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青海省海东地区经济协调发展问题的分析研究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2月30日 15:3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自党的十五大以来,我国召开的历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将“促进”或“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2003年底的会议,在原有“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基础上加了“协调”二字,充分显示出了全面地协调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新路标和新要求。在今后的经济工作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是新形势下给经济工作
提出的新课题。

    一、海东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不协调及产生的影响

    近几年来,随着党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进,海东地区坚持以“富民强区”为目标,把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努力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实施“富民强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两步走”战略措施,狠抓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特色经济发展和科教兴区战略的实施,全区经济和社会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农村经济发展态势良好,增产增收成效显著;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结构调整初见成效,资源开发步伐加快;投资规模逐年增加,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制度创新力度加大,“科教兴区”取得明显成效,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但由于海东地处我省东部干旱山区,农业人口占全区总人口的86%,农村贫困人口多,经济发展起点低,目前经济发展仍处在总量扩张阶段,城乡之间、县域之间、经济总量与经济效益之间的不协调现象,十分明显。

    (一)三次产业发展不协调,结构矛盾突出

    2003年,海东地区生产总值57.33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2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21.55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24.58亿元,一、二、三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9.5%、37.6%、42.9%,从表面看全区三次产业结构似乎较为合理,但做详细分析,其不协调性表现的较为突出,这是由于生产力发展层次较低,农业基础薄弱,二、三产业发展滞后造成的。结构不协调主要是:第一产业比重过大,比全国高出4.7个百分点,比全省高出7.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与全国、全省相比,比重较低,比全国低15.3个百分点,比全省低9.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的比重似乎较为优化,比重高于全国、全省水平,但实质上并不反映全区第三产业发展的真实水平。海东地区第三产业增加值中,有财政供养人员的工资7.6亿元,全区财政支出的63.6%用于工资性支出,同时财政支出的74.5%是通过省级财政转移支付实现的,而不是海东地区自身创造出来的,如果扣除这一因素,第三产业增加值大约15.7亿元,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只有30%左右,由此可见,全区三次产业的发展并不协调。

    (二)经济总量和人均占有水平低,仍是一个欠发展地区

    2003年全区生产总值57.33亿元(现价),占全省比重为14.69%,与人口所占比重28.91%比较,低14.22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3719元,比全省平均水平低3548元,在全省八个州(地、市)中居第7位,相当于海西州21047元的17.67%。中科院国情分析小组认为:人均生产总值考虑了人口规模对经济总量的影响,能客观反映各地生产力的真实水平,也反映各地区的收入水平,人均生产总值在全国平均数75%以下为低收入地区。2003年海东地区的人均生产总值仅占全国9101元的40.86%,说明海东属于经济十分落后的地区。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04亿元,占全省财政收入的8%,比人口所占比重低20.91个百分点;人均财政收入只有132元,比全省平均水平低318元,在全省居末位;2002年海东地区总体小康实现程度76.39%,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在全省居第五位。在2000年全国总体实现小康,我省实现程度75.8%的情况下,我区城镇与总体小康标准有一定差距,农村还有一半左右的农民没有稳定解决温饱。

    (三)城乡经济发展不协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户籍管理制度,在维护社会秩序、控制人口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上,城乡分割,投资向城镇倾斜,人才向城镇流动,社会保障救济制度优先在城镇建立,不论经济济发展水平和社会环境条件,农村与城镇之间形成了明显的二元结构,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条件差距较大。2003年,海东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793元,比全省平均水平低93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547元,比全省平均低270元,在全区所辖6县中,有5个国定贫困县,1个省定贫困县,还有60万贫困人口尚未脱贫。城乡居民的收入比,由1992年的3.17:1扩大到2003年的3.74:1(以农民收入为1),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继续拉大。

    (四)经济总量的扩张和效益的提高不协调。

    效益反映经济总量扩张带来的直接经济社会成果,说明经济运行的质量。改革开放以来,我区经济总量不断扩张的情况下,经济效益呈下降趋势。

    1、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迅猛,投资乘数呈现阶段性下降趋势。1981-2003年间,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1.2%,而反映投资效益的投资乘数(即每增加1亿元投资可增加的GDP量)阶段性下降。1981年―1986年间,投资乘数平均达7.58;1987年―1994年间,投资乘数平均达3.82;1995-1999年间,投资乘数平均下降到2.91;2000-2002年间下降为1.14,经济总量扩张与效率不协调进一步加剧。

