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对浙江省社会资金运行状况的分析与思考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1月05日 14:4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地区生产总值是一个地区范围内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简称为GDP或地区GDP)。它是一个总量指标,可以从生产法、收入法、支出法三种方法进行核算,三种方法分别反映生产活动新创造的价值、一个地区原始收入的形成和最终支出的结果。社会新创造价值通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在各机构部门之间进行分配,进而形成各机构部门的消费、储蓄与投资。此时,由于投资规模与部门储蓄不等,会造成不同机构部门的资金盈余或缺口,必须通过资金融通实现不同部门之间的资金流动。本文利用已编
制的2003年浙江省资金流量实物交易表,对浙江省全社会资金流动的规模、结构和流向进行系统地描述,分析社会资金在国民经济各个部门之间的流入流出以及资金余缺状况,并针对资金运行中反映出来的问题提出了建议,为有关部门决策提供参考。

    一、资金流量核算与分析的基本原理

    资金流量核算是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五大核算之一。它是以收入分配和社会资金运动为对象的核算,是国内生产总值核算的进一步深化和拓展。它将社会经济活动主体分为非金融企业部门、金融机构部门、政府部门、住户部门、国内省外部门、国外部门。在此基础上,描述生产总值在国民经济各机构部门之间的分配和再分配、可支配收入形成、消费、储蓄、投资和资金融通过程。以非金融企业部门为例,资金流量核算的起点是非金融企业部门创造的增加值,但其创造的增加值要进行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如通过初次分配支付的生产税、劳动者报酬,通过再分配支付的所得税和财产支出,当然通过再分配也会得到财产收入。经过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形成可支配收入,可支配收入扣除消费后形成储蓄,储蓄可以用于固定资本投资或金融投资,由于非金融企业部门的固定资本投资规模一般会大于储蓄规模,形成资金的缺口,则需要通过资金融通获取其它部门盈余的资金。这样,对各机构部门进行核算,就可以反映各机构部门的资金流量和流向,以及这些部门间资金的流入流出关系。

    资金流量核算分为实物交易核算和金融交易核算两部门,实物交易表反映资金在生产、分配、消费、非金融投资过程中的来源和使用情况,金融交易则反映资金在货币、存款、贷款、证券、结算资金和国际资本等往来情况。资金流量核算方法就是对六大部门的实物交易和金融交易中的资金来源和资金使用采取平衡记账,编制资金流量表。通过对资金流量表的分析,可以观察到社会各部门资金的运用状况,以及社会各机构部门是如何通过金融市场融通资金的,从而观察到全社会的资金运动总过程。

    我省编制的资金流量实物交易表[i]采用了机构部门分类。根据经济活动单位的经济性质,它将经济总体的所有单位和个人划分为六大机构部门:

    非金融企业部门:由所有从事非金融活动,并以营利为目的的常住法人企业组成。根据企业经济活动性质,按行业划分为: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邮电通讯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房地产开发业、社会服务业。

    金融机构部门:指从事金融中介活动和具有金融性质的保险业务的部门。包括中国人民银行、各种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和信托投资机构等。

    政府部门:由具备法人资格的各级政府部门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所组成。政府部门从事非营利活动,向社会和公众提供服务。政府部门按行业分为:地质勘探业、水利管理业,房地产管理业,卫生、体育、社会福利事业,教育、文艺、广播电影电视事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国家党政机关、社会团体。

    住户部门:由所有常住居民住户组成,包括城乡居民和个体工商户。

    除以上四部门外,还设立了二个与我省常住单位发生经济往来的非常住单位部门,即国内省外和国外部门。在资金流量核算中国内省外和国外部门反映我省对外(包括省外和国外)经济往来中的收支和借贷关系。

    二、浙江省社会资金总体运行状况

    2003年浙江省共创造生产总值(GDP)9395亿元,这些生产成果是如何进行分配的呢?有多少用于消费,有多少用于储蓄,有多少作为投资?我们借助资金流量核算加以分析。

    1、浙江省初始资金流量9395亿元。资金流量核算是以GDP作为初始流量的,也就是说2003年浙江省全社会资金总量为9395亿元,比2002年增加1599亿元,增长20.5%,增幅比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其中:非金融企业部门5737亿元,比上年增加1066亿元,增长22.8%,占资金总量的61.1%;居民部门2412亿元,比2002年增加264亿元,增长12.3%,占资金总量的25.7%;政府部门829亿元,比2002年增加175亿元,增长26.7%,占资金总量的8.8%;金融部门417亿元,比2002年增加94亿元,增长29.1%,占资金总量的4.4%。

