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从粮食安全问题看湖南近年粮食生产情况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2月31日 13:0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民以食为天。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农业基础之重。中共中央十五届五中全会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写进公报,中央“十五”计划《建议》中指出要“建立符合我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粮食安全体系,确保粮食供求基本平衡”。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政治问题,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

    一、国家粮食安全不容忽视

    (一)粮食安全的定义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于1974年在世界粮食大会上把粮食安全定义为“保证任何人在任何地方都能得到为了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够食品”。即只有当所有人在任何时候均能从物质和经济上获得足够的、安全和有营养的粮食来满足他们积极和健康生活的膳食需要及食物喜好时,才实现了粮食安全。联合国粮农组织(FAO)规定,世界粮食安全的库存应达到消费量的17%―18%。其中周转储备占12%,后备储备占5%―6%。

    我国的粮食安全是指“国家满足人们以合理的价格对粮食的直接消费和间接消费,以及具备抵御各种粮食风险的能力”。粮食安全形成的保障体系包括三个环节:生产、流通和消费者。本文主要涉及的是粮食生产环节。强调粮食安全,主要是防范和消除影响粮食安全的隐患。在正常情况下,粮食安全所要求的粮食自给率要不低于95%。根据中国具体国情,我国的粮食合理库存一般认为在2500亿斤左右比较合适,五个月的安全口粮为3250亿斤。

    (二)我国近几年粮食生产状况

    世界粮食总产近年来呈下跌趋势。全球1999年度谷物总产为19.01亿吨, 2000年度降至18.40亿吨,2001年度为18.71亿吨,2002年度又降至18.16亿吨,2003年度为18.38亿吨。

    我国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粮食生产能力已达到了1万亿斤的水平,实现了粮食供求基本平衡的历史性跨越。世界总耕地面积206亿亩,中国不足其10%,人口却占世界总人口的22%;世界人均耕地3.75亩,中国人均耕地只有1.5亩。新中国做到了粮食自给,丰衣足食,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然而,1998年以来我国粮食总产量逐年下降,由当时的10246亿斤下降到2002年的9140亿斤,2003年又下降到8613亿斤。而我国实际粮食需求在9700亿斤左右。粮食人均年占有量也由1996年的414公斤下降到2003年的333公斤,低于世界人均400公斤的粮食安全标准。粮食库存为1500亿公斤,已达正常5个月安全库存的底线。与此同时,粮食需求却在以每年50亿公斤的速度刚性增长。2003年10月,新一轮粮价上涨,这是我国建国以来发生的第七次粮价波动。而引发粮价上涨的根本原因,在于粮食连年减产造成的供需失衡。这也是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第四次粮食供应不足。

    (三)我国粮食生产下降的原因

    近几年粮食产量的下降原因很多,最为突出的有两点:一是乱征滥占耕地,大搞各种开发区、园区,这既侵害了农民利益,又损害了粮食生产能力;二是一些地方片面理解农业结构调整,把调整结构与粮食生产对立起来,以为结构调整就是压粮扩经,致使一些地方粮食播种面积大幅度减少。据统计,我国耕地面积1996年为19.51亿亩,2003年减至18.51亿亩;粮食播种面积1998年为17.1亿亩,2003年积锐减至14.91亿亩,为建国以来新低。其中粮食主产区面积为10.28亿亩,比1998年减少1.23亿亩,减少10.7%,占全国减少总量的57%。粮食面积减少是粮食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近年来,随着结构调整和耕地面积的减少,目前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已下降到9500亿斤左右,下降了500亿斤。三是受粮食价格的影响。九十年代末以来,随着供求关系的变化,大宗农产品(资讯 行情 论坛)价格平均降幅在25%以上,而粮价跌得更惨。1998―2001年,稻谷每公斤收购价由1997年的1.44元下降到0.96元,降幅达到33.3%。谷贱伤农,严重影响了农民种粮积极性。

