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市场终于出现仙股。在2004年倒数第二个交易日,*ST达尔曼股价跌穿1元面值,最终收于0.96元。这也是沪深股市成立以来首只跌穿面值的A股。
对于*ST达尔曼的投资者而言,这样的事实无疑是残酷的。要知道在今年4月底,*ST达尔曼的股价还在6元上方,短短8个月,6元变1元,这样的结果对于投资人投资信心的打击无疑是致命的。
将K线图再放放大,与7年前达尔曼上市之初的风光相比,眼前的事实更是沧海桑田。7年前的4月份,达尔曼的每股股价曾到过51.70元的天价。而现在呢?
这样说来,达尔曼的成仙损失最大的自然是流通股股东。当然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投资人的损失自然需要自己承担,可问题是,难道达尔曼走到现在这个地步,只能让投资者自己买单吗?
抛开其他因素不谈,仅从市场发展的角度讲,达尔曼的成仙也不该让投资人单独买单。不错,达尔曼股价的暴涨暴跌固然有着人为投机的因素,但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市场本身的问题。如果没有股权分置,达尔曼不可能出现51.70元的天价,同样如果不是A股流通溢价的逐步丧失,*ST达尔曼也不可能成仙。
流通溢价的逐步丧失,受损失的不止是*ST达尔曼的股东,市场的A股投资人现在多数深受其害。截至昨天,除了*ST达尔曼,沪深两市1元A股多达25只,股价在3元以下的A股更是达到98只。股价中枢下移意味的是投资人投资损失与日俱增。
从市场最终发展的趋势看,有股成仙未必是个坏事。它提醒投资人投资更趋理性,这有助于市场的长远健康发展。但如果不计历史因素,一味片面地放任越来越多的个股成仙,恐怕对于市场的发展也没什么大的好处。
说白了还是个硬着陆与软着陆的问题。证券市场规范化是方向,这个规范现在而言就是挤掉A股的流通溢价泡沫。不过既然有关方面当初默认这个溢价的存在,而且还利用这个溢价效应高价圈钱。那么在现有的规范阶段,有关方面就不该硬挤这样的泡沫,理应为A股的流通溢价泡沫承担相应的责任。
*ST达尔曼已经成仙了,这个事实提醒有关方面,应该尽快地让市场各个参与主体都能为原先不规范的发展承担相应的责任,只有这样,A股市场的未来发展才可能走得更快更稳,成仙的个股才能少些少些再少些。毕竟在现有阶段,成仙的个股越多,市场的不稳定因素可能就越多。(上海证券报流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