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录音、讲义与教师的权益风险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1月01日 10:33 东方早报

  2004年12月27日《北京娱乐信报》报道,在中国传媒大学图书馆的海报栏上有这样一则“学生广告”:“出售文登考研辅导班名师授课的政治冲刺班录音。本人亲自听课录音,效果清晰,拷贝一份60元。”

  这当然是学生的“无行”,做学生做到这份上的,也不多见。但这个特殊的事例,触及的是一直未被认真思考过的普遍问题:在教学中教师的权益风险问题。而这种问题,一般
都只是老师自己在心里体验的,并未在公共领域里进行交流。实际上,一般来说,这方面并未形成共识,也未形成规范。

  当然,考研辅导班的情况特殊一些,那是“直接挣钱的”,多卖出一份录音,学校就可能少收一份学费,利益关系比较明显。我要谈的是在日常的教育中,每天都发生在大学校园里的事情。

  我们从小关于老师的教育和印象都是无私奉献的。内心里都有一个“有教无类”的教育理想。所谓“无类”,对教师来说,实际上意味着不管听课的学生是不是给学校交了学费,也不管他们是不是自己的学生。现在大学里学生跨校听课成风,有不好听的说法,叫“蹭听”,但实际上,普遍视为美谈。“蹭听”的同学被视为刻苦好学,而被“蹭听”的老师认为自己的教学有广泛影响,有吸引力。都没有考虑到权益关系。不考虑这个问题,一是因为多一些人来听,老师有什么损失呢?没有。二是因为教师的使命,本来就是传授知识的,在道义上,知识理应无偿地、更为广泛地传播。这些理由加一块,对于老师来说就是:给谁讲都是讲。

  不知姓名的外校学生的到来,不仅给教师“捧场”,而且他们在课堂上的思考和发言,也往往表现得比本校的同学更积极。因此,提问与答疑,我均一视同仁。就在这种师生其乐融融的教学气氛之中,往往有外校同学突然提出要求说:“老师,能不能把你的讲义(电子演示文本)拷给我一份?”———他掏出了一只小小的闪存盘。老师顿时紧张了起来———因为我意识到这触及了权益问题。我的讲义中许多都是原创性思考,还没发表呢。

  老师应不应该把原创性的思考讲给同学听呢?太应该了。其实无论是同学自己一丝不苟地把投影幕布上的讲义全抄下来,还是更为省力地拷下老师的讲义,个人的原创性思考已经从老师流向了学生。有些原创性思考,往往一句话就可以说出去———老师总不会吝啬到不说出那一句话吧?人类的知识和思考从来就不是这样小气的,教育更不是这样的呀。

  但是,一个不知姓名的同学直接要求拷贝讲义的电子文本,还是让我紧张。这样的同学不少,我都拒绝了。我不能确认他们拷贝讲义的最终用途,更不能保证这份讲义不被外传。实际上,基于计算机技术之上的电子文本与千百年来记在本子上的课堂笔记,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前者可以达到无差别的、无边界的迅速传播。在这个传播过程中,没有人会对教师的权益负责任。因为在这个传播的网络上,根本不可能建立起一对一,以及所有人对一个人的责任关系和道义关系。这里讲的网络,并不只是互联网internet,而就是漫无边界的人际传播本身。

  所以,我以为,把讲义的电子文本交给一个人就是“覆水难收”,它有非常不确定的结果。因此,当一个学生向老师提出拷贝电子文本的时候,他要对教师承担的是一个可能造成“无边界传播”的重大后果的责任。这个责任,显然太重了。如果这位同学向老师发誓,或者老师要求同学发誓,也太重了———至少现在大家都会认为这太重了,重得破坏了老师与同学之间应有的关系。只有在这个时候,教师才特别清醒地意识到教育过程中存在着自己的权益风险。而可能造成这种风险的,正是那些可爱的、他本应对他们无私奉献的同学们啊。

  我的讲义已经传播了,我不能控制其结果。我曾经应同学的要求,把自己讲义的电子文本随课程进度分期分次地贴到同学们的班级BBS上。到期末的时候,有的同学把它整理成“全本”贴了出来,以方便大家复习。我在论坛上半开玩笑地提醒同学说:这是为闯入者侵犯我的著作权提供方便啊。那同学马上就很认真地一再道歉,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很快就删掉了。同学们还在论坛上纷纷相戒:珍惜老师的信任,不要外传。我感谢同学。但也知道这不大靠得住,他们也许会为别人纯洁的求知动机和“不外传”誓言放弃对我的承诺的。

  不管怎么样,这件事还是令我很感动。它使我想到:教育中的权益关系和权益风险是存在的,但它们决不只是因为电子文本和网络传播才产生的。它们取决于人与人最基本的关系:诚信与责任的关系。说到底,即使“无边界地传播”,对教师有什么损失呢?不是有更多的人知道他的观点了吗?对教师本人———学校另当别论———造成的损失仍然不是传播本身,而是一个最基本的侵权行为:以此牟利。实际上,只有经济利益(包括剽窃)才会伤害经济利益;而精神的利益———知识传播与共享———是不可能相互伤害的。

  只是,无边界的传播网络,淡化和消蚀了人与人之间本来确定存在的责任与权益关系。它们在理论上有,但在传播的大海中稀释没了。(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






新浪财经24小时热门新闻排行

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彩 信 专 题
元旦节
元旦和弦铃声专题
棋魂
千年棋魂藤原佐为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