    (四)中央政策是国家粮食安全的保障

    2004年2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即中央一号文件发表。中央一号文件是我国新农业政策的基础性文件。“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确定了新农业政策的导向,三项补贴(种粮补贴、良种补贴和大型农机具购置补贴)打通了工业反哺农业、财政反哺农民的道路,集中力量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粮食产业,促进种粮农民增加收入。随之颁发的《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粮食流通管理条例》以及《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实行粮食最低收购价格等新农业政策等一系列文件,为国家粮食安全在政策上作了保障。按照国务院批准的《1997-2010年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到2010年,非农建设占用耕地不得突破2950万亩,全国耕地面积减少要求控制在9661万亩以内,耕地保有量应控制在19.2亿亩。从长期看,只要我们保证有充足的耕地,粮食安全就不会出大问题。保护和稳定粮食主产区耕地面积,是保证我国粮食安全的重中之重。

    二、我省粮食安全问题应引起重视

    (一)我省粮食生产情况

    湖南是农业大省,自然条件优越,水稻产量居全国第一。虽人多地少,人均耕地仅0.86亩,远小于全国人均耕地面积,仍享有“湖广熟,天下足”之美誉。1952年我省粮食产量就有206亿斤,以后一路增长,在70年代初粮食产量达到300亿斤,80年代中期,产量大幅度增加到了500亿斤以上,1997年我省粮食产量增至最高为590亿斤,1999年以后逐年下降,2003年减至488亿斤,人均粮食占有量367公斤。2004年,在中央一号文件及政府一系列支农政策支持下,农民种粮积极性大大提高,粮食产量得到了恢复性增长。湖南省历年粮食产量见下图。

    (二)湖南粮食产需平衡略有结余

    谈到粮食安全,必须考虑粮食供需关系,了解粮食的消费情况。粮食消费主要有口粮消费、饲料用粮食、工业用粮和种子用粮。其中,口粮消费是大头。据省粮食局《湖南省2003年社会粮食供需平衡统计调查报告》,我省由粮食调出大省向产需平衡略有结余趋势发展。2003年,净调出粮食14万吨,全省社会粮食总需求2946.4万吨,总供给2813.7万吨(省统计局公布的是2442.7万吨),求大于供132.7万吨。其中,城乡人口口粮消费为1720.3万吨,口粮消费占总消费量的64.9%。根据我们推算:

    2003年城镇居民年人均消费粮食为121.4公斤,年消费粮食为0.1214×1585.05=192.43万吨;

    农村居民年人均消费粮食为255.5公斤,年消费粮食为0.2555×5077.75=1297.37万吨;(按农业统计报表制度,2003年湖南省乡村人口为5425.86,农业人口为5077.75万人;按人口统计报表制度农业人口为4430.76万人。)

    城乡居民年消费粮食为192.43+1297.37=1489.8万吨;

    口粮消费约占总消费量的56.1%,总需求为2655.62万吨,供大于求290.78万吨。产需平衡略有结余。

    还有学者研究认为,城镇居民年消费粮食为139.14公斤;农村居民年人均消费粮食为190.48公斤。按此计算,口粮消费约1187.75万吨,总需求为2117.2万吨,按省统计局公布的2003年湖南省粮食产量2442.7万吨,供大于求325.5万吨。实际上,粮食的需求伸缩性很大,虽然,人口逐年增加,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个人粮食消费是呈下降的趋势。总言之,尤其在改革开放后,湖南自身的粮食安全是得到了保障。

    (三)湖南粮食生产对全国的影响大

    我国的粮食产量取决于粮食主产区的粮食生产。粮食主产区农民人均出售粮食数量占全国80%以上。2003年,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安徽、江西、河南、山东、湖北、湖南和四川等13个粮食主产区的粮食产量占全国粮食产量的71%,湖南占13个粮食主产区粮食产量的8%,占全国粮食产量的5.67%。湖南粮食产量占13个粮食主产区的份额较高,位居第六,因此,湖南粮食生产对全国的影响较大,尤其是湖南的稻谷产量居全国首位,在粮食产量大幅下降的2003年,销往省外的还有近300万吨,外销6.2万吨。湖南有义务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贡献。

    (四)湖南粮食生产潜力极大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为农民增收,提出“多予、少取、放活”的一系列向粮食主产区倾斜的好政策。“三补一降”,仅粮食直补一项,全省农业人口人收益近6亿元,加之粮食最低保护价的出台,为农民种粮解除了后顾之忧。明年的政策在支农力度上只会加强,不会削弱,农民种粮积极性仍将大大提高。