    2、工业生产的增长和效益提高不同步,工业经济效益不佳问题始终是制约工业经济发展的一大难题。“九五”以来,海东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9.2%,而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从1995年的62.8,逐年下降到1999年的28.99;从2000年开始有所回升,到2003年为61.9,但还没有恢复到1995年的水平,同时也没有达到过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尤其是一批70、80年代建设起来的工业企业由于经济效益问题,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被无情地淹没。

    3、经济总量增长,吃饭财政的格局没有根本性变化。

    2003年,海东地区财政总收入3.05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57.33亿元的5.32%,当年地方财政支出达11.94亿元,财政自给率不足26%。“九五”以来,海东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52%,同期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6.37%,经济总量的增长与财政收入的增长不同步,在这种不协调的局面下,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海东吃饭财政的格局很难打破,海东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国家补贴的状况在短期内难以改变。

    (五)工业发展滞后,农业经济仍停留在传统农业阶段。

    2003年,海东地区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21.55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37.6%,低于全省9.6个百分点,低于全国的15.3个百分点;其中工业增加值在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仅为24.35%,低于全省6.6个百分点,低于全国21.6个百分点。工业从业人员不足5万人,占全区从业人员的7%。工业企业设备陈旧,生产技术落后,企业规模小,产品档次低,以小采掘、小加工、高耗能产品为主,部分产品资源和市场两头在外,产业链短,缺乏市场竞争力,与全国和全省相比,工业发展明显滞后。

    农业基础薄弱,靠天吃饭局面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2002年,全区1612个行政村中还有1300多个无等级公路;200多个村20多万人40多万头(只)牲畜饮水困难;全区326.6万亩耕地中,保有灌溉面积不到20%,机耕面积不到35%。山大沟深的地貌,形成分散小块陡坡地多,使农业机械难以发挥作用,浅脑山地区继续维持着传统的农业耕作方式。大部分耕地贫瘠,干旱缺水,靠天种植。由于缺乏资金支持,已经建成的一些基础设施,也无力维护,年久失修和老化。这些,已严重影响到第一产业的发展。“九五”以来,全区第一产业的增加值年均增长1.44%,比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低9.08个百分点。农业经济发展缓慢,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加快。

    (六)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影响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我区工业生产布局方面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尤其是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少,对农业经济带动力不足。

    在工业企业的布局方面,缺乏科学规划和机制引导,有些工业企业建成之后才发现选址不合理,生产条件不完备,产品成本高。我区的工业企业,大部分没有形成规模。2003年,全区有工业企业和工业生产个体户9030户,但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只有80家,大型工业企业只有2家,由于企业规模小,其辐射、带动力有限。我区有丰富的农牧业产品资源,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只有7户,农牧产品加工企业少,产业链条尚未形成,对农业的带动作用不明显,影响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七)县与县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影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由于海东地区地处西部干旱山区,重重叠叠的山、弯弯曲曲的河、高高低低的路、零零星星的田,造成了海东各县在区位、自然条件上的各种差异,这些差异影响了海东区域内经济的协调发展。

    2003年,海东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7.33亿元的情况下,各县经济济差别较大。如:化隆县人口24.13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15.64%,生产总值5.54亿元,占全区的比重9.7%,由于地处高寒山区,交通不便,经济发展基础较差,人均生产总值只有2306元,比全区平均水平低141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56元,比全区平均水平低291元。各县财政困难,自我发展能力十分有限,拖欠职工工资的现象屡见不鲜。民和、乐都两县南、北干旱山区面积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民和、乐都、互助三县在工业发展中,存在着相互攀比,盲目建设,争上水泥、铁合金、碳化硅等环保不达标的高污染、高耗能项目的现象;各县都把“畜牧立县”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目标,造成了产业类同,经济特色不明显,优势产业不突出,出现了区域内部企业争资源、抢市场的内耗现象,严重影响和制约了海东区域经济的健康协调发展。

    以上种种不协调现象造成了城镇、乡村分割,收入分配悬殊,财源匮乏,财政拮据,民生问题与经济发展脱节等突出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对全区经济的发展,而且对社会稳定都带来了负面影响。

