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风险拷问中航油重组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2月29日 09:15 证券时报 | |||||||||
    中航油巨亏事件爆发后,它的前途命运就引起了各方的强烈关注。近一段时间,有关方面提出了各种重组方案。虽然中航油事件牵涉面甚广,破产难免引起一定的冲击,但通过行政手段重组则是弊大于利。     支持中航油重组的理由主要有二:一是防止中国的航空油料进口渠道旁落外资之手;二是维护国企在境外的形象和外国投资者对中国的信心。但是,细察之下
    失去中航油并不会对中国航油进口产生根本性的影响。目前两家大型石油公司中石化和中石油均具有航油进口权,只是中航油此前一直处于事实上的绝对垄断地位,这两家公司的特许权并未动用。目前,只要给予一定的支持,以这两家公司的资金实力、管理经验及国际上的合作关系,在较短时间里建立起新的航油供应渠道应当不难。     中航油的现状决定了重组将是一场代价高昂的拯救运动。中航油此次亏损高达5.5亿美元,而其净资产仅1.5亿美元左右,处于严重资不抵债的境地。通过利润积累弥补此次事件留下的窟窿,已无可能。欲让其起死回生,要么原有债权人大幅放弃索债权,要么由国家注入大量资金。前者的可能性很小,如果通过后一方法拯救中航油,付出最多的还是政府。在公司所欠债务中,国内银行的债权仅占五分之一左右,从算经济账的角度来看,重组的成本显然要大于破产。     市场经济并非不允许政府拯救企业,但这种做法不可轻用。一般而言,只有当面临严重系统风险或者企业遇到的只是流动性困难时才应施以援手,显然,中航油事件并不具有这两个特点。     更严重的是,通过行政手段重组中航油,会引发双重道德风险。其一,海外企业管理层的违规动机可能会得到强化。其二,会鼓励国外机构在境外与中国国企进行商业行为时大冒风险。据分析,此次中航油在场外期权交易中,遭海外机构合谋陷害的可能性不小。众所周知,场外与场内衍生工具交易的重大区别是,前者的违约风险很大。说白了,这些机构和中航油进行期权的对赌,就应由其自身承受对手可能无法履约的风险。如果重组中航油,无异于对这些投机行为进行国家信用担保,这无疑会提高海外机构日后参与“围剿”中国企业的积极性,这种逆向选择所带来的道德风险有时是致命的。     市场经济的本义就是责任自负。所有机构与中航油进行交易时,不管是正常往来,还是投机交易,都应该清楚中航油作为一个有限责任公司的资产负债状况。如果它们可以忽视一个企业的有限责任,而将中国的国家资产视作企业的资产,带来的长期负面影响不言而喻。     其实,当年中国处理广国投事件就具有相当好的示范意义。在当时环境下,政府信用被境外投资者普遍认为是一种隐含的约定,因此,当中国政府宣布广国投破产时,占总债权八成的境外债权人对此表示出严重的不满和强烈的抗议,但是,中国政府坚持让其破产。崇尚自由市场经济的《华尔街日报》为此发表评论表示:当金融议程中移去了道德风险之后,中国的主权信用和整个投资环境会更加健康。     政府隐性信用的取消虽然在短期内会造成一定的冲击,但其后中国企业凭借公司治理的改善和业绩的提升将重获投资者的青睐。近两年,香港股市上中资概念股票的受捧就证明了以政府信用增强对外资的吸引力乃舍本求末。应该说,广国投事件开启了一个按市场经济手段处理涉外企业重大事件的先河,五年后的今天,面对中航油事件,它仍然具有很好的启示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