    湖南粮食生产近几年虽连续下降,但降幅不大,产量基本稳定。2003年,粮食主产区江苏减产189亿斤、山东减产166亿斤、湖北减产111亿斤、河北减产106亿斤、黑龙江、河南和四川减产均在90亿斤左右,湖南仅减产11.7亿斤。2004年,在国家和省政府政策的引导下,农民种粮积极性空前高涨,水稻播种面积大幅度增加,粮食产量可望突破560亿斤,增产粮食70亿斤以上,增幅高达15%,实现了恢复性增长。明年湖南只要不受到大的自然灾害,粮食产量完全可以完成历史性突破。

    三、发展湖南粮食生产的思考和建议

    (一)粮食增产要与农业增效同步

    粮食生产比较效益低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粮食与经济作物比较:一是粮食生产的比较优势和机会成本逐年下降;二是与大部分的经济作物相比,粮食总体上处于比较劣势的位置,生产粮食已经难以增加农民收入;三是在三种主要的粮食产品中,稻谷生产的机会成本最小。在经济作物中,棉花、水果、烤烟和花生最具比较优势。与养殖业相比,粮食整体处于比较劣势的位置。

    今年,湖南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预计可在300元左右,如果扣除政策性补贴、农业税减免以及农产品价格上涨因素形成的增收,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200元,幸亏“天帮忙”,否则农民增收的效果不会太好。

    我省耕地质量也是呈总体下降的趋势。1997年年均单产达800公斤以上的1.2级高产田占全省耕地面积的34.37%,现在只占26.67%。2004年,我省由于水稻面积增加对水稻增产的贡献为96%。而由于水稻单产水平提高对水稻增产的贡献仅为4%。因此,在粮食生产的同时,必须考虑农业增效的问题,合理利用资源,避免粮食生产的盲目性。加快中低产田的改造,如果将现有中低产田的产量提高到高产田的水平,粮食产量可以比现在提高大约55%。

    湖南粮食生产的关键问题是要转变观念。我们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种粮就是为了填饱肚子,略有剩余出售,换两个零花钱,用于改善生活的时代过去了。我们一定要把粮食生产做成产业生产,向工业化生产过渡。工业化生产要讲究形成规模效应,品牌效应,起码要学会包装,要形成产业链,粮食只是工厂的原材料。只有大大提高粮食产品的附加值,才能做到粮食增产又增效。

    (二)粮食增产要靠科技进步带动

    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小平同志就提出:“农业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作用是无穷无尽的。”此后,他又进一步指出:“将来农业问题的出路,最终要由生物工程来解决,要靠尖端技术。”江泽民同志也多次强调科技对农业发展的极端重要性,他强调:“中国的农业问题、粮食问题,要靠中国人自己解决。这就要求我们的农业科技必须有一个大的发展,必然要进行一次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不断提高科技水平是我国解决长期粮食安全的根本。

    湖南是传统水稻种植大省,水稻单产较高。近年来,袁隆平院士的杂交水稻研究成果不断在省内推广,大大促进了湖南粮食生产。1996年,农业部率先立项支持中国超级稻育种研究,并确立了“最高单产2000年达到700公斤(一期)、2005年达到800公斤(二期)、2015年达到900公斤(三期)”的研究目标。我国超级杂交稻组合在我省中方、隆回、汝城三县的百亩试点已连续第二年亩产超过800公斤。湖南粮食增产极具发展潜力。如果我省水稻单产水平提高到500公斤/亩,粮食产量将达到700亿斤以上。我省承担的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获重大突破,湘乡市核心试验区集成食用稻、饲料稻、啤酒稻标准化丰产技术,为水稻生产迈向专业化提供了技术支持。项目区种植水稻的农民获得了理想的经济效益。

