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若愚
“2004年的加息并不意味着‘加息周期’已经到来,加息周期的到来估计要到2006年以后。”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近日发布的报告中这样表述。
央行宣布加息后,国内外纷纷预测:中国将进入加息周期,他们的证据是,进入加息
周期的美国2004年已连续五次小幅加息。
这种说法也被央行否认。央行副行长李若谷近日表态,加息周期的说法只是市场猜测。国家发改委的这份报告与央行的认识似乎有某种默契。
“2005年中国不必升息”,国家发改委的报告说。
这份报告给出的第一个理由是,中国这一轮的投资过热是体制性和结构性的,主要是地方政府追求政绩和房地产在暴利机制下过快增长。在这种条件下,加息这种所谓市场的办法难以起到理想的效果。
第二个理由来自于最新的统计数字。对于央行而言,是否加息须观察经济走势特别是物价走势,而国家统计局最新的数据已经显示,加息的外在压力正在减轻。因为除了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持续放缓以外,最关键的消费价格指数也出现“跳水”般的回落:去年11月的增长仅为2.8%,而9月和10月的增长高达5.2%和4.3%。国家发改委的这份报告就此分析,去年实际通胀率并不高,2005年也不会很高。这说明,今年继续加息缺乏依据。
最后,报告认为,2004年10月的加息象征意义更大,因而并不意味着一个加息周期马上到来。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副所长赵锡军表示,加息的意义主要是调整心理预期。对房地产、钢铁等行业的高利润而言,升息零点几个百分点的收缩作用并不明显。这与国家发改委的报告不谋而合。这次加息虽表面上是防止通货膨胀,但实际上带有相当强的各方利益权衡的意味。
不过,未来几年中国还是有可能出现加息周期的。
国家发改委的专家们认为,中国在2006年-2007年可能出现真正的全面性的周期性过热,加息周期将到来。
目前,坚持认为中国仍需第二次加息的经济学家们坚守的核心论据是:虽然消费价格指数增幅不高,但是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增幅不低,在8%以上,后者才是中国经济过热和加息的硬指标。
《市场报》 (2005年01月04日 第十一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