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伯顺
2004年4月份以来的轿车销售增幅下降,至今还未能打住,形势严峻;由于去年1—9月生产180.36万辆,增长22.02%;销售170万辆,增长20.68%,因而有一观点,称之谓轿车市场理性地回归。笔者基本同意这样的观点,但具体情况还需具体分析:
2002年和2003年的“井喷”行情和“爆发”需求,是多年的需求集中一时的释放。大多数厂家以2002年和2003年的“井喷”和“爆发”行情为基础,制定的2004年更具跃进的目标,带有非理性的成分。市场运行有其自身的规律,出现一定的周期变动是正常的。
在国外,汽车发达国家目前市场需求的增长大多数在1%—3%,伊顿公司首席经济学家、美国十大经济预测专家詹姆士-P-梅尔认为,一个国家汽车市场要持续发展,增幅大约是该国GDP的1—1.5倍;而我国的增长率还维持在20%上下,还是很了不起的。
一些汽车制造企业老总对汽车市场需求增长也表示了他们的看法,一汽集团竺延风就汽车整体市场而言说我国汽车“5年甚至更长时间内增长是绝对的,增幅可维持在13—18%”;北京现代董事长徐和谊认为轿车20%的增长是正常的。他们认为汽车界既要有信心,又要保持冷静和理智,轿车市场增长的幅度可能还要回落,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能有现在的增长情况,已是不错的结局了。
笔者以为导致市场低迷政策因素是主要的。目前我国汽车市场依然是政策性市场,加强宏观调控中汽车消费信贷的紧缩,严重地影响了轿车市场。私人贷款购车的比例从30%—40%下降到目前的不到10%。由于信贷紧缩和信贷门槛提高,影响几十万辆销售并不为过。
车价频降和新车型屡出及降价,其负面效应不能小视。用户求新求异心理和持币待购氛围之浓,是史无前例的;贷款门槛提高、保险费用和油价上涨等购车和用车环境变差,大城市道路拥堵的过度渲染等,使消费者难于确立牢固的购买信心。
我国历史上几次宏观调控都出现过汽车减产,历史不会简单重演,这次宏观调控对汽车市场的负面影响已经显现,汽车商品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笔者预计2006年我国汽车市场又可能显现较为美好的时光。
《市场报》 (2005年01月04日 第十三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