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一年,证券投资咨询公司“遭遇”投诉潮
市场拷问会员制
2004年下半年开始,证券咨询公司被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既有蓉城某证券咨询公司老总遭遇到一场惊心动魄的“讨债”风波:一位因接受该公司咨询服务而炒股亏钱的哈尔
滨股民手提一个帆布包,脖子上缠绕电线,扬言要与该公司高层“同归于尽”;又不断有媒体以《证券咨询联手广播电视暴洗股民》、《证券咨询机构敛财手段揭秘》等文章,使证券咨询公司成为低迷市道中的“过街老鼠”。
投诉:“每两个工作日1起”
成就股民辛酸的“罪魁祸首”,就是颇为市场诟病的咨询公司会员制模式。
对于会员制模式,专业的解释是指证券投资咨询机构通过公共媒体进行投资分析,向投资者推介咨询服务,招揽会员,收取会员费的证券投资咨询服务。
从某种程度说,为满足投资者对于投资咨询服务个性化、专业化、多层次的需求,开展会员制证券投资咨询业务(以下简称会员制),也算是顺应了部分投资者的需要。但问题的关键是,在会员制模式下,承载着很多不规范的经营手法,由此大感上当、四处投诉的投资者为数不少。
来自深圳证监局的信息是,截至2004年12月中旬,该局接到涉及证券投资咨询机构的信访投诉案件144起,平均每两个工作日1起,占该局信访投诉案件总数的30%。
“平均每两个工作日1起”,反映出来的还只是大量投诉“冰山”中的一角。数字是枯燥的,现实中活生生的案例,更能让我们从中发现会员制背后种种不规范之处。
现实:更多的“套中人”
2004年11月中旬的一天,在《证券市场红周刊》编辑部会议室里,记者见到了因不满×××公司的会员制服务而不惜千里上访的任先生。
“我是在东方卫视跟踪了唐嘉平的荐股才动心的,他点的股票当天总能涨上去”,11月初,60岁的任先生带着云南的风尘在记者对面落座,开始诉说他的遭遇:“3个多月前,我照着电视上的电话打到鑫鼎盛公司,问可不可以提前一天知道唐嘉平所点的股票。对方说可以,但要先入会。”
从此任先生的手机一天响几回,直到有一天“唐嘉平”亲自打来电话承诺提前告知第二天要点什么股票,任先生才算吃了定心丸:“那声音跟电视上的一模一样,应该不会错。”于是,他将为期三个月共计38888元的会费汇入对方账上,美美地做起了发财梦。等对方发来合同样本,任先生才发觉不妙:不但“提前告知股票”的条款没有写上,连说好的“电话指导”也变成了“短信指导”。顿时,上当的感觉迅速蔓延。
果不其然,一场“拉锯战”就此上演。大抵流程是:任先生拒签并打算重拟合同,×××不同意;任先生要求退款,×××也不同意,最后干脆明确表示:即使你不签合同,我们也不退款。
任先生怒而告之,踏上了漫漫投诉路。先是找云南证监局,被告知应找咨询公司所辖地的证监局。于是又将一纸诉状投向×××所在地的福州证监局。但令人哭笑不得的是,不几日,一位自称福州证管办职员的人打来电话劝任先生:“你要不然拿回一部分会费,大家各让一步算了?”任先生据理力争:“这分明是货不对板,凭什么要我让步?”就这样,来来回回拖了近3个月后,任先生来到了北京。
“我已经去过中国证监会。信访处的同志说,要把资料转给福州证管办处理。如果过一段时间还没处理结果,我会继续告,哪怕告到国务院!”
