滥采!贱卖!用我们占世界35.5%的宝贵储量廉价供应全球80%的需求,然后再瞅着别人赚大钱——这就是我国钨行业的现状。业内专家痛心质问:我们究竟为谁透支了子孙资源!
钨被称为“工业牙齿”,广泛应用于国防工业、航空航天、信息产业、制造业等,是重要的不可再生的战略资源。目前,我国钨的储量、生产量、贸易量和消费量均居世界第一
位。然而这几个世界第一并不能真正令人自豪,反而引发出几分忧思。
三组数字对比 落差令人痛惜
记者从设在南昌的中国钨业协会了解到,近年来我国钨行业发展的概况,并对相关数据进行了分析对比:
对比数据一:2004年中国钨业年鉴统计,2003年我国钨品出口2.9万吨,出口额2.87亿美元,其中半成品2.6万吨,出口额2.2亿美元,初级产品占出口总量的2/3。2004年中国照明协会年报统计,2003年我国出口灯泡66亿只,出口额2亿美元。灯泡生产最关键的材料是钨丝,生产一只灯泡需要钨丝0.8至1米,1亿米钨丝合计3.5吨钨,66亿只灯泡需钨230吨。也就是说,2.6万吨钨半成品与230吨钨的制成品出口价值相当。
对比数据二:2003年,中国进口钨丝76.8吨,进口价每吨超过19.9万美元。同年出口钨丝703.9吨,出口价每吨2.8万美元,仅为进口价的1/7。
对比数据三:2003年,中国出口到美国的钨品2943吨,占美国钨供应量的1/3,出口额2560万美元。同年,美国肯纳公司这一家企业利用进口钨品加工硬质合金的销售收入达到20亿美元。而这一年,我国整个钨行业销售收入为100亿元。
以初级产品出口为主是我国许多行业对外贸易中的致命弱点。宝贵的资源消耗了,但产品附加值却不够高,而我们进口的一些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往往又是在我们的初级产品基础上加工生产的。
2004年前10个月,我国钨品出口额3亿美元,其中作为深加工产品的硬质合金出口量,比上年同期提高60%,但仲钨酸铵等原料产品出口量同比变化不大。中国钨业协会副秘书长祝修盛说,目前我国钨材和硬质合金产品出口量仅占总量的少部分,而钨材也仍然不是钨的最终产品。目前我们在汽车、飞机等使用的耐震钨丝等技术含量高的产品上,对国外的依赖依然较大。中国硬质合金出口量占国际市场流通量的20%,但销售收入只占1.5%,而外国公司的高精度硬质合金、高效精密刀具等产品,在中国市场的销售份额已占到25%。
用35.5%的资源满足了全球80%的需求
在世界钨基础储量中,中国占35.5%,加拿大、俄罗斯各占15%、13.5%左右,美国约占6.5%。2004年10月国际钨协召开的会议公布,全球钨消费总量中,我国消费占37%,欧洲约27%,美国15%,日本11%。从1997年至2004年,我国钨国内消费量翻了一番以上,成为最大的钨消费国家。除去国内消费的1.7万吨钨外(折合成钨金属量计算),其它国家消费的3.8万吨钨中,由我国出口的就有2.9万吨。因此,世界钨工业消耗的钨资源80%至90%都来自中国。
一边是钨资源国内消费增加,一边是大量钨原料产品、半成品供应出口,我国钨资源消耗在世界上所占的比例大大高于占世界储量的比例,其结果是钨精矿超规模开采,国内钨储量开始下降,资源优势逐步减弱。中国钨业协会副会长孔昭庆说,1949年至1985年,我国钨精矿产量占世界产量40%,但到1985年至2002年,这个比例已升至68%,其中近十年就达到80%以上。
中国钨储量、生产量、贸易量和消费量达到世界第一,但与此同时,钨资源世界占比开始下降。因此,中国钨行业要警惕的深层次问题并不仅仅是一个初级产品如何向高精尖产品发展的问题。可以说,我们是用占世界35.5%的钨矿产资源满足了全球80%的钨需求。然而,钨是不可再生的紧缺战略矿产资源,祝修盛说:“我们不仅自己在消耗,而且还在为国外消耗子孙后代的宝贵资源!”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陈锡文2004年参加江西一研讨会时说,我国GDP占全球GDP的比重不到4%,但为了生产只占全球不到4%的财富,我国消耗的石油占消费总量的7%,钢材占27%,煤炭占31%,水泥占40%。这种经济增长必须大规模消耗资源,很多资源国内如不够,就必须大量进口,我们的石油进口量已占消费量的1/3、铁矿及铁粉占47%、氧化铝占48%、铜矿占58%。资源的大量消耗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计划指标斩不断滥挖之手
早在1991年,国务院就下文将钨、锡、锑、离子型稀土四类矿产列为国家实行保护性开采的特定矿种。为抑制国内钨业无序发展,国土资源部自2002年起就向全国钨矿下达了“钨精矿开采总量控制指标”。2002年、2003年,全国主要矿山钨精矿开采控制指标分别为43740吨和43660吨,但实际产量均超过控制指标60%以上;2004年下达的控制指标为5.2万吨,但前三个季度产量已经达到5.7万吨,全年预计突破8万吨。中国钨协会长周菊秋介绍,扩能势头尤以钨冶炼的最低端产品仲钨酸铵为甚。2003年,我国仲钨酸铵产能达到10.8万吨,当年国内需求为4.65万吨,产能利用率仅为43%。但近两年,福建、湖南、云南、江西等地一些钨矿产区仍在大上仲钨酸铵生产线,2004年新建或改扩建仲钨酸铵生产线的企业有9家,建成后产能将增加3万多吨。
总量控制指标为何起不到控制效果?原因一是投资者看中了眼前的利益。由于近年全球钨需求增加,钨精矿价格从最低谷的每吨不足2万元上扬至2003年的2.3万元,2004年底更是涨至4.2万元。原因二是一些地方政府出于局部利益变“红灯”为“绿灯”。祝修盛介绍说,在湖南等地,目前有一些民营资本进入新矿区开采白钨,由于国家已不再新办钨矿开采许可证,当地政府就为矿主办理铋、铅、锌等其它采矿许可证,变相开采钨矿。原因三则是有关部门没有严格监督控制指标的执行,对近年来的超产企业也没有采取什么严厉的处罚措施,让控制指标成了空头指标。按原国家经贸委文件,所有在建的钨项目必须经过国务院有色金属行业主管部门审批,但由于有色行业管理体制和机构的变迁,这一审批流程也基本省略。
从眼前和地方局部利益看,钨精矿和钨品的超规模开采、生产对地方经济确有贡献,但从长远和全局利益看,缺乏统一规划和合理资源配置的区域经济,必将导致总量失控,引起无序生产和恶性竞争。钨业专家估计,如果消费量继续增加,采选回收率低的乱采滥挖得不到根治,我国现有钨储量的静态保证开采年限屈指可数。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必须统筹局部与全局的发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不能只图眼前一时的发展,吃祖宗饭,断子孙后代路。
作者:刘菁 李兴文 杨媛媛
(来源:经济参考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