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从农民消费特征的演变看湖北农村消费市场发展趋势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2月30日 14:3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1998年以来,农民收入增长进行缓慢增长阶段,我国政府开始实施扩大国内需求、开拓农村市场等一系列旨在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措施,在此背景下,农民消费问题被引起广泛关注。从2004年前三季度情况看,农民收入增长加速,增长幅度从1998年以来首次超过城镇居民收入增幅,农民现金收入增长幅度达到22.9%,与此同时,农村市场也开始活跃。但是,农民消费和农村市场并没有因农民收入的大幅增长而同步上升,尤其是农民收入的增长并不是因开拓农村消费市场所至,而是因国家大幅度提高农产品(资讯 行情
)(粮食)价格所至。为什么随着农民收入的明显提高,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却不能同步提高?这一现象引进了党政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关注。为了弄清这一问题,湖北省农调队根据全省农村住户调查资料,对改革开放以来,全省农村居民消费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作一简要分析,以期找出当前湖北农村居民的消费特点和规律,供领导及有关部门决策时参考。

    一、改革开放以来湖北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演变

    从调查数据分析,改期开放以来,全省农民消费特征大致经过了四次明显的演变过程:

    第一次:1978年-1984年为农民消费水平快速提高时期。这一时期,以家庭联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民长期受到压抑的生产热情迸发出来,农产品单位面积产量和总产量均大幅度增加,加之1979年国家大幅度提高18种主要农产品的收购价格,6年中农产品收购价格累计上涨58%,使得农民收入迅速增长,农民生活消费水平也快速提高。据调查资料,这一时期农民收入年均增长速度达到23.4%,农民生活消费水平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9.1%,农民消费水平的增长低于收入的增长。

    第二次:1985年-1993年为农民消费增长快于收入增长时期。这一阶段,随着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的展开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配套进行,城乡利益格局出现了大的调整,工农产品比价发生重大变化,比价关系重新倒挂,农业生产效益明显下滑,农业生产开始出现大起大落现象,农民收入增幅明显回落,农民消费增幅也同时回落。1985年-1993年,农民收入年均增长速度为8.1%,农民生活消费水平年均增长速度为10.1%,农民消费水平的增长速度比收入高2个百分点。

    第三次:1994年-1997年为农民消费水平加速增长时期。为了改变农民收入增速减缓和农村市场疲软现象,国家在1994年不得不再次大幅度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当年农产品收购价格比1993年上涨47%以上,农民收入增长速度比第一次农产品涨价时期还要快,从1993年到1997年,农民收入年均增长速度高达28%,农民生活消费水平年均增长速度高达23.1%。

    第四次:1998年-2002年为农民消费水平滞涨时期。这一时期,全省农村经济发展进入低迷期,农业生产连续遭受特大自然灾害,加之农产品价格持续下滑,农民负担居高难下,农民收入增长显得异常乏力。虽然这一时期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力度不断加大,农民外出务工规模不断扩大,但国内需求不足和通货紧缩,农民收入低迷增长的格局仍然难以改变。这一时期农民收入年均增长速度仅为2.99%,农民消费水平年均增长速度只有1.1%。

    2003年,农村经济进一步恢复性发展,农民负担在农村税费改革力度不断加大的条件下进一步减轻,加之部分农产品涨价,全省农民收入增长在经过多年的沉迷后走出谷底,增幅达到5%,农民消费水平的增幅也随之提高到3.2%。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农民生活消费水平的提高总是以收入的提高为前提,除第二次(1985年-1993年)因刚刚向解决温饱努力的过程中,农民消费增长要略快于收入外,其它时期都要低于收入的增长步伐。

    二、改革开放以来湖北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演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由温饱向总体小康的过渡,农民的生活消费结构发生了明显改变。调查资料显示,20多年来,农民在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其它等八大项消费领域的支出,不同时期的重点具有显著差别(见下表)。

    不同时期农民生活消费结构(%)

