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江阴一月六日电(记者陈光明)在中国目前外向型经济最为活跃的苏南地区,各市官员向媒体介绍当地经济情况时,总是不无自豪地说:外资、台资在当地投资多少亿美元,世界五百强有几十家在当地落户……
江阴是个例外。
在苏南的明星城市中,江阴以“本土企业”的顽强生命力和快速发展而独树一帜。
十八家上市公司,九家跻身“中国企业五百强”,四家企业销售收入过百亿元人民币,国家级企业集团四十六家,一百五十七家企业销售收入过亿元。财政收入达九十二亿,名列苏南各县级市首位。这就是江阴。
细数这些企业:华西、阳光、三房巷、兴澄特钢、申达、海澜、澄西……这些为中国股民所熟悉的企业名字都带着当地的土腥味,与当地的地名有着明显的关联。所以,江阴市的官员自豪地说:都是本土型企业。
苏南以外资密集而名声在外。尤其是苏州地区,成为台商在大陆最密集的地区。外资在苏南的大规模聚集,成为江苏在新世纪经济快速成长的主要动力。昆山、吴江等城市成为新世纪明星城市,靠的是外资大规模进入。
目前,江阴仍以财政收入第一而在江苏被称为首富。江阴在沪宁铁路沿线地区,以本土型企业应对周边地区世界五百强企业大规模空降的挑战中,取得了令人刮目相看的成功。
与沪宁线上数以千计的世界五百强和台资企业相比,江阴的本土企业有着明显的差异:首先是企业领军人物大多没有高学历,而是真正的农民。中国最大软塑包装材料企业申达集团的老总在回答北京的高官时,认真地说:我学的专业是种地。他们是在市场经济中摸爬滚打出来的企业家。其次是与闻名世界的IT明星企业同台献技,但他们却以农民对土地的热爱,耕耘着被称为“传统产业”或“夕阳产业”的属于自己的领地。
但是,这些脱胎于“因陋就简”的乡镇企业的明星企业,已经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完成了脱胎换骨的改造。首先是这些在计划经济中搞市场经济的农民企业家,在进入市场经济后如鱼得水,利用资本运作,取得了国内资金大规模进入江阴的企业,从而完成了大规模的技术改造。目前,这些纺织、服装、钢铁、石化、软包装企业,都拥有世界一流的技术装备。同时,上市改造,使这些企业在机制和管理上,也成为了真正的现代企业,从而取得了与世界同类企业竞争的能力。
与外资企业相比,本土企业的发展使江阴在两个方面优势明显:一是自有知识产权使得企业有发展后劲;二是财政收入增长较快,使得江阴多年来稳居江苏县级市首富。
苏南的乡镇企业是江苏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经济腾飞的主要标志。如今,这些乡镇企业成了外资嫁接的桥梁,这也是苏南为何受外商青睐的原因之一。而江阴作为乡镇企业的发源地,却把乡镇企业坚持和发展成为今天规模可观的本土企业集群,也算是乡镇企业发展的另一种归宿。
江阴板块的发展,为以外向型经济为标志的苏南经济发展动力提供了一种新的观察角度,也为所谓苏南模式的争论做出了新的回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