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遇滑铁卢后的陈久霖 期盼中航油“涅槃”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1月04日 08:30 瞭望新闻周刊 | |||||||||
    12月的北京早已是天寒地冻,但位于赤道附近的美丽岛国新加坡却依然是炎炎盛夏。北国和南国气温的差别并未使不久前离京返新的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国航油)原总裁陈久霖对公司事务的“痴心”发生任何的变化。可以说,这位目前正遭遇其事业“滑铁卢”的商界巨子虽然有些失意,但却并未“心衰”,他依然在挂念着他一手发展起来的这个曾经熠熠生辉的“明星”企业,企盼它能尽坑阢过破产的劫难,重组成功,实现“凤凰涅槃”的奇迹。
    近日,经过一番周折,《瞭望新闻周刊》终于在新加坡河边的一家居所与原中国航油的掌门人陈久霖如约谋面。一身普通衣着的陈久霖虽然脸色略显疲惫,但一旦谈起中国航油来,立刻精神抖擞,谈锋甚健。     人常说:“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也许是绝顶聪明并过度用脑的缘故,今年刚43岁的陈久霖早已谢顶。     1961年,陈久霖降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这个农民的儿子考上了人人羡慕的北京大学,主学越南语。目前在清华大学就读在职法学博士。1997年,陈久霖受命奔赴新加坡,接手当时曾先后经历过两年亏损和两年休眠的中国航油。在一无专门办公室,二无秘书的境况下,凭着一股子闯劲,中国航油在他的领导下,竟奇迹般地摆脱困境,飞速发展,净资产从1997年的16.8万美元迅速增长到2004年9月的1.5亿美元,增幅高达893倍。2001年,陈久霖成功地策划中国航油在新加坡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成为中国首家利用海外自有资产在国际证券市场上市的中资企业。此后,中国航油逐渐发展成为新加坡最大的中资公司之一,其市值名列新加坡600多家上市公司的第二十三位;被标准·普尔评为中国海内外上市公司的第四十位,是新加坡唯一入选的中资企业;被美国《财富》杂志评为中国百家上市企业的第四十七名;还先后列为美国道·琼斯和英国《金融时报》蓝筹股。公司经营的成功为其赢来了一连串声誉,新加坡国立大学将其作为MBA的教学案例。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认为“陈久霖具有创新精神,是个很有潜力的企业家”,因此评选其为“亚洲经济新领袖”。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近日也曾称赞陈久霖是“一个出身寒微然而沉着冷静、一步步走向成功的年轻企业家”。     中国航油如日中天,陈久霖也是众望所归,于2004年8月18日登上了新加坡中资企业协会会长的宝座。然而,谁也未曾料到,11月末,陈久霖却突然阴沟里翻了船,遭遇了其这辈子最黑暗的天日:中国航油因其外籍交易员经营石油衍生品投机业务失手而亏损约5.5亿美元。迫于无奈,只好向新加坡高等法院寻求司法保护。去年12月10日,新加坡高等法院裁定,中国航油须在2005年1月21日前提交债务重组计划、债权人名单和债务额以及召开债权人会议的计划书,并在2005年6月10日前召开债权人会议。虽然暂时避免了破产的厄运,但中国航油今日的状况却仍是令人揪心。     应新加坡方面的要求,陈久霖于去年12月中旬返回新加坡配合调查。从昔日的企业明星刹那间沦为千夫所指的“罪人”,个中的心里滋味和感觉落差,恐怕只有他本人感受最为深切。     面对记者单刀直入的提问,陈久霖痛苦地说:“中国航油毕竟是在中新两国政府、母公司以及股东和社会各界朋友的大力支持下,也经过我本人付出大量心血和精力建立起来的。公司出现目前这个局面,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我现在的心情,那就是撕心裂肺般的疼痛。”     在谈到这件事情的成因时,陈久霖说,中国航油巨额亏损事件是由内、外部诸多因素合力形成的,其中,既有偶然的因素,也有必然的因素。     外部因素是去年年初以来,由于中东等地区频繁的恐怖主义活动、墨西哥湾飓风、需求增加、俄罗斯尤科斯石油公司事件和美国大选,尤其是西方索罗斯管理的对冲基金等大型基金炒作石油期货等原因,石油价格出人意料地节节上升,而且,高价位所持续的时间是历史上最长的。     近年来,国际资本长期觊觎中国企业(尤其是能源企业和海外中资企业),国际竞争对手一直有意挤压中资企业。