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已逝去的2004年,我国的商务事业取得了骄人的成就:外贸实现了历史性突破,进出口首次超出万亿美元,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货物贸易额超过1万亿美元的国家;吸收外资竞争力不断增强,预计全国实际使用外资将超过600亿美元;内外贸一体化向纵深发展,实施“走出去”的战略进展顺利,应对和解决贸易摩擦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高。应该说,这些成就是与公共商务信息服务体系的建立分不开的。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公共商务信息服务有了长足的进展,并逐渐形成体系,为促进内外贸易、投资和国际经济合作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加快信息化建设,强化商务主管部门的服务职能是建立和完善公共商务信息服务体系的重要步骤。依照执政为民的宗旨创办的商务部政府网站,2004年月度点击率持续超过1亿次,其中仅10月份即超过1.7亿次,日均点击率超过500万次;《公共商务信息导报》全年共发行100期,及时传播了大量富有价值的政策信息、市场信息及商务知识,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我国《对外贸易法》自去年修订后,已正式将对外贸易信息服务纳入其中。公共商务信息服务作为一项重要的贸易促进措施有法可依,标志着我国公共商务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由于政府对信息服务的支持没有列入WTO规定的补贴范围,信息服务便成为世界各国政府支持本国贸易发展的普遍做法。近年来,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国际经济信息资源,增强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已是一种世界各国促进经济发展的共同选择。而在我国,信息则成为当前中小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第一需要。按照国际通行做法,为加强我国贸易的促进力度,淡化政府补贴影响而逐步建立起来的公共商务信息服务体系,已向社会公众展示了良好的发展前景。其影响力主要体现在政策性、引导性和非赢利性三个方面:政策性是通过政府的宏观引导和政策导向,支持有竞争力的企业出口,提高国内产业的竞争力;引导性是引导企业对部分地区、部分产品和产业的出口,加大国际市场开拓力度;非盈利性则是通过其产生的综合效益所带来的税收、就业人数增加和社会经济发展来回报国家财政的支持。
在新的一年里,我国商务工作又将面临如何加快出口方式转变,如何加快外贸管理方式转变的重要任务,进一步完善公共商务信息服务体系无疑是实现上述两个转变的举措之一。本报作为我国公共商务信息服务体系中唯一的纸介媒体,任重道远。我们将一如既往,以服务企业,传播商务信息为宗旨,竭诚为我国商务事业的快速发展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