    2、浙江省初次分配总收入9403亿元。收入初次分配是按照各生产要素生产的参与程度和贡献程度,对生产成果所进行的直接分配。2003年初始资金流量9395亿元中,劳动者报酬为4375亿元,生产税净额为1399亿元,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为3621亿元,分别占资金总量的46.6%、14.9%、38.5%,表明这一年创造的收入中有46.6%流入了劳动者的口袋,有14.9%上交给了政府,有38.5%为企业所获得。加上从省外流入我省的财产收入净额8亿元,经过初次分配浙江全省总共有9403亿元初次分配总收入。按常住人口计算,我省人均初次分配总收入为20164元,比2002年增加3320亿元。可见,无论是总量还是人均水平都增长较快。但初次分配总收入并不是我省可以自由支配的最后收入。

    3、浙江省可支配总收入8865亿元。在初次分配总收入的基础上,通过经常转移的形式进行再分配。所谓转移是指一个机构单位向另一个机构单位提供货物、服务或资产但不从对方获得回报的一种单方面转移。2003年由于我省财政收入上交给中央政府较多,与中央返还补助相抵后资金净流出538亿元,我省最终可支配总收入减少为8865亿元。因此这8865亿元才是我省可自由支配的可用于最终消费和投资的收入。按常住人口计算,我省人均可支配总收入为19011元,比2002年增加3042亿元。从中我们可以看到,2003年我省的可支配总收入小于初次分配总收入,说明我省支付省外和国外的经常转移大于来自省外和国外的经常转移收入。

    4、浙江省总消费4369亿元。可支配收入形成之后,进入了最终使用阶段。从逻辑关系看,可支配总收入首先用于消费,包括居民个人消费和政府部门的公共消费。2003年全省最终消费4369亿元,占可支配总收入的比重为49.3%,即有将近一半的可支配总收入被居民个人和政府消费掉了。其中:居民个人消费3008亿元,占最终消费的比重为68.8%;政府公共消费1361亿元,占最终消费的比重为31.2%。

    5、浙江省总储蓄4496亿元。在可支配总收入中扣除消费后剩余部分为总储蓄,储蓄主要用于投资,以增加社会财富和生产能力,构成建设资金的供给。2003年全省总储蓄(即可支配收入结余)为4496亿元,占可支配总收入的比重为50.7%。按常住人口计算,我省人均总储蓄为9642元,比2002年增加1752亿元。

    6、浙江省总投资4639亿元。2003年我省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完成4455亿元,存货增加184亿元,两者相加实际完成非金融投资即资本形成总额达4639亿元,比2002年增长33.8%,增幅同比提高13.9个百分点。2003年全省投资资金自给率(总储蓄占总投资的比重)有所下降,2003年为96.9%,2002年为105.3%。

    7、2003年省内资金缺口143亿元。2003年全省总投资超过总储蓄143亿元,表示全省实物投资超过了省内的自有资金,出现资金缺口,需要从省外或国外融资弥补资金缺口。这改变了1996至2002年浙江历来都呈资金结余并向省外流出资金的格局。

    三、各机构部门资金运动的特点

    1、企业部门---对初始资金流量的贡献最大。在资金的初始流量结构中,企业部门(由机构部门分类中的非金融企业和金融企业两个部门合并而成,下同)是最大的贡献部门,其次是住户部门。企业作为社会再生产的主体,居于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地位,决定了企业部门创造的增加值最多。2003年企业部门创造增加值5737亿元,占资金总量的65.5%;由城乡居民和个体工商户组成的住户部门创造的增加值2412亿元,占资金总量的25.7%;政府部门创造的增加值829亿元,占资金总量的8.8%。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别是非公有制经济中个体经济的发展,企业部门的贡献程度相对弱化,住户部门的贡献不断提高。2003年与1996年相比,企业部门下降5.7个百分点,住户部门上升1.3个百分点。

    2、住户部门----可支配资金的主要拥有者。在资金的初次分配环节,住户部门迅速转为资金的主要拥有者。社会资金的初次分配是资金在生产要素间进行分配,形成支付个人的劳动者报酬,上缴国家的生产税,各部门的财产收入和营业盈余。在初次分配收入的基础上,各机构部门通过收入税、社会保险缴款、社会保险福利、社会补助等经常转移形式进行再分配,形成各机构部门的可支配收入。住户部门获得的可支配收入最多。2003年全社会资金流量中,经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后,最终形成全省可支配的资金8865亿元,其中住户部门可支配资金占59.3%,是资金的主要拥有者;企业部门和政府部门分别占24.5%和16.2%。与1996年相比,住户部门可支配收入所占比重上升2.6个百分点,企业部门下降0.4个百分点,政府部门下降2.2个百分点。