    年份 生活消费  食品  衣着  居住  家庭设备  医疗 交通 文教娱乐用  其它商
         支出(元)                   用品及服务 保健 通讯   品及服务 品及服务
    1980      153 64.53 11.71 13.43      1.76  1.84 0.40     4.64    1.69
    1985      335 59.15  9.98 16.52      5.11  2.39 1.51     4.27    1.07
    1990      608 61.14  7.10 14.09      5.92  2.86 1.26     5.91    1.72
    1995     1245 59.84  6.41 10.49      4.44  2.80 2.45    10.30    3.27
    2000     1556 53.18  4.73 11.53      4.46  4.48 4.67    13.49    3.46
    2001     1649 51.92  4.69 11.19      4.47  5.31 5.34    12.95    4.13
    2002     1746 49.98  4.62 13.50      4.10  5.18 5.67    13.34    3.61
    2003     1802 51.67  4.45 12.40      4.05  5.30 6.77    12.43    2.93

    从上表可知,农民在八大项消费领域的支出结构的变化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食品和衣着消费的比例逐步下降。上个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期,农民消费以解决温饱为主,当食品消费占全部消费的比例低于50%时,表明农民的生活标准脱离温饱达到总体小康。在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以后,食品和衣着消费的比例下降是必然的。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农民的衣着消费停滞不前的主要原因在于农民对衣着的更新相对稳定,而且现阶段农民对衣着的消费还停留在中低档水平,而中低档服装价格近几年来相对较低并有所下降。

    二是住房消费总体上呈刚性增长。住房问题一直是农民生活改善的目标和希望,因此,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在住房的支出方面从来就没有停止或萎缩过,这使得住房消费支出在农民的全部消费中,除了食品以外,被放在第二位,进入新世纪后,这一位次被文教娱乐消费取代排第三位。从发展的趋势看,这个位次在今后一个时期仍会保持相对稳定。

    三是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性消费支出比例在90年代中后期突发性提高并维持在12%以上。80年代,农民在这一项目的支出从2%左右缓慢上升至6%左右,到90年代后期和本世纪,由于国家高等教育改革,以及农村义务教育的实际不“义务”,导致农村学杂费突发性高企并不断攀升,成为农民税费负担外的重负,也使农民对这一项目的消费支出位次从第5位上升到二位。如果农民在过高的教育支出方面降不下来,一方面会进一步影响农村基础教育,另一方面将影响未来农村劳动力的素质。

    四是交通通讯消费的比例稳步提高。随着国民经济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交通和通讯工具不断进入寻常百姓家庭,农民外出频繁,对外交往不断扩大,使得农民在交通通讯方面的支出成倍增长。据农村住户调查资料,1990年农民的交通通讯消费支出人均不到8元,到2003年上升到122元,是1990年的15倍以上。进入新世纪,农民在交通通讯消费方面的支出比例平均每年上升0.7个百分点,由1980年的第8位上升到2003年的第4位。

    五是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消费支出在相对稳定中比例有所下降。如果说农民在改革初期对家庭设备用品的消费期望是从“两转一响”(自行车、手表、收音机)到“老三件”(收音机、黑白电视机和录音机),到了90年代农民追求的是“新三件”(电话、彩电、音响),那么到了二十一世纪,在这些家庭设备已基本满足现有需求和使用条件的情况下,农民对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消费支出只能是维持在这一水平。据农村住户调查资料,2003年湖北农民每百户拥有自行车103.5辆、黑白电视机55台、彩电56.3台、收录机9.8台、组合音响8.9台、电话机31.4部、手机20.3部。显然,在农村社会发展相对城市还比较落后的今天,农民的家庭设备用品消费已趋饱和,不可能出现城市居民追求的“超新三件”(汽车、旅游、电脑),这也是农民在这一项目方面的消费支出从90年代的第4位退居第7位的被动、必然的选择的结果。

    三、农民生活消费方式的演变

    从某种意义是来说,收入水平决定消费水平,而消费结构的变化是消费方式转变的结果。消费方式的转变反过来促进消费结构的变化,并转化为拉动消费市场的动力。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生活消费方式逐步由满足基本生活需要型向追求生活质量提高型转变,由重实物消费向物质和服务消费并重转变,由自给自足性消费向市场化消费转变。

