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近年来,工行河南省分行营业部在清收不良贷款工作中,转变观念,视“包袱”为“财富”,视“不良”为“机遇”。通过运用独到的方法和多种营销方案,该行不仅盘活了30多亿元的不良资产,而且帮助企业激活了再生产能力,有力地支持了地方经济发展,实现了银企双赢。
90年代末,随着众多企业的举步维艰,工行河南省分行营业部成立之初就陷入了不良
资产数额巨大的被动局面。困难面前,营业部领导意识到:只有转变观念,才能使清收工作走上正轨。为此,他们提出了变包袱为财富的口号。全行上下总动员,主持全面工作的营业部常务副总经理李立志亲自到困难最大的支行帮助抓清收、各位副总和部门经理分包大户,“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客户经理对不良贷款债务人的所有资产展开全面调查,对不同企业的不同资产,如土地、厂房、机器设备等,分类建档,逐项评估,然后有选择地在报纸、电视等新闻媒体上做广告,或者有针对性地向一些大型企业、民营企业推销,促进资产的出售;有的客户经理设计了多种营销方案,主动为不良资产寻找买家,促其兼并、重组、收购不良贷款。
登封市小河煤矿是一家地方国有企业,因矿上发生透水事故,严重影响了经营和生产。该行营业部投入的1000万元贷款也形成了不良贷款。到2000年底,该矿累计欠息达266万元。一条好消息使登封市支行萌生了资产整合的大胆设想:该行优质客户登封市电力集团曾向一家美国公司高息融资14627万元,在人民币利率多次调低后,该集团急欲将美元借款置换为人民币贷款,以降低成本。经过多方协调,登封电力集团得到了1.46亿元人民币贷款,成功收购了小河煤矿,偿清了小河煤矿的欠贷及利息,同时电力集团还可利用小河煤矿的煤作为发电燃料,运行成本大降低,濒临倒闭的小河煤矿也因此焕发了生机。
近五年时间里,该行通过一系列清收活化措施的落实和风险防线的构筑,不良贷款率降至13.4%,不良贷款绝对额下降达30余亿元。
(徐斌熊 应祥 李锐剑)
《市场报》 (2004年12月31日 第三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