聚集的高效率及其极化效应是高新区竞争力内涵的本质特征。在一定园区面积不变的条件下,企业集群的密度越高和每个企业的产出规模越大 , 园区的整体经济规模越大 , 投入产出的效率越高,竞争力越强。达不到规模经济临界点的园区说明企业集群密度小 , 产业要素聚集总量不足,园区投入产出效率和规模效益必然递减;如果超过了边际规模经济的临界点 , 也同样会降低规模效益 , 使投入产出效率低度化。因此,国际上高新区占地面积越大 , 而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增长越快 , 投入产出效率也随之持续增高的园区 ,其国际竞争力必然强大。从理论上讲, 集群效率是高新区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强力支撑点 , 高新区在地理区域密集度下 ,形成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竞争力;在创新基础上 ,由企业集群效率带来的优势互补及宽领域合作,有助于多方降低相关成本、实现多赢而产生的高能量经济场;产业要素聚集效率带来的时间和空间重叠与共享的利润极化效应,都使高新区的投入产出效率、劳动生产率和盈利率大大超过单个分散企业的平均水平。经济学家卢卡斯认为 , 具有高技术的人力资本聚集效应,更能极化集群经济规模收益的递增。因为高技术人力资本的外部效应 , 一般都高于社会劳动力的平均人力资本水平,具有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核心作用 , 并且会从一个人扩散到另一群人 , 因而会对所有要素的生产率都有贡献。如果没有完整的扩散体系,让高技术人力资本产生的收益递增及成本递减的效应释放出来 , 则可能被“闭锁”。而通过园区模式的企业集群和要素聚集的组合,就会带来高新区投入产出效率递增的无限空间。因此 , 瑞士洛桑管理学院和世界经济论坛的学者认为,一国高新区的国际竞争力是其在世界高新区群体竞争中获得单位面积(每平方公里)最优投入产出效率和盈利率的能力。目前评价高新区投入产出效率的指标体系很多,一种是最大规模经济效益下企业集群的人均投入产出效率。如人均GDP、人均利润率;另一种是最大范围经济效应下单位面积投入产出效率。如单位面积总产出、单位面积利润率,都是从寸土寸金和高技术人力资本短缺的角度 ,根据企业集群效率和要素聚集效率的最佳边际投入成本与最佳边际规模经济收益的黄金交汇点原理, 来评价高新区企业集群的投入产出效率。
收缩战线 , 提高现有园区存量资产与占地面积的经济规模和投入产出效率是我国高新区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战略举措。2002 年 ,我国53 个国家级高新区约有 2.8 万家企业 , 其中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约 1.9 万家。高新技术企业集群总产出 10448 亿元,实现人均营业收入达 45.1 万元、人均工业总产值 38.1 万元、人均工业增加值 9.7 万元、人均出口 9700美元、人均净利润2.4 万元 , 远远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2002 年国家高新区总产值已占全国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一半 ,工业增加值的新增部分已占全国的22%。北京中关村实现技工贸收入 2404.8 亿元 , 实现增加值占北京市国内生产总值的16.6%, 人均产出 60 万元 ,科技人员人均产出 240 万元;苏州高新区国内生产总值已达 251.7 亿元 ,占苏州市工业增加值的 33%, 每平方公里的产出高达3.6亿元。这是目前我国企业集群效率最高的两个高新区。上海高新区的营业收入也已超过 1000 亿元 , 天津、南京、深圳等11个高新区营业总收入超过 400 亿元。大多数高新区已成为所在城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 显示出蓬勃发展的生机与活力,反映出国家级高新区有能力根据市场和创新的规律 , 根据国情,发挥自身的高新技术产业化优势和潜力。但是也要看到国家级高新区同国际先进高新区的投入产出水平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2002 年,53个高新区的总产出规模仅是硅谷 1998 年总产出的 43%, 出口依存度仅为 17.7%, 约低于硅谷47个百分点。我国高新区要在新形势下采取有效措施 , 尽快赶上世界高新区企业集群的先进投入产出水平,为高新区提升国际竞争力积累雄厚的创新创业资本。