    第一,由满足基本生活需要型向追求生活质量提高型转变。以1997年-2002年为例,湖北农民用于食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等基本生活需求型消费呈负增长态势,三者分别下降6.0%、19.9%和17.6%,,而同期用于提高型消费的居住和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则分别增长6.3%和19.3%,用于医疗保健和交通通讯方面的支出年均增幅分别达到9.6%和17.1%。食品消费上,主食消费比重逐渐下降,各种副食消费不断增加,膳食结构向营养、科学型发展。资料显示,2003年全省农民人均主食消费支出232.01元,比1997年下降26.5%,占食品消费的份额也由1997年的34.0%下降到24.9%,下降了9.1个百分点。衣着消费上,成衣消费大幅增加。居住方面,无论是居住质量还是居住条件都有明显改善,钢筋混凝土结构住房面积扩大,住房有卫生设施也有所改善,用电、用自来水的户数比重均有所提高。

    第二,由重实物消费向物质和服务消费并重转变。实物消费更多在表现为生存型消费,而服务型消费更多地表现为提高型和享受型消费。改革开放初期,农民的消费绝大部分为实物消费,全省农民的服务性消费占全部消费的比重不足10%,到90年代,服务性消费比重逐年上升,并超过了20%,到二十一世纪,这一比重已达到30%左右。据农村住户调查资料,2002年全省农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达到544元,占全部消费支出的31.2%;2003年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达到533元,占全部消费支出的29.6%。服务性消费比重的上升,反映出农民消费观念的积极转变,也反映出农民消费方式的多元化。

    第三,由自给自足性消费向市场化消费转变。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生活消费的市场化进程明显加快,现金消费支出比重不断上升。2003年,全省农民人均生活消费现金支出为1264.55元,占全部生活消费支出的70.2%,比1997年的59.5%提高了11.7个百分点,即货币化比率已达到7成以上。在八大项目消费中,除食品和居住消费外,其余的均基本实现市场化,反映出农民消费愈来愈受制于市场。

    四、制约农民消费增长的主要因素

    1、农民收入过低是影响消费增长的根源。收入水平决定了购买力。近几年来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民的购买力仍然很低,消费水平难以提高,这也反过来影响了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目前,全省农民收入不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比东部发达省份落后近10年,使得农民消费也比全国平均水平低。

    2、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极不完善,收支预期的极不稳定是影响农民消费的后顾之忧。当前,城市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正在不断健全和发展,然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还相当薄弱,养老、医疗、子女入学、住房等问题时刻困挠着农民,使他们不得不节衣缩食,增加储蓄,限制了收入增长时的即期消费。调查资料显示,全省农民收入与生活消费支出的比例关系基本呈逐年下降态势,1997年这一比例为1:0.790(以纯收入为1),2002年为1:0.714,2003年为1:0.702,而同期农民储蓄占纯收入的比重却逐年上升。由于这种比例关系的下降并不是因收入大幅增长所带来的,因此更能反映农民对未来收支预期的不确定性状态。

    3、农村市场体系不健全和消费环境欠佳是影响农民消费的重要环节。主要表现在:一是家庭设备、日用品有赖于新型业态如连锁超市在农村的延伸,而目前农村商业流通组织方式落后,商品流通不畅、成本过高,商品价高质次、假冒伪劣严重等问题,不能满足农民日益提高的消费需求和适应农民消费方式的转变。二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交通、通讯、自来水等的发展还远远落后于城镇,城乡用电同网不同价导致农民对一些耐用消费品买得起用不起,限制了农民的消费。三是农村缺乏有效的服务组织,商品售后服务与消费者权益保障不能保证,农民对购买耐用消费品顾虑重重,消费热情受到抑制。四是农村消费信贷环境欠佳,农民无论是生产贷款还是生活借款都难以从正规渠道得到,而民间高利贷又使低收入农户望而却步,使他们几乎不可能进行大额消费。

    4、现阶段过高的医疗与教育费用等被动性消费是影响农民消费的沉重压力。由于近年来社会公共品和服务价格的提升,推动了农民被动性消费的增加。1997年以来,在八大消费项目中,增长较快是医疗保健和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主要是因为医药价格和服务费的攀升以及学生学杂费的高位运行所致,其增长带有一定的被动性。调查数据显示,2003年,平均每个农村居民支付的医疗保健费用和文化教育支出合计为319.47元,比1997年增长26.6%,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2.4%,占全部消费额的17.7%。而且随着这一比例的不断上升,农民有病医不起,农村适龄儿童有学上不起的现象仍然比较严重。

