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2004年6月15日,伊利股份三名独立董事俞伯伟、王斌和郭晓川发出《独立董事声明》,要求对公司巨额国债投资和华世商贸公司等问题聘请独立审计机构进行全面审计;16日伊利董事会临时会议罢免俞伯伟独董身份;17日伊利股份市值蒸发数亿元;26日,回应媒体质疑,辩解国债投资与公司国有股转让无任何关联关系;29日伊利股份监事会决定,将免去俞伯伟独立董事职务的议案提请同日召开的股东大会审议。8月3日,俞伯伟在伊利股份的临时股东大会上被罢免,同日王斌提出辞职;11日伊利决定在今年年底将国债全部出售完毕
。8月中旬,证监会调查组进入伊利。10月19日临时股东大会通过王斌辞去公司独立董事,补选王蔚松、吴光为独立董事;12月17日,伊利股份董事长郑俊怀及其他高管因涉嫌挪用公款被拘;12月20日,伊利股份开盘即被封死在跌停板上。
点评:先后两次处于公司治理结构缺陷的风口浪尖,郑俊怀主导的和当地政府主导的两次危机公关呈现出鲜明差异。前者态度强硬而闪烁其辞,试图把公众关注的焦点由个人或部分高管行为扩大为公司决策。面对独立董事的公开信,立即公告罢免,不免给人“做贼心虚”、“恼羞成怒”的猜测。后者恰恰相反,在向公众传递信息时试图将“伊利问题”替换为郑俊怀个人或部分高管问题。此时公众对伊利的质疑不再限于公司治理结构层面,已经扩散到其业绩是否造假、产品质量是否有问题,伊利还能活多久等事关公司生死存亡的诸多问题。为修复千创百孔的企业形象,当地政府火速组建新领导班子,政府高层公开视察,安排记者参观生产线,举办投资者交流会及新闻发布会,准备提前公布年报,力求重塑消费者和投资者信心。本报记者刘金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