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配额“元年”的中国纺织业,注定是多事地带。“广阔空间任我行”的滋味尚未体验,去年被下调了出口退税的中国纺织业又被课征出口关税。具有一定比较优势的中国纺织业,如何在自由和公平的国际贸易精神下发挥自身优势?这是当前包括政府官员在内的中国纺织业界最为关心的问题。
无配额元年伊始,商务部外贸司负责人就公开表示,希望中国纺织业界“通过到国外
投资设厂、建立合作伙伴关系、设立贸易公司等方式积极大胆地‘走出去’”。有分析人士预测,2005年,在“走出去”的中国军团中,会有更多的纺织企业艰苦探索的身影。
还是要本土化
我国纺织企业“‘走出去’要规避国外风险,其中包括市场、金融以及文化等多方面的风险。”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商品室主任赵玉敏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到海外投资设厂要研究对象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并以此决定投资方式。
据悉,在一些不发达国家,生产销售一条裤子,除去工人工资、原材料成本、机器设备的消耗外,所获得的利润要比在中国大得多。在这些国家,“我们的企业就可以考虑建厂,进行生产投资性运作。”赵玉敏说。而在发达国家或在未开拓的市场,则应“将成衣直接运往对象国直接销售,进行简单商业运作”。
赵玉敏提醒纺织企业,“走出去”不仅要建厂做生意,而且要融入当地社会,包括熟练掌握当地语言,了解东道国文化,启用本地人才甚至选用“有背景”的人。总之,要依靠当地的力量,营造良好的和谐环境。
“市场开发不是孤立的行为,它需要考虑上、下游市场,以形成强有力的产业链。”赵玉敏建议纺织企业,如果“走出去”投资建厂,可考虑就地收购棉花、建立棉基地,为进行纺织业加工奠定原材料基础,同时,也可选择当地经销商。
此外,“竞争情报战略的缺失”将严重影响中国企业在当地的生产和经营。科技部软科学组织处处长赵刚认为,目前,我们企业仍缺乏基本的竞争情报意识,不能及时对当地政府、企业、媒体和民众等各方面一些不利信息进行跟踪、扫描并做出分析预警。
民营企业的优势
比较而言,“民营企业比国有企业更适合‘走出去’”。赵玉敏认为,由于长期处于垄断地位,受计划经济环境的影响,以及囿于体制和自身机制,国有企业“走出去”前大多缺乏周密的市场调研,因而“走出去”最终沦为“短期行为”。而民营企业具有极强的风险意识,也具有控制风险的权力,遭遇突发事件时,一般能及时、灵活地做出较为客观的判断和决策。
赵玉敏提出,政府应该积极鼓励民营纺织企业“走出去”,为它们提供一切有利条件。
2004年的企业“走出去”,给中国人留下了深刻记忆。西班牙的一场熊熊大火燃烧的不仅是温州鞋,更烧醒了温州鞋商乃至已经“走出去”以及准备“走出去”的中国商人。
“遵守国际规则,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关键所在,也是企业保护自己的利器。”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的杨中侠认为,虽然纺织业财富转移的规模将远远超过鞋业,但作为同是劳动密集型产品,温州鞋事件不失为中国纺织业“走出去”的很好教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