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我国流通领域改革进一步深化,电子商务、连锁、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快速发展,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提高,流通业引导生产、促进消费、衔接产需的作用日益增强,保持了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使城乡居民特别是农民收入明显提高,全国商品市场继续向好的方向发展,呈现出5个明显特点:
一是市场销售规模实现标志性突破。2004年前11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4.84万
亿元,增长13.2%。预计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突破5万亿元,达到5.3万亿元,比2003年增长近13.5%。人均每天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突破10元。全年生产资料销售额将达到11万亿元以上,比2003年增长19%。全年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实现增加值将突破1万亿元,增速高于GDP增长水平。
二是消费结构继续升级。2004年前10月全国住宅销售额增长31.9%;前11月轿车销售208万辆,增长16.9%;通信业务收入增长12%;餐饮业营业额增长21.9%。金银珠宝、化妆品、文化办公用品、通讯器材零售额均增长了20%以上。消费结构升级带动了建筑及装潢材料、家具、空调、彩电、冰箱等相关产品和服务行业发展。
第三,一些大中城市居民消费开始由实物消费为主向实物消费与服务消费并重转变,体育健身、文化娱乐、休闲旅游、教育、高档耐用品成为居民消费新的热点。体育娱乐用品零售额增长16.7%,摄像机、钢琴和电脑每百户拥有量分别达到3.1架、2.2架和32.3台。农村居民在改善吃、穿、住的前提下,逐步增加用、行、教、乐等方面的消费。2004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交通通讯消费增加26.2元,增长23.4%;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消费增加7.1元,增长12.3%。
第四,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内生产建设急需的能源、原材料以及其它重要商品进口增加,对保证国内市场繁荣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商品市场供求关系继续好转。2004年前11个月,小麦进口663万吨,棉花进口185万吨,食糖进口118万吨,原油进口11062万吨,成品油进口3444万吨,均较去年同期有较大增长。据商务部监测,在600种主要商品中,上半年供过于求的商品分别比2003年上半年和下半年减少了43种和8种。下半年供过于求的商品比上半年又减少了16种。供过于求商品减少,供求平衡或基本平衡商品增多,说明我国商品市场供求关系继续好转。
第五,始于2003年下半年的粮食、副食品价格大幅上涨势头已明显趋于平稳。据商务部监测,2004年9、10月份以来,全国各大中城市小包装大米、小包装面粉、桶装食用油、牛羊肉、鸡蛋、牛奶、蔬菜等生活必需品价格基本稳定。中央“有保有压”宏观调控政策成效显著,加上国际原油价格回落,国内生产资料市场供求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总体价格水平趋于稳定。(岩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