    5、城乡消费水平差距过大是影响农民消费的潜在因素。全省城乡居民消费一直存在明显差距,进入90年代以后城市消费快速增长、农村消费低速徘徊的现象尤为突出,总体上,目前全省农民的消费水平只相当于城镇居民90年代初的水平,落后十年以上。2003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仅相当于城镇居民的30%,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由1997年的2.3:1扩大到2003年的3.3:1。农民进城务工,子女进城入学,他们都切身地感受到作为一个农民或农民的孩子在城市生活的艰难,城乡消费差距也给农民的子女在城市生存增添了无形的压力,大多数农民还要为自己的子女在城市就业、成家、立业等方面“攒钱”,在统筹城乡发展的今天,这一现象无疑是农村还要为城市“输血”的尴尬景象。

    五、扩大农村消费需求与提高农民消费能力和水平的着力点

    专家们普遍认为,只要农民收入提高,农村消费市场就能立马启动。然而,通过上述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受收入预期低而不稳和支出预期高而刚性的双重因素影响,农民收入增加(包括较大幅度),也难以实现即期消费的同步增长。因此,必须深刻认识来自各种非收入因素对农民消费能力和农村消费市场的影响。除了继续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外,现阶段和今后一个时期扩大农村消费需求与提高农民消费能力和水平的着力点应放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不断提高农民的购买力。提高农民的购买力的首要任务是增加农民收入。从今年农民收入的形势来看,如果农民收入能大幅增长,农产品涨价无疑是决定因素。但是,随着农产品的涨价,使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反而高于城市,2004年10月份全省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4.6,农村为106.7;1-9月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4.9,农村为106.0。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也同样是农村高于城市,1-10月份,城市居民为103.5,农村为105.7。再加上当前农产品价格纷纷回落,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却居高不下,也抵消了农产品价格上涨给农民带来的一部分实惠。可见,靠农产品价格提高农民收入,其空间有限。要提高农民收入,可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要坚决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不断提高农业竞争力,拓宽农民增收门路。二是大力推行对农业和农民实行补贴的各种有效方法,同时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和多种经营,拓宽农民的就业领域。三是建立健全劳务市场体系,为农民外出务工创造良好环境。四是加大扶贫开发力度,促进贫困地区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提高低收入群体的货币购买力。

    2、必须改革现行财政体制,加大财政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从而改善农民消费的硬环境。加大财政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的主要目的是改善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基本条件,以及农村生态环境。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农村电网、有线电视、自来水、道路等公共事务只能是政府投入,农村义务教育也要适时地由“父母尽义务”转向真正意义上的“政府尽义务”,统筹城乡发展的具体行为应该在这些项目上得到体现。

    3、必须建立完善各种制度,从而改善农村消费的软环境。一是建立完善农村信贷服务体系,目前农民在生产、生活消费中均有信贷需求,但现有农村信贷机构服务农民的意识不强,贷款条件过于严格,农民难以得到或很少得到信贷支持。二是大力倡导现代消费观念,推进农村信贷消费。金融服务机构应根据大多数农民消费仍停留在“量入为出”、“勤俭持家”的实际状况,积极发展农村消费信贷,从贷款方式、利率期限等方面积极开发出适应农民特点的信贷品种,鼓励农民消费。三是建立健全农民进入市场的保障机制,消除各种影响农民进入市场的障碍。以制止乱收费、乱罚款、乱检查为突破口,净化市场,降低农民负担,与此同时,政府应尽力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4、积极探索适应农民消费方式转变的农村市场流通体系。各种新型营销业态在城市层出不穷,有的已经向县城延伸,一部分农民到县城已接触并接纳这种方式。目前农村市场流通不畅的一个根本原因就是老的流通方式失灵,而新的适应农村特点的方式还没有形成,极大地限制了农村消费市场的发展。因此,要用现代流通方式改造传统经营网络,建立起高效、畅通的现代化流通渠道,构筑适应农村市场特点的流通网络,满足农民日益增长和变化的消费需求。工商业界应联合以灵活多样的方式进入农村市场,以县城和中心城镇为重点,培育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逐步建立农村市场消费体系,同时加强产品的宣传和信息反馈,搞好售后服务,激发农民的消费热情,保护农民的消费权益。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湖北新闻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电影《天下无贼》公映
杨振宁登记结婚
健力宝事件资本谜局
意甲在线足球经理游戏
年底多款国产新车上市
网友幽默汽车贴图欣赏
经济适用房该怎么买
精彩家装图片选
天堂II 玩转港澳指南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