    二、经济发展不协调的原因探究

    就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系而言,经济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性,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一种历史现象,不同历史阶段对经济发展也有不同的要求。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低,物质产品短缺阶段总是以经济发展为重,在这个阶段、经济发展不平衡是绝对的。因此,目前经济发展出现的不协调,有客观经济发展必然的一面,也有违背规律不合理的一面。

    (一)经济欠发展地区,追求经济快速发展,不协调存在是有一定的必然性。

    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物质产品短缺,突出矛盾是解决群众温饱阶段,经济快速发展是经济工作的主旋律,发展的不协调现象不是经济建设的主要矛盾。这一阶段,人们的物质生活需求单调,主要是解决吃穿用住方面的问题,文化娱乐、卫生保健、交通通信等有关的精神生活需求并不迫切。按照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这一阶段的改革导向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切工作服从于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阶段的不协调带有一定的必然性。但也不排除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不相干或有损伤的不协调现象。”

    海东相对于全国、全省而言,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落后地区,城镇居民生活水平接近总体小康标准,农村60万人还没有稳定解决温饱问题。“十五”时期及未来10年,海东地区将继续处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扩张经济总量,努力提高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阶段,“富民强区”是我们奋斗的目标,继续保持经济快速发展仍然是我们经济工作的主旋律,不协调现象因具有合理的一面会客观存在。

    (二)“经济增长就是经济发展”的片面认识造成经济发展不协调和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和谐。

    长期以来,各级政府在反映经济社会发展时,习惯用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等经济指标的增长来描述。这些指标反映了一个地区经济总量的扩张情况和物质财富的积累情况,但并不说明经济发展平衡情况,也不说明物资财富在国民收入中的分配情况。所以用经济增长代替经济发展是片面的。“增长”和“发展”二者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增长”主要指国民收入和生产总值的提高,发展则是包括产出的扩大和就业的增加,还包括生产与分配结构、机制的变革,社会事业的进步,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和生态环境的改善等等。增长所强调的主要是物质生产方面,发展不仅强调经济增长,更强调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就海东地区而言,重视物质生产,注重生产总值、工农业产值、城乡居民收入、财政收入和固定资产投资等指标的增长速度,同时也关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改善和社会福利水平综合提高的等问题,但对于经济协调发展问题关注不够。

    (三)投入少,发展资金匮乏的瓶颈制约因素,始终困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目前,海东地区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我们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工业化水平、城镇化水平等主要指标在全省最低,社会事业发展严重滞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更为突出,农业生产基础薄弱,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农民增收缓慢,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招商引资缺乏资源支持和比较优势项目;新的经济增长点缺乏,运输成本较高,工业企业不景气,农业产业化步伐缓慢,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等问题,无一不与我区财源匮乏,财政拮据,投入严重不足有着直接关系。投入不足卡住了海东地区全面协调发展的脖子。

    (四)思想不够解放,观念跟不上,缺乏创业精神,束缚了经济协调发展的思路。

    从各级政府决策来看,加快发展的意识已经形成,跟着市场和机遇向前走,但是由于思想还不够解放,科学的发展观没有真正树立起来,重近期利益和政府目标考核结果,对长远利益和经济全面协调发展考虑不够。从群众方面来看,一部分有发展能力的为了个人利益,外出到内地寻求发展机遇和空间,还有些群众缺乏创业意识,存在“等、靠、要”思想,安于现状,没有主动改变经济落后面貌的思想,宁愿把现金存放在银行里生息,不愿冒投资风险去创业,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全区经济的协调发展。

    三、促进海东经济协调发展的思考

    (一)提高认识,理清思路,明确方向。

    现在,我们许多部门和领导在工作重心转移后,抓经济工作的力度进一步加大,经济工作的成绩显著。但对经济协调发展的认识、发展思路和发展方向还没有达到高度统一。因此,进一步提高认识,理清思路,明确方向,加大经济工作力度,对今后经济协调发展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1、认清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所处的阶段,明确经济工作的重点。

    从经济社会发展经历的“经济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并重、协调发展阶段”、“社会发展阶段”三个发展阶段分析,海东仍处在“经济发展阶段”。在经济发展阶段,由于总量扩张,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绝对的。这一阶段的政策导向仍然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切工作服从于经济建设”。我们现在强调协调发展,并不排斥有条件的地方和行业优先发展,一部分人先富、快富。同时应对这一阶段的经济总量扩张带来的不和谐现象应引起足够重视,对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要注重发挥好市场调节和政府宏观调控的双向作用,加以控制和解决。把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作为重点来抓;对已影响社会稳定的问题,如失业人员再就业、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农民收入低、城乡差距扩大问题,应积极采取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2、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