    (三)粮食安全要与经济全球化联系起来

    中国入世以后,一方面得到加入WTO的优惠政策,另一方面也受到WTO的制约。粮食贸易是世界农产品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调节我国粮食供求关系,保障粮食安全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根据WTO的相关协议,中国加入WTO后对农业的承诺主要有:到2004年实现2200万吨的粮食进口配额;农业的平均关税税率从22%下降到17.5%,取消非关税壁垒;对大豆的进口关税为3%。2004年,全球粮食生产得到较快恢复,预计世界粮食总产量将达21.85亿吨,比去年增产1.58亿吨,增幅达7.8%。根据海关提供的2004年1~10月进出口数据,我国已进口谷物814万吨,是2003年同期的3.4倍多,净进口406万吨;进口大豆1552万吨,比上年同期有所减少,净进口1524万吨。如果按我国粮食的统计口径(谷物+大豆)计算,1~10月我国共进口粮食2366万吨,净进口1930万吨,接近国内总消费的4%。我省外销稻米也从低潮时的每年不到10万吨恢复到250万吨。据海关资料测算,7月份我国进口谷物及谷物粉平均价格232.46美元/吨;大米价格248.3美元/吨,大麦价格181.7美元/吨;大豆价格381.93美元/吨。与1月份相比,谷物价格下降20.2%,大米下降46.7%,大麦下降11.1%。我们在考虑粮食安全的同时,也应该把国际贸易这一块考虑进去。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粮食外贸依存系数一直较低,最高为4%,应当有所提高。同时,我们应该好好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促进粮食生产的做法和经验。

    (四)形成粮食生产的“发展极”

    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1955年提出的“发展极”理论:(Development poles Theory)从空间上看,增长在不同的地区是以不同的速度进行的。在经济增长中,由于某些主导部门或有创新能力的企业或行业在一些地区或城市的聚集,形成一种资本与技术高度集中、具有规模经济效益、自身增长迅速、并能对邻近地区产生强大“辐射” 作用的“发展极”。具有“发展极”的地区优先增长,带动邻近地区的共同发展,然后再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最终对整个经济产生影响。“发展极”的形成至少应具备三方面的条件:1.在一个地区内存在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群体和企业家群体;2.必须具有规模经济效益;要有适宜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湖南是农业大省,2003年,一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9.1%,比全国平均水平高4.3个百分点,农业产值占一产业的46.23%,水稻占谷物的88.77%,农业人口占全省人口的76%。粮食生产不能仅从粮食安全考虑出发,而应该作为一种产业来抓,形成产业集群,以35个优质稻米基地为粮食生产的经济发展极,适度扩大规模,形成优势产业,产生 “辐射” 作用,促进粮食增产。把粮食生产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五)优先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农产品加工业是农业产业链的延长,是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增长极。优先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才能带动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为农村实现全面小康奠定基础。农产品加工业是比农业规模大、效益高、贡献多的产业。根据发达国家经验,粮食经加工可增值1―4倍,棉花经加工可增值2―4倍,薯类经加工可增值1―3倍,果品蔬菜经加工可增值1―10倍。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加工转化后一般增值2―3倍,我国只增值30%;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产值比一般在2.0―3.7:1,我国只有0.43:1;发达国家不同品种农产品加工量多数占其总产量的90%以上,我国仅占25%左右,且多数在10%以下。农产品加工业是增值能力最强的朝阳产业,是利润最丰厚的加工行业。最具发展潜力。农产品供求关系由数量制约为主转变成质量和品种为主,农村经济由追求农产品总量转变为追求经济效益。快速提升粮食深加工、精加工和综合利用能力,以此提高粮食产品的附加值,这是农业增效的新思路。如加工一吨面粉仅能创利24元,而生产一吨大众食品可获利150元,碎米的综合利用可增值5倍,稻壳的开发利用可增值3倍,小麦麸皮的综合利用可增值5至10倍。可见增强粮食深加工转化能力,能大大提高粮食产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能力。此外,农产品加工业还是众多农村劳动力的集散地,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必将消化大量农村劳动力,促进城镇化建设,为农业现代化做出贡献。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湖南新闻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电影《天下无贼》公映
杨振宁登记结婚
健力宝事件资本谜局
意甲在线足球经理游戏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岁末年初汽车降价一览
经济适用房该怎么买
精彩家装图片选
天堂II 玩转港澳指南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