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江苏、上海三省市科技实力比较分析及对策研究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1月07日 12:3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 |||||||||
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突飞猛进,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近年来,位于长江三角洲核心区域的浙江、江苏、上海三省市紧紧围绕“科教兴省”、“科教兴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在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坚持把科技放在首要位置,进一步加强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增加了财政对科技的投入,通过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努力推动科技与经济的结合,使科技发展速度明显加快,科技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科技进步已经成为长三角三
全面分析浙江、江苏、上海的科技实力状况,准确认识我省在长三角地区科技发展过程中的比较优势和存在的问题,科学把握科技发展的特点和趋势,提出推进科技发展的政策建议,对于加快浙江科技强省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科技投入大幅度增加,自主开发能力显著增强 “投入是创新的一种度量”。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都将“科技投入”列为极有价值的指标,国际经济合作组织OECD出版的《科学与技术指标报告》和《科技政策回顾与展望》系列出版物把“科技投入”作为主要背景材料和评估的重要依据,OECD认为,科技投入是“反映技术变革的一种标志”。从长三角三省市科技投入指标考察,近年来,长三角三省市科技投入大幅度增加,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2000年,浙江省全社会科技投入为104.89亿元,2003年达到176.7亿元,年均增长18.9%,比同期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高3.2个百分点;江苏省2000年的全社会科技经费投入为193.0亿元,2003年迅速增加到338.0亿元,年均增长速度达到20.5%;上海市2000年全社会科技经费投入为192.0亿元,到2003年,达到288.4亿元,年均增长14.9%。全社会科技活动经费投入连续多年的高速增长,既为长三角三省市经济持续增长提供了较强的支撑,也为今后科技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根据国际上公认的说法,研究与发展活动(ResearchandDevelopment,筒称R&D)是整个科技活动的核心。由于R&D活动覆盖了全部科学研究和具有实用风险的试验发展工作,它的好坏与成败将直接关系到国家、地区的科技发展水平、技术创新能力、经济发展后劲和社会福利水平。科技竞争力的国际较量集中表现在R&D活动的资金、人力对比上。因此,世界各国政府都在R&D活动的资源配置上倾注大量的精力,其中R&D投入是其主要支撑点。 近年来,长三角三省市R&D经费投入快速增长。2003年,浙江省R&D经费达75.2亿元,是2000年的2.1倍,年均增长27.0%;江苏、上海2000年R&D经费投入分别为73.0亿元、73.8亿元,到2003年,分别增加到150.5亿元和128.9亿元,年均增长速度分别达到27.2%和20.3%;与此同时,长三角三省市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也逐年上升,浙江省2000年为0.6%,2002年达到0.74%,2003年上升至0.8%,江苏省、上海市的情况也基本相同。R&D经费占GDP的比重稳步上升,表明长三角三省市自主开发能力明显增强。 (二)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成效明显,创新成果的质量和水平上了新的台阶 科技创新系统是一个由科技活动机构、组织、政策及其相互关系组成的有机整体。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创新活动的行为主体是科技创新系统的主要要素,它们创新能力的高低是科技实力强弱的重要体现。近年来,浙江、江苏、上海三省市为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提高科技综合竞争力,一方面全面推进科研院所体制改革,一大批应用型科研院所成功转为企业,或进入企业,社会公益类科研院所完善了“一所两制”,基本实现了由科研事业型向科技经营型的转变;另一方面,加强了企业和高等院校科研体系的培育和扶持。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取得了新的突破,初步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2003年底,浙江省拥有县及县以上国有独立的研究开发机构108个,高等院校办科研机构421个,工业企业和其它单位办科研机构1889个。各类科研机构从事科技活动人员7.3万人,科技活动经费支出达79.9亿元,R&D经费支出34.5亿元,科研机构人均科技活动经费和R&D经费支出分别为10.9和4.7万元;江苏省2003年拥有县及县以上国有独立的研究开发机构181个,高等院校办科研机构4452个,工业企业和其它单位办科研机构近2100个,各类科研机构从事科技活动人员11.6万人,科技活动经费支出达164.76亿元,R&D经费支出85.04亿元,科研机构人均科技活动经费和R&D经费支出分别为14.2和7.3万元;上海拥有各类科技机构总数虽然只有912个,机构从事科技活动人员也只有6.2万人、但2003年机构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却达133.8亿元,R&D经费支出78.0亿元,科研机构人均科技活动经费和R&D经费支出分别达到21.6和12.6万元,在三省市中居龙头地位。 