    由于统计上通常把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作为衡量工业化的指标,把城镇居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作为衡量城镇化的指标。由于这些指标单调、单纯,误导了人们对“工业化”、“城镇化”的全面认识。在今后的经济工作中,有必要树立新的“工业化观”和“城镇化观”。

    “工业化”和“城镇化”是社会的一对孪生兄弟,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三者关系密切。工业化的本意是产业化,本质是专业化。工业化程度与经济总量、工业发展水平、市场化程度、城镇化程度密切相关。西方发达国家判断工业化的指标是综合的。其指标体系主要包括人均生产总值、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劳动力比重、制造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机械工业占制造业比重、贸易结构、城市化水平等。城镇化的实质是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过渡,是工业化的客观载体。它以市场化为桥梁,工业化为内涵。不只是一个建制名称的改变和城镇人口的增加,应包括二、三产业发展的规模、市场发育程度、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社会事业进步等内容。

    所以,各级部门在抓“工业化”工作时,应该将工业、贸易、城镇化、产业化等结合起来,统筹兼顾,全面抓好,才能保证经济的协调发展。

    (二)加大投入,切实保障弱势地区、弱势群体和弱势产业的发展,保持产业、地区和城乡的协调发展。

    经济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性,国民经济的发展要在保证优势地区、优势群体、优势产业发展势头不减的情况下,促使弱势地区,弱势群体和弱势产业超常规发展,这样才能实现经济快速和协调发展。根据海东地区的实际,应该把资金投入的重点放到农村、农民和以农产品(资讯 行情 论坛)资源为依托的工业方面。

    海东是一个经济落后地区,财政自给率低,靠自身的财力投入去支持“弱势”的超常规发展在目前是不可能的。只有紧紧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资金向西部倾斜的机遇,争取更多的资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农民的交通、通讯、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条件,缩小城乡差距;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围绕农业产业化把农产品的加工和深加工做大、做强,把农业的产业链延长到工业和商业中,实现农工商一条龙,产加销一体化,实现农区经济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加大对城乡弱势群体的投入力度,创造条件扩大城乡就业面,保证城镇低收入群体“三个确保”工作更加落实,千方百计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和素质,增加农民收入。力争使我区中等收入的群众占总体的大多数,使我区居民收入结构更加趋于合理。

    目前,全区工业企业除互助酒厂和几个水泥、铝业等企业效益较好外,大部分企业不景气。近几年来全区农业产业化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真正对农业生产有带动力、辐射面广的龙头企业不多,围绕农畜产品加工已形成的一些企业,带动力弱,与农户联系不紧密,市场体系不健全。这就说明我区工业在前进中遇到了困难。原因除了我们已经认识到的市场体系不健全外,工业科技含量低,经营理念和管理水平跟不上,工业企业没有形成规模优势有很大关系。目前把海东工业放在全省范围内考虑,大有向弱势转化的趋势。因此,加大对工业企业投入,增加工业产品的科技含量、更新改造落后设备、做大做强优势企业,扶持一批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对于振兴全区工业势在必行。

    (三)创新体制、机制,为经济协调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化,主动创新与经济发展协调的体制和机制,是经济协调发展的动力和保证。

    1、适应当前农产品相对剩余的新形势,建立经济跨行业发展的体制和机制,促进农业产业化向高层次发展。农业产业化实质是通过一个地区的农业、工业、商业的联合,形成农工商联合体。另外带动农业产业化的组织形式,在专业化经营的高级阶段必然是专业协会带动型(公司十合作社十农户或专业协会十农户)。所以,作为政府部门要根据政企分开的原则,力促农村合作组织和专业协会的建立和完善,让这些组织自主管理、自主经营,以企业法人的身份去创市场,解决农户分散经营与统一大市场的矛盾。

    2、适应规模经营的需要,建立经济跨地区发展的新体制、新机制。目前人们在研究区域经济发展时,习惯把行政区划等同于经济区域。实际上行政区划和经济区域既有联系又不相同。经济区域是以资源分布情况划分的,它往往会超越行政区划。所以抓区域经济发展要打破行政区划的界限,建立区域经济发展的新体制、新机制,避免在一个经济区域建多个行政隶属不同的企业。应该打破行政界限搞联合,扩大规模,发挥资源优势,做大做强企业。今后行政区划的变更也可以把是否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考虑进去。