1. 大力提升高新区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出规模、企业集群效率和产业要素聚集效率。
(1) 贯彻科学发展观 , 坚持分阶段、有重点和重投入产出实效的原则 , 彻底转变我国高新区的经济增长方式,要由粗放型、低集群度和要素分散型向集约型、高产出型和高盈利型转变。
(2) 要坚持“以高求大”和再“以大求高”的高效投入产出原则。经济规模只大而投入产出效率不高的高新区,在国际市场上没有支配地位;而只有高效投入产出 , 没有大规模产出的高新区 , 在国际市场上没有足够持续发展的市场份额。
(3) 制定提升高新区企业集群效率和投入产出效率的促进政策。要结合国际高新区规模化、高效化、高新化和生态化的新趋势,对原国家级高新区促进政策进行修订 , 制订旨在促进高新区提升现有存量资产和占地面积的产出规模和投入产出效率的相关政策,最大限度的收缩战线并减少园区占地面积 , 提高企业高新技术产业的投入产出规模和高新技术要素的聚集效率。通过收缩战线的政策导向,降低园区公共基础设施的投资 , 提升园区环境资源的质量和投入产出效率。要从税收政策上促进高新区投入产出效率的提高,设置高新区投入产出效率的底线 , 对低度化集群效率的园区 , 实施高征税政策;对聚集高效的园区实行低征税;实施土地占用累进税,迫使园区全方位提升投入产出效率 , 以超高的盈利率和资本积累率 , 增加自主研发和自主创新的投入,以达到提升高新区国际竞争力的目的。
(4)建立以提升企业集群投入产出效率为目标的高新区绩效评价体系。国家级高新区要以国家意志和高新化、国际化的指标来评价和考核。建议高新区实施以强促大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思路,设置以相对指标为主导 , 结合规模经济指标的评估体系 , 其主要指标有GDP、总销售收入、利润总额、出口总额、出口依存度及人均GDP、人均销售收入、人均利润、科技人员人均利润、人均出口额及单位面积总销售收入、单位面积利润、单位面积出口额等。
2. 直面国际竞争 , 大力提高企业集群质量 , 全面提升高新区要素聚集。
(1) 建立新一轮的高新区准入退出机制。全面提升区内高新技术企业集群的密度效率。修订新的高新区企业集群标准,要把园区内高新技术企业的比重由目前的 68.3% 提高到 90% 以上。除必要的非高新技术企业外,其余中低技术企业应实行作价转让或划出高新区外 , 以减少园区有效占用面积;因厂房基础设施划出有困难的企业,不得享受高新技术企业优惠待遇。
(2) 制订新的高新区投入产出价值自律评估标准及其相适应的高新技术要素聚集机制。对于投入产出价值链达不到高新技术要求的环节,要进行高效、高新和高增值的技术更新 , 以提升要素聚集的质量。对大范围、短时间不能达标的企业,同样不能享受高新技术企业优惠待遇。
(3) 集中国家、地方、民间和高新技术跨国集团的财力及优秀的金领、兰领和科技人员,倾全力将北京中关村、上海、苏州和深圳培育成国际一流的高新区。建议中关村按“内生”主导型、上海按“内生”与“外引”双重融合型和苏州、深圳按“外引”主导型的不同模式,将自身铸就为相当经济规模和投入产出高效率的国际先进高新区。