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和完善,进一步增强了长三角浙江、江苏、上海的科技创新的能力。2003年,三省市共发表科技论文15万篇,专利申请量17512项,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为5821项,三省市发表论文和专利申请量均在全国名列前茅。 (三)高技术产业迅速发展,高收益特征进一步显现 为了适应研究产业结构变化的需要,国外有关专家提出了按生产要素集约程度划分产业的分类方法,即按生产要素集约程度将产业划分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工业发达国家技术集约程度高的产业有相对集中的趋势,大量科研成果和尖端技术在这些产业广泛应用,科技投入和附加值明显高于其他产业。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把这类技术集约程度高的产业界定为高技术产业,并据此来反映科技创新带来的宏观经济效果和产业结构优化状况。近年来,长三角三省市高技术产业发展迅速,浙江、江苏、上海高技术产业实现产值分别从2000年的528.1、1264.4、1004.1亿元,增加到2003年的1054.5、3122.4、2251.2亿元,分别增长2、2.5、2.2倍;高技术增加值分别从2000年的132.1、302.0、235.3亿元,增加到2003年261.4、780.9、389.9亿元,分别增长2、2.6和1.7倍。 高技术及其产业的问世和蓬勃发展,是本世纪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成就。当今,在生产和再生产活动中,高技术产业已经成为实现效益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浙江、江苏、上海高技术产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这一特征,高技术产业的高收益特征进一步显现。2003年,浙江省的高技术产业的产值利税率为11.1%,比规模以上工业的10.88%高0.22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利税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8.35%,比高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高出0.16个百分点;江苏省2003年高技术产业的利税达到181.48亿元,比2002年的119.39亿元增长52.0%;上海高技术产业利税亦从2002年的90.15亿元,增加到2003年的115.71亿元,增幅达到28.4%。 (四)人力资本积累不断加强,公众科学文化素养逐步提高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主体,现代经济的竞争越来越突出地表现为人才的竞争。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本是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和源泉,人的知识、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远比物质资本、劳动力数量的增加重要得多,对人力资本的投资能够产生递增的收益(舒尔茨,1961)。新经济增长理论进一步明确“每个人的专业化的人力资本的积累”是产出增长的真正动力。按照卢卡斯的“人力资本积累增长模型”,人力资本积累有通过学校学习积累人力资本的“内部效应”和“干中学”积累人力资本的“外部效应”两种效应。这两种效应都能够对经济增长产生内生推动作用。 近年来,浙江、江苏、上海三省市着眼于经济发展的需求,通过“内部效应”和“外部效应”多渠道积累“人力资本”。一是十分注重人力资本积累的“内部效应”。在增加教育投入、加快人才培养的同时,为吸纳和集聚优秀人才开辟了绿色通道,大力引进短缺、紧俏、急需的各类人才,特别是高层次、复合型创新人才,人才培养、引进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拓展,人才集聚速度进一步加快,人才的整体素质显著提高,人才的结构更加合理。例如浙江省拥有人才资源(具有中专以上学历或有初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职称的人员)由2000年的178.7万人增加到2003年的281.12万人[1][1],年均增长16.2%;每万人口中人才资源数从2000年的397人增加到2003年的618人,年均增长15.9%;二是充分发挥人力资本积累“外部效应”的作用。不脱离生产岗位,通过在岗训练、师傅带徒弟或工作中积累经验形成人力资本,在浙江、江苏、上海的产业集群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在产业集群内,生产的产品雷同,技术接近,员工流动方便,企业之间交流频繁,为形成和产生人力资本积累“外部效应”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正是通过“干中学”的积累,三省市公众的科学素养逐步提高。最近进行的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数据显示,浙江、江苏、上海公众基本具备科学素养的比例平均为2.1%,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50%。 二、浙江科技实力发展的比较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在推动科技事业发展、增强科技实力的过程中,走的是具有浙江特色的,符合浙江经济社会特点的发展道路,形成了多方面的比较优势。这些比较优势,既是长期发展的历史积累,也是今后进一步演变的有利条件。对这些优势的归纳与把握,有利于扬长避短,进一步推动我省科技进步。 (一)政府推动科技发展、增强科技实力的作用比较明显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各级政府在促进科学技术事业发展方面始终起着积极的、十分重要的作用。1992年确立了“科教兴省”战略,1996年又提出了《关于深入实施科教兴省战略,加速科技进步的若干意见》,对全省科技工作进行了总体部署。