据了解,和任先生有类似遭遇的投资者不在少数,但坚韧如任先生者却凤毛麟角。而且从某种角度看,任先生还算一个幸运者:因为他的“亏损”还仅限于38888元的会费,更多的投资者,则是在交完会费接受相关咨询服务后,不但炒股没有盈利,反而亏损更加严重。
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中国证券》“老姜信箱”栏目就接到很多封这样的投诉信件。2004年12月8日,记者见到“老姜信箱”的主持人的姜英秋(老姜)时,他手里正拿着数十封特快专递。
老姜说,愿意专门以特快专递寄过来的信件,十有八九是因为交了会费感觉上当受骗的投资者。他随手拆开其中的几封,果然都是讲述自己如何受咨询公司蒙骗成为“套中人”的悲惨经历的。
投资者是这样入套的
大多数人描述的经历和《红周刊》记者多方面调查后掌握的情况差不多,在能让这么多投资者愿意成为会员、自愿缴纳会费的背后,实际上有一整套流程机制在支撑。这就是业内人常说的“台湾模式”。这种模式与其说是做咨询,不如说是做营销,重点则由对“股票市场”的研究,转移到对“股民市场”的开拓。
年纪轻轻的梁先生在这个流程中浸淫了4年多,熟知其中奥秘。他告诉记者,电视宣传是必不可少的重头戏:“我们的股评家在点评完当日的热点后会推荐一只股票,抹去代码和简称,只露图形,并称‘若想知道是哪只股票,请致电查询’。”而投资者一旦按照电话打过去,就开始步步入套。
第一步:电话营销打前站。这还只是梁先生的个人直观感触,更有人从中总结提炼出了一整套会员制的营销流程。
嘉策券业研究所研究员魏武挥对咨询公司的营销模式研究由来已久,据他介绍:在以会员制为主要赢利模式的证券咨询公司中,除了一般的研究部外,还设有专门的营销部门———客户销售部,以主管+业务员这样的“金字塔结构”,负责招徕开发客户。在具体的业务模式上,借鉴了很多传销和保险的经验。由于多半是从打来电话的投资者中挖掘成为会员的可能,往往采用电话营销的范本。
其实,虽然电话营销的范本看上去很简单,但承载在里面的内容却是大有讲究。接电话的业务员可以说得天花乱坠,甚至感觉他能成为投资者的知心朋友,帮你排忧解难。不过其最终目的只有一个———赶快让你掏钱成会员,这样他能从中获得高比例提成。
第二步:先汇款,再寄合同。当预约成功后,在具体的操作时,往往是让投资者先汇款再将合同寄过去,而合同的文本一般都很简单,看上去也很规范,但基本上不会写有电话营销时业务员所说的那些内容,比如承诺收益、第一时间买到大黑马等,更不会有咨询服务不到位保证退款的条款。
如果投资者提出质疑,想找当初接电话的业务员核实,却很难找到那个人了,因为你早已被转移至了另一个部门———客户服务部。
第三步:层层把关客户投诉。虽然接下来的服务环节本应至关重要,但事实上却往往是最薄弱的。当损失惨重的投资者向咨询公司讨说法,或想要回服务费甚至要赔偿操作损失的时候,又一个流程已静侯多时。
一旦进入该流程,投资者就卷入了一场“车轮战”。在这一套严密应付客户投诉的流程中,下至一般的业务员上至销售总监乃至法律事务总负责人,至少有六道关口应对客户的投诉,这岂是普通投资者能够招架的了?
第四步:决不轻易退费。咨询公司不会轻易地将到嘴的肥肉吐出来。他们往往以“换个更高级别的分析师”、“延长服务期”等方式应对客户的投诉,但就是对“退费”要求毫不松口。大多数投资者经不起如此消耗,更赔不起时间、精力和财力诉讼,最终往往不了了之。
在这全套的营销模式中,还有一个设计精巧的“机关”:跨省经营。如某咨询公司在进行电视宣传时,一般不在本地做广告,而是选择外地电视台。这一是由于本地人比较了解本地的公司,不容易招收到本地客户,另外一个原因则是一旦产生纠纷,外地客户不容易找上门。尤其是我国法律规定,如果上升到法律纠纷,由咨询公司所在地的法院受理诉讼。而能够千里迢迢赔上精力、财力打官司讨说法的外地客户毕竟不多。掐准这一点,咨询公司在招收会员时自然是有恃无恐。
法律:难找漏洞
据了解,这套赢利模式20多年前诞生于台湾,四、五年前以经验介绍的方式传到大陆,最近两年在一些台湾人直接投资或“承包”咨询公司后,大陆始得其“精髓”。由于地缘关系,福建、江浙等地最先得其衣钵,随后在全国蔓延。
记者为此专门咨询了北京正泰律师事务所律师郝云峰。他告诉《红周刊》,咨询公司能够如此运作,显然是很有经验的,一般投资人很难从法律方面找到其漏洞。
首先,从咨询公司与客户签订的合同看,属于典型的“格式合同”,虽然有些条款对投资者来说可能属于“霸王条款”,但一旦签订,则表明合同是在双方自愿平等协商的基础上所签订,所规定的条款一般是无懈可击的。至于电话中的口头承诺,如果没有录音等证据,更是口说无凭。目前法院能够受理的范围就是看咨询公司与推荐的股票之间是否存在某种默契,比如股价操纵等,否则投资者很难将咨询公司告上法庭取得胜诉。
对咨询公司来说,被投资者告上法庭并要求退费,可能算是最糟糕的结果了,但盘算一下,发生这种事情的概率能有多大呢?
既然连法律上的风险都可以忽略不计,还有什么能够约束咨询公司呢?难道就真拿咨询公司没办法了吗?
令人欣慰的是,在看似监管缺失的背后,来自中国证券业协会、地方证监局的监管网络,正在悄然布局,对会员制的规范措施的出台已经指日可待。当然,对于投资者来说,在会员制乱象还未完全厘清之前,最现实的还是投资者加强自我保护,这才是当前“在朦朦胧胧的荆棘丛中看得见的一条路”。(据《证券市场红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