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机构对今年债市的预期:中性判断中流露乐观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1月04日 11:45 上海证券报

    进入2005年,债市投资者仍将继续在CPI、升息、升值等一系列影响债市关键因素中判断市场未来走向。但是,无论是在近期各家机构公布的今年债市策略报告中,还是在采访的过程中,记者都明显感觉到,经历了2004年债券市场的"大考"后,债市投资者心态逐渐趋于平稳,对于今年的债券市场判断则在中性的基调里流露出一丝乐观。

    升息:一至两次

    尽管对于是否进入加息周期,在理论界和市场都存在争议。但是撇开这一争论,机构仍然预期年内央行将升息一至两次。

    支持升息的一个最主要的理由是机构判断今年物价涨幅仍将高位运行,由生产成本推动的工业消费品价格和公用事业、服务价格的上升将替代粮食价格成为今年物价上涨的主要推动力。

    对于全年CPI上升的幅度,机构普遍预测将在3%至4%之间。基于这样的前提,一些机构认为,今年存贷款利率均存在进一步上调的压力,预期利率上升的幅度介于50个基点至75个基点之间,年内央行可能升息一至两次。在时点上,最有可能出现在今年第二季度和第四季度。

    收益率:不会大幅上移

    虽然,机构对今年央行加息的预期相当统一。但是并不就此认为,债券市场的整体收益率水平将会出现像去年那样大幅度上扬的局面。有的甚至认为在局部期限品种上,还可能会出现收益率下降的情况。

    综合机构的分析,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首先,目前国债市场的收益率曲线已较去年同期整体上移了120至140个基点。其中,流动性较好的7年期和3年期国债品种分别上升了135个基点。整个债券市场的收益率水平已具有了一定抗升息能力。

    其次,从海外市场情况看,升息过程对不同期限的国债品种影响不一。通常短期品种的收益率上升幅度超过长期国债,收益率曲线整体出现平坦化迹象。而一年期以下短期品种由于货币基金、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管理的需求等因素,将继续保持较低的水平,可能会进一步下降。

    此外,伴随着金融机构改革上市进程加快,其对具有免税效应的国债的需求量将上升,对国债收益率造成一定的下行压力。同时,随着今年财政政策的转型,长期建设国债发行量减少,导致长期国债供应量下降,但在保险公司刚性的需求下,供需不平衡将使其收益率在升息环境下升幅较小。

    组合期限:适度放宽

    而在今年投资组合的期限配置上,一些机构倾向于在追求流动性的同时兼顾收益性,将投资组合期限适度放宽至3至5年。而在2004年,由于对债券市场极度悲观,在追求流动性的压力下,相当多的机构将投资组合的期限定在3年以内。

    这些机构认为,由于2003年、2004年发行的7年期国债已逐渐退化至5年期,2005年债市投资品种的期限主要集中在2年至5年之间,其流动性明显优于其他品种。其中,结合央行今年可能的升息幅度,3年至5年品种的收益率回报相对突出。

    在具体的交易策略上,机构认为,今年债市盈利的关键仍在于市场节奏的节奏,即通过波段操作,适时适度调节组合的期限。

    升值:存在明显争议

    除了升息外,人民币升值也被投资者认为是影响今年债市的最重要因素。但在机构观点中,人民币升值是否能作为债市的重大利好,却并没有表现出一致性。

    认为人民币升值是一项利好的原因在于,在升值预期与人民币国债具有超额收益的前提下,外资将不断流入,加大对国债投资,推动债市上涨。

    但是,另有一些机构研究认为,人民币升值对债券市场的影响间接,流入的资金有限。因为,在资本项目依然管制的条件下,境外投资者只能通过QFII进入债券市场。即使乐观估计,今年海外机构新增国债投资资金约为120亿元,这还不足以推动债券市场上涨。因此,我国债券市场的表现更多的还是取决于经济周期和利率周期。

    相反,如果今年人民币不升值或升值时间推迟至年末,则在这期间由于外资流入造成外汇占款的数量上升,将迫使央行进一步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或采取其他货币政策措施回笼资金,进而对债券市场的资金供给构成进一步压力。而这很可能就是今年人民币升值对债券市场造成影响的最大因素。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债市新闻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印度洋地震海啸
部分大豆色拉油不合格
杨振宁登记结婚
意甲在线足球经理游戏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岁末年初汽车降价一览
经济适用房该怎么买
精彩家装图片选
天堂II 玩转港澳指南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