此后,在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领导、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鼓励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这些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有力地推动了我省的科技进步。 与江苏、上海等省市相比,浙江省政府在推进区域科技创新,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方面的作用比较明显。突出表现在,财政科技投入力度较强,对区域自主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的直接贡献份额较高;进行制度创新,在全国率先实施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有效地推动了区域科技进步。近年来,浙江省地方财政科技拨款逐年增加,财政对科技的支持力度逐步增强。2003年,浙江省地方财政科技拨款35亿元,是2000年的2.5倍,年均增长35.7%,比地方财政支出年均增长幅度高8个百分点;地方财政科技拨款占地方财政支出比重从2000年的3.24%上升到2003年的3.9%(见表1)。浙江省地方财政科技拨款占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按全国可比的综合年报口径计算)的比例为19.8%,比各省(市、区)平均的11.4%高8.4个百分点。这些指标充分说明,浙江省财政科技投入力度较大,对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的直接贡献份额较高。 表1:2000-2003年浙江省财政科技拨款情况 年份 财政科技 财政科技拨款 财政科技拨款 拨款(亿元) 科技三项费 科学事业费 占财政支出的 占科技活动经 比重(%) 费的比例(%) 2000 13.98 9.18 3.95 3.24 13.32 2001 18.55 12.05 5.12 3.10 14.92 2002 24.94 16.05 6.12 3.33 16.62 2003 35.00 19.53 8.59 3.90 19.81 进行制度创新,在全国率先实施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是我省政府推进区域科技进步的又一项具有特色的重要举措。1996年实施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以来,地方财政科技拨款从4.42亿元增加到2003年的35.0亿元,年均增长34.4%;财政科技拨款占科技活动经费支出的比例从11.6%上升到2003年的19.8%。与此同时,科技活动经费、R&D经费占GDP的比重也开始摆脱长期徘徊不前的局面,开始逐步上升。1996-2003年,我省技术市场成交额、从技术市场买入技术成交额分别增长1.9和2.4倍;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分别增长2.3和3.3倍。 (二)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非常突出 浙江是市场意识较强、市场发育较早、市场要素培育比较充分、市场机制作用较大的地区。在推动技术创新方面,市场配置科技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十分明显。在市场机制作用下,浙江的企业以其独特的市场敏感,确定以具有市场前景的产品作为攻关对象,或引进科技成果,或购买先进的生产设备,或研究开发,最后以占领市场而告终。这样周而复始,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就逐步得以确立、巩固和提高。 浙江企业研究开发的主体地位的提高和加强还表现为企业科技投入强度不断增强。2000年,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相当于工业增加值的比例为2.67%,2001年上升到2.90%,2002、2003年分别达到3.14%和5.68%;R&D经费相当于工业增加值的比例也从2000年的0.92%提高到2003年的1.2%,上升趋势十分明显。企业科技投入强度的不断提高,表明企业的科技意识已经得到有效激发,企业把创造的财富更多地投入科技,因此,企业科技创新地位的提高和加强也就在情理之中。 全国科技综合统计资料(统计范围比全社会略少)显示,在各省(市、区)中,浙江省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比较突出。2003年,浙江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中,企业资金所占比例为72.6%,比全国平均的59.4%高13.2个百分点;高于上海的66.1%和江苏的65.4%,居第三位。科技活动经费支出中,企业支出所占比重为84.2%,比江苏、上海平均的66.9%高12.7个百分点。2003年,全省科研机构经费筹集中,非政府资金所占比例已达30%以上;高等院校科技经费中,有60%来自企业。 大量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参与创新,是浙江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比较突出的具体体现。目前浙江企业有科技活动的单位数位居各省市区第一位,占全国总数的比重达12.5%。 (三)科技资源的吸收能力非常强劲 技术市场中技术流动状况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区域技术引进情况。2003年,浙江省技术市场成交额(按技术提供方统计)为53.0亿元,与GDP之比为5.6‰。虽然技术交易在某种程度上是技术竞争力的体现,但对浙江这样一个科技资源相对而言并不丰富的地区来说,它更多地反映了企业对技术的需求和引进情况。 三、影响浙江科技实力发展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科技事业发展迅速,科技实力明显增强,并已形成了具有浙江特色的比较优势。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浙江科技事业发展过程中也还存在人才资源储备欠丰、科技投入强度不足、高技术产业发展水平不高、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自主知识产权还较少等问题。 (一)人才资源储备欠丰 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的科技创新活动主要集中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开放以来,这种情况虽有了很大的改变,但因为惯性的作用,科技人员仍然主要集中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国有单位。由于历史的原因,国家在浙江的科技教育投资很少,浙江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国有单位科技人才积累不多。2003年,浙江的高等院校只有64所,专任教师2.95万人,只占全国的4.1%。高等院校毕业生数7.86万人,只占全国的4.2%。浙江国有企事业数量不多,规模不大,地方国有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只有65.79万人,只占全国的3.0%,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1.06万人,只占全国的2.2%;科学研究人员0.51万人,只占全国的1.9%。与江苏相比,浙江省的相关指标分别只有江苏的40-70%(见表2)。 表2:2003年浙江、江苏、上海人才资源拥有情 地区 高等院校 高等院校 地方国有企事 工程技术人员 科学研究人员 专任教师 毕业生数 业专业技术的 (万人) (人) 数(万人) (万人) 员(万人) 浙江 2.95 7.86 65.79 11.06 5140 上海 2.43 7.11 31.64 7.98 5821 江苏 4.98 13.70 103.33 17.81 6487 (二)科技投入总量偏小,强度不足 按照国家科技综合年报的口径,2003年,浙江省科技活动经费支出192.44亿元,占全国的5.7%,在各省(市、区)中居第7位。但经费投入只有江苏的51.5%、上海的63.1%(见表3),与上海和江苏相比,我省科技投入总量明显偏少。 表3:2003年浙江、江苏、上海科技活动经费指标比较 科技活动经 科技活动经费相当于 R&D活动经费 R&D经费相当于 费支出(亿元) GDP的比例(%) (亿元) GDP的比例(%) 浙江省 176.67 1.88 75.2 0.80 江苏省 338.02 2.71 150.5 1.20 上海市 288.44 4.61 128.9 2.06 浙江省科技活动经费相当于GDP的比例为1.88%,比全国平均的2.87%低0.99个百分点,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65.5%,与我省经济发达程度相近的江苏、上海相比,我省科技活动强度更显不足。2003年,江苏、上海科技活动经费相当于GDP的比例分别为2.71%和4.61%,分别比我省高出0.83、2.73个百分点。 2003年,浙江省R&D活动经费支出75.2亿元,分别低于江苏的150.5亿元和上海的128.9亿元,占全国的4.88%,而上海、江苏R&D活动经费占全国的份额均超过了8%。与浙江省建设科技强省的目标和要求相比,我省R&D活动经费占全国的份额明显偏小,与江苏、上海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R&D活动经费相当于GDP的比例是国际通用的衡量一个国家、地区科技竞争力的核心指标,也是构成一个国家、地区综合实力最重要的内容之一。R&D投入水平偏低已经成为我省科技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三)高技术产业规模偏小,水平偏低 近年来,我省高技术产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但由于各种原因,也存在发展速度还不够快;总量还比较小,在制造业中所占的份额还较低;附加值不高,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较大等问题。 1、高技术产业产值增长速度明显落后于江苏和上海 2001-2003年,浙江省高技术产业总产值年均增长速度(按不变价计算)为29.5%,明显低于江苏的33.6%,略高于上海的29.2%;2003年我省高技术产业产值占全国的比重为5.1%,虽然近几年逐年提高,但一直低于1995年5.4%的水平,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2、浙江省高技术产业的总量还比较小,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制造业增加值的比例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003年,浙江省高技术产业增加值为261.39亿元,低于江苏的780.86亿元和上海的389.85亿元。江苏、上海的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国的比例分别达到15.5%、7.7%,远远高于我省5.2%的水平。总的来看,我省高技术产业规模还比较小。 尽管浙江省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制造业的比重呈升高态势,但与全国相比,差距逐步拉大。2000年,浙江省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制造业的比重相当于全国水平的75.8%,到2003年,只有全国水平的61.5%。从世界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考察,大多数发达国家际通过高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逐步提高高技术产业在制造业中的份额,使制造业的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最终促使制造业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化,最后走向知识密集型。因此,国际上通常把高技术产业在制造业中的份额作为衡量制造业结构优化程度的重要指标。据此分析,我们认为,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加快提高高技术产业在制造业中的份额,应是我省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重点。 (四)知识产权问题还比较突出 知识产权由专利权、商标、版权和商业秘密等构成,其中专利数作为反映技术水平的重要指标,它在某种程度上是科技实力的一种度量(Prencipe,1997)。专利活动的规模、水平及构成,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一个地区的创新能力、科技水平和市场化程度。尽管2003年浙江企业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在各省市中均居第三位,但也还存在发明专利数量不多,占授权专利比重不高和企业的专利意识仍有待提高等问题,特别是专利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力和作用力还不是很大。 2003年,浙江省发明专利授权量为429件,占国内发明专利授权量的3.8%,低于上海的880件、江苏的626件,以经济发展水平来衡量,我省发明专利授权量偏少。 由于我省授权专利中以外观设计专利为主,因此发明专利比重较低。2003年,14420项授权专利中,发明专利仅占3.0%,低于全国7.6%的水平,总体来看,浙江省专利技术水平较低。 在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三种专利中,由于外观设计不涉及技术;实用新型只对某些技术领域适用,有些国家不承认实用新型专利;产生新的产品、方法或是实质性改进的新的技术方案的发明专利,技术含量高,其授权的数量表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技术发明能力和水平,具有国际可比性,所以,发明专利在三种类型专利中居核心地位。浙江省发明专利所占的比重,不仅低于上海、江苏等地,还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专利意识不强,也是制约专利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专利是保持发明所有权和对发明权进行保护的一种重要手段,至少同其它因素一样重要。虽然并不是所有技术创新都要申请专利,但大部分都应该申请,因为专利不仅可以阻止模仿,而且有助于获得许可费以及谈判转让协议。但据2003年全省近7000户企业调查,这些企业完成研究开发项目11740项,而企业专利申请数仅为4719项,发明专利申请数仅为1122项,也就是说,还有大量的研究成果未申请专利,表明还有很大一部分企业的专利意识比较淡薄。 四、推动浙江科技实力发展的对策建议 1、大力引进人才、加快培养人才、合理使用科技人才资源。科技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提高科技竞争力关键在于有一大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人才是科技竞争力的主要载体。浙江省本身科技人力资源匮乏,政府既要加大教育的投入,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又要采取得力的措施引进人才,还要千方百计留住人才。在引进人才方面,要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创造良好的环境,吸引国内外优秀的科技人才。在培养科技人才方面,一方面要培养科技的后备人才,继续加大高等教育的投入,大力发展高教事业;另一方面,科技人员的再培养也很重要,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都必须重视对科技人才的培养。人才培养还需重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队伍。在引进、培养人才的同时,留住人才是关键。要为科技人才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生活的环境,充分激活他们的创新能力与活力。 进一步改革科技体制,鼓励科技人员的合理流动,尤其是向企业的流动,以充分利用人力资源,提高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的R&D活动能力;健全相关法制规范,疏通产、学、研合作中的制度阻碍,鼓励三者之间的横向合作。在科技人力资源相对不足的情况下,有效合理地配置资源,才能实现人力资本的价值。因此引入竞争机制,建立人才合理流动机制,能够充分发挥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建立和健全多元化的科技投入体系。提高浙江省的科技投入,单靠政府是不够的,必须面向市场,采取多渠道、多途径筹集科技资金,建立和健全多元化的科技投入体系。要引导全社会多渠道、多层次增加科技投入,形成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银行贷款为支撑、社会集资和引进外资为补充、优惠政策作扶持的全社会科技投入体系。 政府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增加科技经费投入。在目前财政收入及企业的实力还不是很强的情况下,合理、有效地配置现有资源是关键的问题,政府应选择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重点领域和重点项目集中投入,要有重点、有突破、有所为、有所不为。 引导和鼓励企业增加科技投入。各级政府在保证增加财政经费对科技投入的同时,可以通过经济杠杆、政策措施和导向、约束机制等引导和鼓励企业主动增加科技投入;支持和鼓励大型企业集团提取一定数量的资金,集中用于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的投入,即政府必须引导加大R&D经费的投入力度,R&D经费要优先向对经济、科技有重大影响的行业、部门、单位、项目倾斜,以解除财力瓶颈对其科研能力的制约。 鼓励金融机构扩大科技贷款规模。金融部门要进一步调整信贷结构,提高对科技项目的贷款比例,对高新技术成果商品化、产业化给予重点支持,强化科技与金融结合的机制。 借鉴国外的经验,通过国家政策性补贴、银行低息或无息贷款、风险投资公司的投资、风险企业创办者自身的投资、各种资助、引资等途径,筹集风险基金,为浙江科技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通过加大科技投入,努力使浙江省的R&D占GDP的比重在不太长的时期内有一个大的提高。 