一个明显的例证就是,日本三井银行、美国高盛公司等先是给中国航油“放账”操作期权(即在一定金额范围内不用收取保证金),后又允许挪移盘位,对挪移盘位的风险也没有说明。后来等到油价冲到历史高点时,突然取消放账、提高保证金比例,逼迫中国航油斩仓。在这种极大的外部压力下,中国航油缺乏足够的保证金支持。而此时,融资银行陆续抽走银根、供应商限制“放账”(即先允许赊提货物,提单日后一个月再付款)。中国航油的资金链终于断裂。     内部因素体现为人为因素、机制因素和经验因素等诸多方面。其中,人为因素是交易员及风险管理会隐瞒、欺骗管理层。公司的石油衍生品交易主要依靠资深交易员操作和风险管理委员会的控制。然而,公司有关交易员在初期未经公司管理层书面批准的情况下,擅自操作投机性石油衍生品交易。等问题出现后,在讨论对策时,该交易员和风险管理委员会对往后挪移仓位须增加交易量,以及在油价持续攀升的情况下,公司必须追加保证金的情况避而不谈;在他提出斩仓意见时,他们又说不能斩仓;按公司规定,管理层每周都会收到来自贸易部门的《周报》(披露该部门的贸易情况)、风险控制员的《周报》(分析全公司的仓位和盈亏情况)、风险管理委员会主任的《周报》(分析公司的主要风险)。然而,在去年年中以前,这三份《周报》同时都没有提及期权投机情况。而且,在风险管理委员会主任的《周报》中,始终将煤油(而非期权)列为公司的最大风险。新加坡有关方面正在对此进行调查。     机制因素是公司内部缺乏健全的风险控制机制。公司虽然制定了《风险管理手册》并经董事会批准后实施,但是,并没有建立起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和制度。尽管《风险管理手册》中规定了最高风险不得超过500万美元、对所有产品敞口仓位的限量设定为200万桶,但并没有制定超过限额和仓位的确实有效的应急机制,如越级汇报、强制平仓、贸易员和风险控制员必须离职等。     经验因素是管理层缺乏专业的石油衍生品交易知识,也没有强有力的助手。作为总裁,他将主要精力放在了宏观领导和业务开拓方面,对石油衍生品交易并没有受过正规训练,也缺乏实际操作经验。随着公司业务量的不断增加,对公司内部的许多日常性和技术性的管理与控制工作不得不越来越粗放。     当记者问到他自己有何反思时,陈久霖说,他个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用人失察。陈久霖引用“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的话来反省他在用人方面的失察。2、决策失误。陈久霖说,在过去7年中,由于国资委的正确领导和航油集团的大力支持,公司发展较为顺利,业绩直线上升。因此,从心理上讲,当时他很难接受公司第一次出现亏损的无情现实,以至于在第一次出现580万美元(后为3000万美元)的账面亏损时,由于不具备石油衍生品交易的专业知识,而听取了有关贸易员和风险管理委员会的建议挪移盘位,没有当机立断地斩仓。在形成巨大账面亏损后又一味地指望航油集团的援助。3、报告迟缓。陈久霖说,在事件发生后,他只顾埋头处理危机,而没有按照《风险管理手册》的规定,及时向董事会和集团报告账面亏损情况。     陈久霖认为,要避免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今后应主要从制度和机制上入手,尤其是要建立严格的风险预防、甄别、监管和管理机制,其中,包括应急反应机制。他说,他向党组织承诺,将勇于承担应负的领导责任,接受组织上的应有处罚。同时,如果组织上能够体谅到这是他的第一份领导工作,又是第一次工作失误,从而,决定给他一次改过自新、弥补损失、“哪里跌倒,哪里爬起来”的机会,他一定会吸取教训、警钟长鸣,继续报效党、报答祖国,决不辜负组织上的重托和期望!     他认为,由于拥有中国国有企业的深厚背景,加上新加坡政府的高度重视,中国航油的重组成功拥有很好的基础,相信中国航油的重组应该成功。他还补充说,重组后如果经营得当,中国航油可能会劫后重生,拥有一个美好的明天!     陈久霖说:“回首过去的这段经历,我感到不寒而栗,犹如噩梦惊醒。面壁反省,我十分后悔、痛心疾首。我对不起党和组织上对我的培养和教育;对不起国资委、商务部等有关部委领导对我的关怀和期待;对不起集团和7000多名股东给予我的信任和支持;对不起公司多年与我共同打拼的下属。痛定思痛,无尽疼痛……”     陈久霖说,正如中国古人所言的“福祸论”,他会辨证地看待此次事件。目前,他考虑最多的不是自己,而是公司的巨额亏损和公司的未来。至于他个人将来会面临怎样的命运,陈久霖说,不论今后出现什么样的结果,他都能面对,而且必须面对。“纵有千千罪,我心坦然对。竭忠为大众,失误当自悔。”陈久霖如是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