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企业改制鼓了钱袋子的江苏省江阴市新桥镇,顺应乡村城市化发展的潮流,不失时机地推进“三集中”,即农民住宅向镇区集中、土地向规模化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从而有望在两三年内建成长三角乃至全国第一个无村镇。
寒冬时节,走进新桥镇,只见大批昔日分散建设的农舍正在被分批推倒拆除,取而代之的是由一座座漂亮美观的公寓楼组成的居民小区,门口保安站岗,楼下超市红火,区内绿树
成荫。原来的村民委员会被社区居民委员会取代,小区全部实行物业化管理。祖祖辈辈都是乡下人的新桥农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市民”的滋味。
新桥镇地处江阴市东南,面积19.3平方公里,下辖10个村民委员会和4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全镇总人口4.5万人,其中外来人口2.2万人。
改革开放以来,新桥经济发展迅猛,尤以两家跻身世界毛纺10强的大型企业——江苏阳光集团和海澜集团而闻名于世。去年全镇农民人均收入达9500多元,人均GDP、人均创利等多项主要经济指标领先江苏全省。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多地少且布局不合理,难以实现生产、生活、生态有机统一和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矛盾,成为新桥人不得不迈的一个坎儿。“三集中”的战略构想就是在这个背景下被逼出来的。为避免规划上的“近视眼”,新桥镇镇党委政府聘请了上海同济大学和南京规划设计院的专家,将全镇划分为7平方公里的工业集中区、7平方公里的生态农业区和5.3平方公里的商贸居住区,按照“城市设计”的要求打了“草稿”。
为把农民住宅向镇区集中这件好事办实,实事办好,通过企业改制收回8亿元集体资产的新桥镇,出台了一系列维护群众利益的政策:拆迁村里的旧房每平方米补偿380元,购置镇上的公寓房每人再补1.05万元,对独生子女家庭另奖8750元,对男满55周岁、女满50周岁的无业人员统一办了养老保险。
新建的6层高的公寓楼每平方米按成本定价760元,一般中间户型为130平方米,约合9.8万元;而拆除的民居一般为250平方米,每平方米补偿380元,就是9.5万元,两者相差无几,其余奖励的钱正好用来装修。农民几乎花不了什么钱,就可以住上新楼。按计划,到2007年,该镇人口都能集中;2008年,外来打工者也能住上公寓房。除新建和完善中心幼儿园、敬老院、中小学外,投资200多万元新建的垃圾中转站、投资3000多万元新建的日处理能力2万吨的污水处理厂已投入运行,初步实现了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这在中国中小城镇中亦属鲜见。此外,新桥镇还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小城镇开发,把能推向市场的项目都推向市场。目前,镇污水处理厂即由意大利外商投资,还有外商前来洽谈投资建医院和小学。
经过三年紧张有序的运作,新桥镇的“三集中”现已初见成效:全镇13000多亩农田实现规模经营的达10000多亩;基本完成工业向集中区集中。目前全镇98%以上的工业产出、利税贡献来自工业集中区;随着21万平方米新桥花园小区等7个总面积达55万平方米的住宅小区的全面启用,新桥镇半数人口住进镇区,城镇的集聚效应进一步显现。
据镇委书记吴贯一介绍,实施“三集中”战略好处很多,光是农民住宅向镇区集中一条,就使户均住宅占地面积由0.72亩降为0.25亩,到规划期末,全镇6700户农民集中到镇区后,至少可节约土地3000多亩。
作者:何洪锡 朱羽
(来源:经济参考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