3、通过产业技术政策引导,进一步加大高技术产业投入力度。针对我省高技术产业规模偏小,水平偏低,附加值不高的问题,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对高技术产业的政策引导,研究制定真正有利于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有效措施,给高技术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实践证明,良好的政策环境是高技术及其产业化的催化剂,通过对科技创新的扶持、激励、引导和保护,往往可以取得难以替代的效果。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引进了大量的技术,有的行业在技术引进的基础上已经具备了消化吸收和二次开发的能力,而有的行业经过多次引进至今还没有摆脱对国外技术的依赖。总的来看,我省高技术产业整体上尚处于全球性垂直分工的下游,对关键技术研发活动投入的资金较少,很多行业处于为发达国家“打工”的状况,从而造成高技术产业规模偏小,水平偏低,附加值不高的问题。因此,只有走自主技术创新为基础的高技术产业发展道路,加快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才能提高高技术产业的技术密集度,增加高技术产业的附加值,实现高技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走自主技术创新为基础的高技术产业发展道路,需要完善的产业技术政策进行引导、调控。产业技术进步不同于企业技术进步。产业技术是指产业所要求的特定的基本技术和决定产业发展的重大技术,它决定着产业发展的速度和水平,进而影响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速度和水平。产业技术政策就是对产业技术进行筛选和评价,选择必要的政策干预形式(如研发的补助、低息无息贷款、税收优惠、担保等)保证资源分配的最优化。从这个意义上看,政府对高技术及其产业的干预主要在于制定产业技术政策,通过产业技术政策的引导和调控,加快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增加全社会对高技术研究与开发的投入,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进而促使高技术及其产业发展。 4、确立和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知识产权是知识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当前,知识产权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并与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一起,构成世界贸易组织(WTO)的三大支柱。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技术贸易蓬勃发展,知识产权贸易转让额大幅度上升,其增长速度远远高于有形商品贸易,而且在有形商品贸易中涉及专利、商标、商业秘密、著作权等的日益增加。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统计资料,各国之间通过以专利技术为主的许可贸易方式成交的贸易额,1965年为20亿美元,1975年为110亿美元,1985年为500亿美元,到1995年,进一步增加到2500亿美元。技术贸易增长速度大大超过了同期一般商品贸易的增长速度。在一些国家的对外贸易中,专利等知识产权贸易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以美国为例,20世纪50年代,其出口商品对知识产权的依赖度仅为10%,90年代这一数字迅速上升到50%,现在已经达到65%。1999年,美国对外贸易逆差为2676亿美元,但其知识产权贸易不仅有250亿美元的顺差,而且出口额还超过了飞机等传统出口产品,达到了370亿美元。 对于浙江来说,围绕“科教兴省”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确立和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是我省应对加入WTO后的挑战,加快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提升经济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大举措。以知识产权制度为基础,健全和完善有利于知识产权发展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激励知识产权创造、知识产权保护和知识产权转化与应用,提高知识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对于增强我省的科技实力,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浙江省知识产权战略的总体目标是,经过50年左右的努力,知识产权发展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为实现这一目标,要坚持以企业为主体,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为先导,完善服务和优化保护环境为手段,实行政府推动与市场导向相结合,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知识产权运行机制,不断增强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的创新意识,加快具有战略意义的高新技术研究开发,努力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扩大知识产权总量,提高知识产权的层次和水平,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速知识产权的商品化、市场化、产业化,全面提升企业运用知识产权参与全球经济竞争的能力,使创造和运用知识产权成为浙江经济持续发展的引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