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政策面能否形成突破?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2月30日 16:00 证券时报

    目前,市场上对于2005年深沪股市持乐观预期的机构主要基于以下几方面的判断:政策面,继续落实国九条、管理层关于证券市场面临难得发展机遇的表态如何兑现等,让投资者对2005年的政策面有较高的期望;资金面,企业年金、商业保险资金等即将大规模入市;人民币升值预期带动的股价上涨预期,等等。但是,2005年的股市同样也面临宏观调控导致的经济增长放缓,人民币可能继续加息、人民币存在升值压力,新股询价制度实施及大规模扩容造成的压力等不确定因素。

    利好与利空因素的交织,似乎不能确定股市运行的方向。但大盘能否持续上涨,我们可以从推动股市上涨的各方面进行分析:

    从基本面来看,2005年的周期性行业大多会出现景气回落,宏观调控造成经济增长放缓,将影响上市公司的业绩增长势头,这就决定了从上市公司基本面无法提供股价持续上涨的原动力,也就是说,我们无法期望业绩增长带动一轮大行情的出现。

    从资金面来看,管理层近几年在开拓资金入市渠道、培育机构投资者上做了大量工作,但从长期效果来看,都属于制度建设,即解决了各种合规资金入市的法律问题,并不会直接促成股市资金供求关系的重大变化。比如,从社保基金、QFII入市后运行的情况可以看出,如果不能形成乐观的预期,这些资金入市的积极性是有限的。

    我们一直强调这样一种观点,相对于庞大的社会资金来说,A股市场1万多亿元的流通市值是很小规模的,股市从来不缺资金,缺的是对股市持续上涨的稳定预期。换句话说,2005年的资金面不必担心,但机构资金是否大量入市取决于他们对股市的预期。

    排除了基本面和资金面,不难发现,2005年的股市能否形成重大转机,仍然取决于政策面。过去的持续调整中,政策面在规范和发展证券市场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制度建设,2004年以来在推出和落实“国九条”方面也出台了较多政策举措,从国务院高层到证监会主席,都对证券市场的发展和股市的走强发表了积极乐观的看法或表态,但为什么没有推动股市持续上涨呢?原因是这些都不够,虽然累积的政策效应终将对证券市场和股市运行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但如果回避国有股减持和全流通问题,政策面没有重大突破,股市就不可能出现真正转折,中国的证券市场的美好前景也无从谈起!

    2005年的政策面能否形成重大突破呢?从近期管理层传达的信息来看,2005年在解决全流通问题上实现股市政策面的重大突破是完全有可能的,我们也认为这种可能性完全存在,理由如下:

    第一,经过长期调整,流通股的股价大幅下跌,越来越逼近每股净资产,使得流通股东和非流通股东之间的利益分歧大大减少,解决全流通问题的时机日渐成熟。

    第二,近几年在全流通预期下股市的持续下跌,已经让各方共同认识到,以掠夺二级市场和流通股东利益的方式实现全流通,其结果是多败俱伤,谁也不可能成为赢家。在尽可能保护流通股东利益的基础上寻找全流通方案成为必然,管理层提出的A股含权的想法就体现了这一原则。

    第三,全流通问题的长期搁置并不是明智的选择,其结果不仅导致遗留问题本身的积重难返,加大将来解决的难度,更造成其它股市政策失灵,因为相对于全流通的重要性和影响而言,目前已经推出的规范和发展证券市场的政策举措都以发挥同等重要的作用。

    在预期2005年政策面有可能实现重大突破的情况下,投资者要关注这样两个问题:

    一是管理层最终如何解决全流通问题。目前市场上流传若干种可能的方案,比如A股含权,以及国有股、法人股另开交易场所先解决流通问题,再考虑与流通股并轨等。在管理层做出最终的决策之前,方案的选择始终都是各方利益博弈的过程,在方案明朗之前仍然是影响股市的不确定因素。

    一是全流通问题解决的时机选择。实际上,从市场情况判断,2005年是解决全流通问题,即使如此,选择上半年还是下半年对股市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我们认为,由于近期推出的新股询价制度对股市影响较大,考虑到市场消化需要时间,2005年上半年解决全流通问题的可能性较小。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在政策面没有实现突破之前,深沪股市将延续2001年以来的结构性调整和价值回归的趋势,进入长期调整趋势结束前的蓄势筑底阶段,深沪综指中线走势以弱势宽幅震荡为主。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市场新闻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电影《天下无贼》公映
杨振宁登记结婚
健力宝事件资本谜局
意甲在线足球经理游戏
年底多款国产新车上市
网友幽默汽车贴图欣赏
经济适用房该怎么买
精彩家装图片选
天堂II 玩转港澳指南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