3. 以 ERP 系统实施为重点 , 以 EVA 经济附加值财务管理为基础,加快国家级高新区的信息化和财务现代化建设。积极开辟提升经济规模和投入产出效率的新一代简洁型管理新思想和新途径以及无纸化、开放型、快节奏的要素聚集方式;准确有序地数字信息;企业集群的决策方式;研发、设计、制造、物流和财务模块化的运作方式;高技术人力资本的科学运作等等,是我国国家级高新区以新型大规模集群、高产出和高效投入产出平台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4. 慎重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带。我国东部沿海正在积极通过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带,以进一步提升高新区的二次企业集群、要素聚集的经济规模和投入产出效率。江苏沿江、京津塘沿线、环渤海湾的高新技术产业带已开始运作。然而,国内外关于高新带及其发展的理论研究尚属探索阶段。国外一些高新带由于过分的企业集群和要素聚集 , 出现了严重的高新区聚集规模不经济性,导致高新区投入产出效率的急骤下降 , 至使外资徒迁、转移和撤资的问题不断发生。我国目前环境资源和耕地的瓶颈制约日益严重,在高新带的发展问题上要坚持科学、冷静和谨慎的态度进行深入研究。
二、差异化是高新区提升国际竞争力的精髓所在
差异化是高新区提升国际竞争力的精髓所在。差异化竞争 ,反映出一个企业人文精神的强烈创新和进取意识;而同质化竞争,导致企业陷入低价竞争的泥潭 ,反映出人文精神的保守和惰性。社会经济发展、时代前进和市场需求是千差万别的 ,个性化时代要求供给的差异化 ,已成为企业形成独特竞争力永久追求的目标。园区经济的差异化有其独特的内涵 , 一方面是企业集群的各自差异, 在同居一地 ,同行业相互比较中有了技术、质量和价格的差异化程度评价标尺 , 为企业带来了竞争压力 ,需要通过企业要素聚集的差异竞争与互补和集成 ,形成新的多元差异化优势 ,称为园区经济内在差异优势;另一方面是面对其它高新区竞争对手将企业集群的多元差异化优势 ,与引进园区内外产业要素聚集差异优势相融合 ,并对园区整体产业价值链进行整合、集成和再造 , 创造出优于其它高新区的差异化竞争优势,这是园区经济的外在差异竞争优势。持续维持外在差异竞争优势的产出 , 不断在国际市场上推出其它“不可替代”的差异化产品,是勉力维持高新区国际竞争力的根本所在。“园区经济”的集中度和差异程度 , 是衡量国际竞争力的两个相辅相成指标。
我国高新区以差异化为主线调整结构提升国际竞争力的策略建议。
1. 以差异化为主线对现有高新区进行产业整合与结构调整。
(1)把握差异发展的契入点。要紧密结合当前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高新技术产业政策与高新区的各自优势及其在全球要素市场资源配置价值链中的最佳位置,把握自身差异发展价值的定位 , 进行形成自身差异竞争优势的产业整合与结构调整,尽快实现由国内高新区差异化竞争向国际高新区差异化竞争的战略性转变。
(2) 发展自身关联多元化。要发展高新区之间的多元化及其单元的差异化产出 ,就要大力调整各高新区自身的无相关性多元化产出结构,遏止盲目扩张 , 向关联多元化及其差异化、专业化和精细化转变。
(3) 优化高新区自身产出结构。要优化集聚产业结构及产品结构的差异。要远离低价格差异竞争,不断提高自身产品性能差异价格比、服务差异价格比的差异化竞争优势。
2. 把握国际高新区差异创新大环境 ,突出集群要素创新差异化。
(1) 在跟踪中进行差异化创新。随着网络技术和电子商务在全球高新区的广泛应用 , 第四代差异化创新活动在国际高新区蓬勃发展,国际化的园区综合要素呈多样化在世界范围传播。我国高新区要在把握和运用与跟踪和模仿中 , 走出雷同发展的误区,大力进行国内国际的差异化创新 , 形成自身企业集群的特点 , 突出自身要素聚集的特色 ,夺取新一轮高新区全球化竞争的制高点。
(2)实施国际营销差异化竞争策略。高新区自身的国际营销差异化竞争策略主要有三条:产品差异化。是指高新区自身产品在质量、性能和价格上明显优于国内外高新区同类产品的差异化优势;形象差异化。是指高新区自身品牌集群和CI策略聚集而集成的综合性国内国际差异;市场差异化。是指高新区自身在细分国际市场与国内高新区市场划分中,由销售的条件、环境、分销渠道和售后服务等具体操作因素所创造的差异。