    3、企业部门----资本形成的主要部门和资金最短缺的部门。由于企业部门是纯粹的生产部门,不进行最终消费,其最终使用全部为实物投资(即固定资本形成和存货增加),因此企业部门成为资本形成的最主要部门。2003年资本形成在各机构部门份额中企业部门占78.4%,居主体地位,其余由住户部门和政府部门完成。企业部门为了技术创新、扩大再生产,资金需求往往大于自身储蓄,是最大的资金不足部门,需要从其他部门筹集资金。近年来企业部门资金缺口呈增加趋势,1996-2003年企业部门资金缺口量年均递增22.4%,2003年企业部门资金缺口达1622亿元;2003年企业部门投资资金自给率为52.3%,也就是说企业部门要完成全年投资,必须从外部筹集47.7%资金才能满足。与1996年相比,企业部门投资资金自给率下降了17.6个百分点,表明我省企业扩大再生产中,融通资金是重要渠道。

    4、住户部门----消费的主体和资金主要盈余部门。住户部门的可支配收入主要用于消费,2003年我省住户部门消费3008亿元,占可支配收入60%,可支配收入的40%用于储蓄。因此,住户部门是最主要的储蓄部门和资金盈余部门。住户部门可支配收入余额通过银行中介或通过证券及其他投资进入企业,以弥补企业资金不足。2003年住户部门资金盈余为2106亿元,比2002年增加了571亿元,为1996年(532亿元)的4倍。

    四、浙江省社会资金运动中反映出来的主要问题

    1、国民消费率和消费倾向依然偏低。总消费占可支配总收入的比重称之为国民消费率,总储蓄占可支配总收入的比重称之为国民储蓄率。动态看,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发展,我省的国民消费率总体呈上升趋势,国民储蓄率呈下降趋势。2003年我省国民总消费率是49.3%,国民储蓄率50.7%,与1996年相比国民总消费率上升了6.5个百分点,相应的我省国民储蓄率就下降了6.5个百分点(如果用总消费占支出法GDP的比重来计算消费率则要更低些,2003年为46.5%)。但与其他国家相比,我省的国民消费率一直偏低,而国民储蓄率一直居于高位。不仅低于类似发展阶段的一些国家,更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统计,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世界平均消费率(总消费占支出法GDP的比重,下同)水平为78%-79%。以1995年为例,印度消费率为78%,日本消费率为70%,加拿大消费率为79.5%,美国消费率为83.7%。相比较,我省的消费率明显偏低,这些年来一直在42%-51%之间波动。生产活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消费。我省国民消费率过低,国民储蓄率过高,对宏观经济的正常运行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2、政府部门可支配收入比重偏低,影响宏观调控能力的提高。各部门可支配收入的来源各不相同,企业部门的可支配收入由其营业盈余,即净利润和折旧构成;政府部门可支配收入的主要来源是预算内收入和预算外收入;住户部门可支配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各种形式的劳动者报酬。各部门可支配收入的总和就是国民可支配总收入,它是在没有对外借贷的情况下,可供一个地区国民消费的最大资金量。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部门是资源配置的主体,因而集中了大量的社会资金。改革开放以后,收入分配总体上出现了向住户部门和企业部门倾斜的趋势。2003年我省政府部门可支配收入占全省可支配总收入的比重为16.2%,住户部门和企业部门可支配收入占全省可支配总收入的比重分别为59.3%与24.5%。与2001年相比,政府部门可支配收入比重下降了2.5个百分点。政府部门集中的资金减少,不利于政府观调控能力的提高。

    3、企业资金缺口量逐年增大。从近几年浙江资金流量实物交易表中反映出来,企业财力分流和投资规模的加大造成企业资金缺口逐年增大。1996-2003年企业资金不足量年均递增22.4%,2003年企业部门资金缺口达1622亿元,是1996年的4.1倍。企业通过生产活动所创造的增加值要进行分配和再分配。2003年企业部门创造增加值(即初始收入)6154亿元,占GDP的比重为65.5%。通过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企业可支配收入即自有资金为2173亿元,只占GDP总量的23.1%,与初始收入所占比重相比下降了42.4个百分点,其中由于支付劳动者报酬因素下降25.3个百分点,向财政缴纳各种税收因素下降11.6个百分点,向金融机构、居民支付利息、红利等财产性收入因素下降1.3个百分点,支付其他部门的经常转移(如上缴收入税、提供社会补助等)因素下降4.2个百分点。企业部门分配与再分配支出直接减少了企业自有资金来源,削弱了企业自我发展能力,其结果导致企业扩大生产经营的资金不足。

