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洋的大地震和海啸几乎在一瞬间夺去了十多万人的生命。噩耗传来,举世震惊。世界各国都表现出了人道主义和天下一家的胸怀,无论是富国还是穷国,都在向受灾国提供援助,截至目前,已经捐助和承诺捐款的总额已经近40亿美元。在法国,巴黎最繁华的香榭里舍大道披上了黑纱,为死难者致哀。在中国,各地各级政府、群众团体和普通民众通过各种方式捐款捐物,中国的医疗队迅速赶赴救灾现场,温家宝总理更是用自己乘坐的专机给印尼海啸受灾地区运去了16吨紧急救灾物资。
面对如此可歌可泣的场景,我们非常有必要重新审视全球化时代的伦理和精神。
相当一段时期以来,我们在全球化这个词周围往往听到的是贬斥之声,诸如全球化造成了世界的贫富更加悬殊,穷人更穷,民不聊生。
然而客观地看,全球化所带来的资讯的发达,确实提高了人们的全球意识。印度洋海啸发生过后数小时,全世界都已经知道了这一消息,并且通过联合国和其他国际组织,迅速把救援的号角吹响。联合国官员称赞各国共同行动的壮举,堪称时代互助精神之楷模。
当然,全球化的的现实意义绝不仅于此。今天的世界几乎把一切伦理和政治问题都联系在一起了,传统的国家主权观念正在发生变化,民族国家的界线也正在一天天地被打破,一种超越狭隘民族意识的全球伦理正在形成。
其实在人类文明史的发展过程中,许多伦理原则都是一致的,比如儒家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圣经》中的“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这样的道德黄金律,几乎在所有民族的伦理和宗教信条中都有相当近似的表述。而人本的价值判断,更是在全球化的趋势中日渐和谐。
全球化时代要求把尊重生命平等当作一项最基本的道义准则来对待。生命面前人人平等,无论种族、民族、阶级、职业、出身,在大灾难面前,每个人的生命都同等重要。大灾来临,抢救生命第一。在生命得以拯救以后,就要解决温饱和医疗健康,目前的全球大救援也立足于此。我们高兴地看到,今天救援印度洋灾区的国家和人们所持的正是这样的态度。
普林斯顿大学伦理学教授辛格在《一个世界———全球化伦理》一书中即反复强调全球伦理的重要性和普适性。他以一种世界主义的眼光看待新时代的伦理问题,比如,发达国家众多的车辆排出了大量二氧化碳,导致地球气候变暖,进而导致非洲海岸和孟加拉国海平面上升,许多人因此流离失所、甚至被淹死。因而制造二氧化碳的人必须拿出实际的资金来解决这些灾民的问题。因此,辛格希望联合国、国际法庭等国际组织在捍卫人权、发扬人道主义、制止种族灭绝、恐怖主义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以强化全球化的伦理。
一方有难,八方来助。在全球化时代,这就意味着国不分大小穷富,人不分高低贵贱,都应当把紧急救援无辜者的生命当作一项应尽的义务。今天的世界尽管还有很多矛盾和冲突,还有许多的不公,但许多事情都更加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地域界限日益缩小。笔者几乎走过全球五大洲,日益感到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人们的共同点远大于其不同点。过去以地域来评价各国各地人的狭隘观念,在全球化时代日益显得渺小。今天,富国对穷国负有援助的义务,比如各种各样的经济、文化援助,而穷国对富国同样有帮助的义务,包括共同反对恐怖主义、吸毒贩毒、制止集团犯罪、维护和平等等义务。只强调一点而不及其余,显然是片面的。
由此可见,全球化时代的伦理和互助精神需要新思维,过度强调本民族文化和传统的特殊性,而忽视全球化时代人们的共同性,包括尊重生命、自由和财产的普遍人权,追求人格平等,实现普遍公正,或者忽视人民在基本面上的共同性,显然已经不合时宜。而以狭隘的地域观念看待别国、别族的人民,同样是过时的观念。正因如此,我们真诚地希望:全球化时代的互助精神在世界日益发扬光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