3. 积极推进第三代生态高新区的差异化改造。国际上已进入第三代生态型高新区大发展的新阶段。发达国家第三代生态高新区的建设模式,是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技术平衡和能量流动规律 ,通过园区高新技术企业的“产出代谢生态链”、“环境价值链”及“产业共循环链”,实现园区内外的污染排放最小化、区域废弃互换和投入产出过程中、后期的物质、能量循环。从而形成“高新技术物质资源——高新技术产品产出——再生高新技术资源”的闭路生态系统,并使之成为具有可持续竞争优势的第三代生态高新区。国家级高新区要按照国际生态高新区和现代高新技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国际标准,针对自身园区及周边环境资源的实际 ,切忌生态改造过程的模式雷同、盲目“跟风”,从而逐步进行差异化的生态技术改造升级。建立促进生态高新区差异化改造升级的法规制度,如《高新区绿色投入产出法》、《资源循环再生利用法》等;建立高新区具有自身特色的差异化绿色价值创新体系、生态经济核算体系及生态技术支撑体系。
4. 建立国家级高新区协会 , 协助国家推进高新区的差异化发展。充分发挥政府的合理行政干预、政策优惠导向作用和扶持力度,是国家级高新区形成各自差异化国际竞争优势的关键力量。将政府的推动力与行业性的市场调节组织结合起来,发挥行业协会的中介桥梁作用;通过行业协会的协调作用 , 将各类行业性组织再组织起来 , 并建立相应的行业性自律机制,这样就会形成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政府扶持力、市场机制拉动力和差异化创新推动力。
三、核心技术是高新区提升国际竞争力的灵魂
核心技术自主创新为主导已成为国际高新区改革发展的方向。国际上以核心技术供给方式而划分的高新区大致有三类:以核心技术自主创新与集群核心技术相结合,引领新兴高新技术产业创新创业的高新区。如美国的硅谷、我国的台湾新竹、印度的班加罗尔、日本的神奈川等 ,他们代表了高新区未来发展的方向,已成为以核心技术自主创新完全内部化而领秀全球高新区蓬勃发展的典范。又如前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利学城、韩国的大德和日本的筑波等,他们创新有余 , 创业不足 , 存在高新区创新与创业脱节和集群结构调整的争论和探索,是以核心技术外供为主导而集中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高新区。多数发展中国家和一些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也有一些这样的高新区。从长远发展看,这类高新区缺乏国际竞争力。
1.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 对高新区的核心竞争力进行新的战略定位。
(1) 增强核心技术聚集强度 , 要坚持内部化自主研发为主导与提高研发要素聚集能力相结合。决定高新区核心技术聚集强度的因素,不能只局限于“跟踪模仿”和“贴牌生产”。要树立“固本培源”创新发展的思路 , 正确处理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的关系,从高新区自身发展的需要出发 , 增强自主核心技术的聚集强度和创新能力,特别是要注意技术引进后的消化吸收和创新。同时又要不断提高对园区外先进技术吸引、聚集与集成优势要素的能力。国内最著名的贴牌生产厂家格兰仕,发挥自己产业链条的制造节优势 , 专做国外名牌的贴牌和自主品牌的微波炉。1996 年生产全部贴牌微波炉 60 万台 , 到2003年微波炉产销总量达 1800 万台 , 成为世界最大的微波炉生产厂家 , 国内和国际的市场占有率分别达到 70% 和35%。在2003 年出口总量中 , 自主品牌与 OEM 贴牌的比例 , 已从期初的 1:9 发展到目前的 4:6。对此学界有争议,总认为贴牌生产很难形成强势国际竞争力和占居国际市场的至高点,更难获得丰厚的利润。格兰仕也认识到拥有自主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的重要性。因此在做精做专做大 OEM 的过程中,逐步积累和提高自主设计、自主进行核心技术创新和拥有自主品牌的能力 , 尽早从ODM向整合世界资源和以出口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为主导的 OBM 更高目标迈进。