    4、省内资金流出增多。目前我省流向外省市的资金以上缴中央财政税收为主,外省市流入我省的资金则以中央返还补助为主。1997―2003年,我省共净上缴中央财政税收1715亿元,为国家财政收入作出了较大的贡献。近几年的数据显示,我省上交中央财政收入比重越来越大,特别是2002年开始实行所得税收入中央与地方分享机制后,比重更大。1996年我省净上交中央财政收入还不到90亿元,2000年我省净上交中央财政收入为185亿元,2002年达到406亿元,比1997年增长了2.9倍。2003年,上缴中央财政税收651亿元,相当于当年财政总收入的44%;中央返还补助113亿元,2003年我省实际上交中央财政538亿元。

    五、对提高社会资金运行质量的思考与建议

    资金是经济运行的血液,社会资金在促进浙江经济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过程中功不可没。随着宏观调控政策的变化,如何改善资金配置,加速资金流动,提高资金效率,让有限的社会资金发挥更大的作用,以促进我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对社会资金进行必要的调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非金融企业、金融企业、政府和住户等各经济主体都掌握着一定的资金。社会资金的流通量增加,资金运动的方式日趋多样化,对资金调控的难度也会相应增加,如果不能把握全局,就不能充分发挥资金对经济发展的润滑作用,甚至会引起经济的波动。企业部门和住户部门在社会资金格局中居于特殊地位,即住户是最大的资金盈余者,企业是最大的资金短缺者。因此,宏观调控必须着眼于促进金融市场的培育和完善,一方面要通过金融产品创新,增加住户的投资品种与投资渠道,另一方面要加强企业信用评估体系建设,特别是针对我省中小企业多,金融部门出于风险成本控制原因,偏好向大企业集团发放贷款的状况,研究解决中小企业信用评估和资金融通问题。商业银行作为融通资金的中介和主渠道,既要看到面临的挑战,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又必须提高服务质量,优化信贷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2、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居民消费率。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关系是国民经济中的重大比例关系,两者协调与否,直接影响到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特别是经济增长的持续性和增长质量。我们必须适时调整政策,改变我省高投资、低消费的经济发展格局,使国民经济进入良性循环。当然,我们所说的提高消费率的途径是提高居民消费率,而不是政府消费率。运用各种政策手段,调节居民收入,特别是要抑制过高收入和增加中低收入阶层的居民收入,这有利于提高全社会的消费倾向。同时要积极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刺激居民消费。这样既可以减少来自住户部门过剩的资金供应,又可以消化过大的产品和服务的供应能力。同时针对目前我省的居民消费已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住房、教育、医疗、保险、通讯、文娱、体育健身和旅游等消费快速增长的状况,有关部门要切实维护消费者的利益,积极鼓励和引导消费。

    3、提高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加强政府的调控能力,政府必须以掌握相当财力为基础。这种基础是否坚实直接影响到政府调节经济的力度和实现经济公平与社会公平的目标。为此,必须采取各种切实可行的措施,大力增加政府部门的收入,提高政府部门可支配收入占全社会可支配总收入的比重,加强国家财政在配置和调控全社会资金中的作用。针对目前我省个人所得税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较低,2003年我省地方财政收入中来自个人所得税所占比重仅为6.5%,比2000年下降了2个百分点,来自其他税收所占比重为93.5%的现状,可以考虑通过加强个人所得税征管力度,特别是要加强对个体私营业主所得税的征管力度,改变目前工薪阶层成为所得税纳税主体的状况。可以考虑适时开征遗产税、赠予税和奢侈性消费税等国际通行税种,加强对高收入阶层个人所得税的征收,适当加大资本收入和其他非劳动性收入的税收。

    4、充分利用好省内资金。如前所述,浙江省投资对资金的需求绝大部分依赖于省内资金。但通过数据分析表明,本省资金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金融机构部门的存差问题,可以一定程度上说明这个问题。近几年来,浙江省金融机构的存差(人民币,下同)不断扩大,存差的规模由2000年的1876亿元,逐步扩大到2003年的2744亿元,是1996年的3.4倍,存差扩大的速度在加快。2003年存差资金占GDP的比例达到了29.2%,接近于当年金融机构新增存款量。因此除了积极利用外部资金外,充分利用好本省资金,逐渐缩小存差,也是解决经济发展中资金不足的重要对策之一。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浙江新闻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印度洋地震海啸
部分大豆色拉油不合格
杨振宁登记结婚
意甲在线足球经理游戏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岁末年初汽车降价一览
2005年新春购房指南
2004地产网络营销盘点
天堂II 玩转港澳指南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