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时评
从2005年1月1日起,中国对外衣、裙子、裤子、非针织衬衫、针织衬衫和睡衣内衣等6类纺织品,共148项产品,征收出口关税。与此同时,主导全球纺织品贸易长达30年之久的配额制度被废除。不经意间,规模近5000亿美元的全球纺织品和成衣市场在酝酿巨变。
按一般的观点,本次征税具有两层含义。一者为象征意义,中国政府借此发出信号,表示自己有能力规范行业秩序;二者为实质意义,通过从量计税鼓励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正如中国财政部部长金人庆所言,对纺织品开征出口关税,主要目的是适当调节纺织品的出
口节奏,促进出口结构的优化,推动纺织品出口增长方式的转变。
中国企业承接发达国家的纺织产业转移已达20年,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实力和应变能力。2003年,中国在全球纺织品及服装市场上的占有率为17%,到2007年年底,中国纺织品的市场占有率预计将超过50%;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企业具有一站式优势——从棉花加工到漂染、从服装剪裁到成衣出厂,企业生产链完备且长线,其他国家很难简单复制。另外,中国目前采取的是与美元挂钩的联系汇率制,对美国消费者来说,“中国制造”日渐便宜。作为大客户的美国普通消费者,自然倾向于购买更具价格竞争力的中国纺织品。一站式、联系汇率制,连同廉价劳动力,一起构成了中国企业在全球纺织行业内的比较优势。
即便如此,是否可以说本次征税“有百利而无一害”?答案是否定的。在上下叫好的同时,我们必须保持冷静的思考:亚洲其他国家和拉美国家的企业,也会抓住这次机会,扩大生产,利用短期内的相对优势争夺市场份额;本次征税将造成后续加税的预期效应,国内企业会暂时观望,坐失良机;中国主动加税无疑增加了欧美的谈判筹码,为日后的纺织品贸易争端埋下“祸根”。以上几个方面显然是中国政府不愿看到的。
更进一步,即便坐拥比较优势,大批的中国小规模出口企业,面对出口征税,它们必须重新考虑修正原有计划——增加工人,加大生产,用廉价的产品冲击国际市场。对这些小企业来说,出口配额取消的重大利好,会随着纺织品征税的实行,在霎时间部分消弭于无形。数字显示,目前有3.5万-4万个中国企业,因为购买出口配额的成本太高而只能转向内销。正是这批企业,原本打算在配额取消后“大干一场”,不料政策瞬息万变。就目前情况来看,它们显然需要斟酌再三。而因之产生的机会成本,谁来为它们买单?
本报经济评论员 汪江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