(2) 设置高新区科学考核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指标。借鉴国际高新区的经验和先进水平,建议设置如附表所示的国家级高新区核心竞争力最简要的量化标定值 , 以供研究参考。表中的总营业额,指高新区全部高新技术产品、技术专利的产销总值 , 同样,出口依存度也是这个范围。国家级高新区应按这个标准来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国家可以按照这三个层次的达标要求,考核国家级高新区的核心竞争力及其在国内和国际的排位;也可以根据现行科技税收优惠政策,配合加速折旧、投资抵免、技术开发基金等税基式优惠手段的运用 , 从税收政策上分别进行不同档次的优惠,鼓励高新区加大研发投入和引进技术创新。
2. 构筑多元化核心技术聚集创新平台。
(1)要首先建构高新区自身管理的核心技术研发中心。这是高新区内进行核心技术研发和创新最具权威的机构。这个机构至少要有几个有影响、有理论、有实践的专家来领导,有能力根据高新区自身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需要 , 提出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标准 , 成为高新区企业第三方技术供给主体,并进行技术专利的输出输入 , 增加研发盈利收入 , 以创新养创新。
(2) 创造条件大力吸纳跨国研发机构、学研机构、民间研发机构入驻 , 为提升高新区的核心竞争力做贡献。
(3) 发动园内企业与国内外制造商和供应商联手创建核心技术产出链 , 利用网络信息的力量 , 提升高新区的整体核心竞争力。
3. 构建高新区高层客户研发交互平台。高新区通过这个平台实行高层客户价值最大化,从而提升园区企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通过互联网将园区研发活动与高层客户和供应商联结起来,进行研发前期、中期三维动态设计模型的交流和沟通 , 可以提升后期研发成果的竞争力 , 大大降低研发的风险损失和相对成本。
4. 不断进行园区制度创新 , 为利用外资提升高新区国际竞争力创造更加良好的环境。
(1)深化高新区管理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和健全由政府牵头、大学科研机构和国内外企业集群兴办高新区的基本制度。加大政府对高新区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扶持力度和政策体制性的辅助支持措施。充分发挥外资和民营资本参与高新区提升核心竞争力的积极性及国际市场机制的引导作用。
(2) 建立高新区吸引外资投资环境评价体系。不断创造持续吸引外资、留住外资和留住国内外高新技术人才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扩大高新区的高科技教育和高技术职业教育。增强外资持续投资的信心 , 努力创建投资软硬环境兼优的现代高新区。
(3)高新区要建立诚信、有序、高效、竞争的市场环境。健全高新区吸引外资的平安环境、信用体系和市场规则;开放高技术人才市场;整顿、优化高新区的商会、行业协会、律师及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提升这些环境要素的运行水平,是高新区提升核心竞争力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4) 改革高新区金融支撑体制。探索建立高新区自身的投融资控股公司 , 实现国家级高新区投资主体,由政府为主向企业集群为主的根本性转变。建立诚信、安全、低风险、高回报的金融运行机制 , 以吸引国内外金融机构和风险投资公司加盟,为高新区提升国际竞争力提供充足的创新创业资本。
(5) 提升高新区进入资本市场的竞争力。能否公开上市是衡量高新区国际竞争力强弱的重要标志,也是国际高新区创新创业的范式和经验。要积极创造条件 ,提高园区企业集群的偿债能力 , 优化高新区的债权结构,推进高新区及其企业尽早公开上市 , 以赢得更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创业资本。
作者:杨昌荣 中国国际贸易学会理事
商务部 《国际贸易论坛》 第5期
(信息来源:贸研院子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