    3、建立工业化、城镇化的互动、联动机制。根据“工业化”和“城镇化”各自内涵及其关系,可以说工业化和城镇化互为依托,相辅相成,没有工业化,城镇化就是一个空壳,没有城镇化,工业化就失去载体。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作,必须有相应的机制,保证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中,有规划、有论证,把经济发展、社会环境改善、居民收入增加一起考虑,做到互相推动、彼此共同发展。

    在工业化建设中,实施工农并举的方针,保证龙头企业对农业产业化的带动作用,新建工业企业要在新建的小城镇布点,在城镇化建设中,要着重建设生产型小城镇,通过改善小城镇的交通运输、邮电通讯、金融保险等条件,引导更多的工业企业在小城镇落户。

    4、完善考核机制,把协调发展纳入各级政府的考核体系。

    经济的协调发展、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并不是一致的,经济增长也不总是自动推动社会发展。要靠政府通过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运用法律手段来完善收入分配、城市化、工业化、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公共卫生与教育、食品安全、就业、社会组织管理等。政府在经济建设中担负着宏观调控的职能。考核各级政府的政绩,只用几个主要经济指标,是不全面的。现在这种考核办法的弊端也日渐显现出来。要避免反映经济增长情况中出现的虚高和不协调问题,建立有效的考核机制,完善政绩考核内容和考核办法是很必要的。

    (四)海东经济发展要高度重视水的问题。

    水是生命的源泉,也是财富的源泉,我区大部分农民居住在干旱少雨的浅脑山地区,祖祖辈辈苦在水上,穷在水上,我区“三农”问题的核心也在水上,水成了我区发展农村经济和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在水的问题上应做到:

    1、在没有水资源的浅脑山地区,狠抓集雨利用工作,充分利用天上水,或者继续加大移民和异地开发扶贫,逐步改变和缓解靠天吃饭的局面。

    2、在有河流的地方,通过发展小水电、河道治理、病险水库加固,充分利用地表水。特别是在小水电建设中,综合考虑水电建设中扩大电站水渠的灌溉面积和水渠两旁的绿地。

    3、抓住西部大开发黄河流域大兴梯级电站建设的机遇,搞好公伯峡南北干渠,李家峡北干渠等骨干水利工程建设,为营造黄河两岸绿色生态农业打好基础。

    4、在水的利用上要注意开源节流。要提倡节水灌溉技术,要利用水库建设形成的水面,扩大水产养殖,要通过库区形成的秀美湖光山色,大力发展旅游业。

    5、把开发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有机的结合起来。按照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在利用资源开发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生态环境建设,防止污染,合理利用和保护有限的资源。

    (五)以人为本,以科技为支撑,促进经济协调发展。

    1、以人为本,全面提高城乡居民整体素质和民族素质。

    目前,我区城乡居民的就业技能已经影响到我区经济的发展和劳务输出,解决这一问题,要从根本上抓起,要在巩固发展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逐步扩大高中阶段的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民族教育,同时积极发展学前儿童教育。在教育体制上牢固树立教育投资是战略性投资的观念,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逐步加大教育投入;把改善农村教学条件作为重点,从师资上给以人力支持,从改造危房,改善校舍条件上给以资金支持,从减轻负担上,保证农村适龄儿童都能入学,以优厚的待遇吸收学业有成的大中专学生来海东建功立业。

    2、坚持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科技与市场相结合。

    鼓励科技人才进入企业,应用科技成果,创造效益。大力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先进适用技术,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认真开展科普宣传和科技培训,让全民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技意识,努力提高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建立健全地县乡村四级综合服务体系,创建科技示范乡镇村户活动,建立各县特色的科技示范基地;搞好科技网络建设,充分利用微机通讯、电视、咨询等手段,把致富信息送到千家万户;逐步建立地县科技、人才、项目库。以人的全面发展和科技的全面进步,带动经济的协调发展。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青海新闻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电影《天下无贼》公映
杨振宁登记结婚
健力宝事件资本谜局
意甲在线足球经理游戏
年底多款国产新车上市
网友幽默汽车贴图欣赏
经济适用房该怎么买
精彩家装图片选
天堂II 玩转港澳指南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