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青海省设施农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2月28日 13:0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近年来,青海各地把发展设施农业作为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解决“三农”问题中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突破口和增长点,省委、省政府也把这项工作(称之谓“暖棚经济”)确定为我省重点培育的“五大经济”之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工作措施,增加资金投入,取得了明显成效。设施农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自然环境的制约,适应了青藏高原冷凉气候,趋利避害发展农业生产,也符合青海农业和农村发展实际,是一条促进农民致富,带动整个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成功之路,是农业经济
新的增长点,但目前还存在投入足、布局分散,规模小、品牌产品缺乏、产中、产后服务不到位等问题,致使经济效益较低,针对这些情况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提出我省发展设施农业的对策措施。

    党的“十六大”制定了我国在本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提出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为此,我省农牧区工作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揽全局,按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思路,使城市和农村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农业结构调整不断深入,农牧区以塑料大棚、日光节能温室、高标准的两用暖棚为主体的设施农业建设项目相继推进,并呈现出迅猛发展的态势。设施农业的发展不仅为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且在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历史性转变中产生着积极的影响。可以说,发展设施农业是增强农业科技含量,提高土地产出率,实现农业增效,强化农民素质,转变农民观念,增加农民收入的一条好路子、好办法,也是我省农业走出困境的重要途径。因此,研究我省设施农业发展情况,摸清设施农业发展的现状和制约因素,分析设施农业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改变农村社会经济环境的作用,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为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引导农业结构调整的进一步深化,开创农村牧区小康建设的新局面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设施农业的概念及特征

    1、设施农业的概念

    所谓设施农业,是通过采用现代农业工程技术,利用人工建造的设施,通过人工调控,改变自然环境,为种植业和养殖业、微生物(食用菌)、水产生物以及产品的储藏保鲜等提供相对可控制,甚至最适宜的温度、湿度、光照、水肥等环境条件,而在一定程度上摆脱对自然环境的依赖进行有效生产的农业,以获得速生、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产品(资讯 行情 论坛)的新型农作方式。设施农业有广义的设施农业和狭义的设施农业,广义的设施农业包括设施栽培和设施养殖,狭义的设施农业一般指的是设施栽培。

    2、设施农业的特征

    设施农业的特征是现代农业技术与工程技术的集成(主要设施以塑料大棚、中棚及日光温室为主要的设施结构类型),涉及建筑、材料、机械、环境、自动控制、品种、栽培、管理等多种学科和多种系统,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已由简易塑料大棚、温室发展到具有人工环境控制设施的自动化、机械化程度极高的现代化大型温室和植物工厂。它具有两大优势,一是能充分利用太阳光热资源,减少环境污染。由农业部联合有关部门试验推广的新一代节能型日光温室,每年每亩可节约燃煤约20吨。采用单层薄膜或双层冲气薄膜、PC板、玻璃为覆盖材料的大型现代化连栋温室,具有土地利用率高、环境控制自动化程度高和便于机械化操作等特点。二是在一定程度克服了传统农业在外界环境(主要是气候条件)和资源(土地、水、热)等方面难以解决的限制因素,加强了资源的集约高效利用,从而大幅度提高了农业系统的生产力,使单位面积产出成倍乃至数十倍地增长。设施农业打破了传统农业地域和时季的“自然限制”,具有高附加值、高投入、高技术含量、高品质、高产量、高效益、无污染、可持续发展等特征。

    3、设施农业的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设施农业的发展将向着地域化、节能化、专业化发展,由传统的作坊式生产向高科技、自动化、机械化、规模化、产业化的工厂型农业发展,为社会提供更加丰富的无污染、安全、优质的绿色健康食品。近年来,设施畜牧业养殖也在逐渐兴起。设施农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不仅在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且在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历史性转变中也产生着积极的影响。可以说,设施农业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举措,也是提高农业科技含量,提高土地产出率,提高农业效益,提高农民素质,转变农民观念,增加农民收入,加快脱贫致富步伐的一项富民工程,也是我省干旱山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条有效途径。

    二、设施农业发展的现状

    在青藏高原独特的生态条件下,如何趋利避害,加快发展设施农业,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我省各地在这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取得了明显的成绩,并掀起了营造“大棚经济”的高潮,目前,设施农业已经由试验阶段进入到实际推广应用阶段,生产领域也由蔬菜种植向林果业、渔业和牲畜、家禽等养殖业方向延伸,并有迅速发展的势头,本文主要对我省设施种植业发展情况加以阐述和研究。

    我省以塑料薄膜为覆盖材料的塑料大棚生产开始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城市郊区,七十年代以后塑料大棚开始大面积发展,主要进行蔬菜早熟栽培,后又经历了塑料日光温室、节能型日光温室及加温温室等不同形式。以日光温室为主体的设施农牧业开始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尤其是近年来,全省各地加强组织领导,精心组织,增加资金投入,采取有力措施,积极支持和引导设施农业的发展,把发展设施农业作为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突破口和增长点。现已基本形成了城市近郊科技型、城镇近郊普及型的设施农业产业群,且呈逐年增长的势头。温棚已经从川水向浅脑山和牧区延伸,温棚类型由过去单一的塑料大棚、小拱棚发展到现在的塑料大(中)棚、小拱棚、普通日光温室、节能日光温室、四位一体温室和智能连栋温室等多种类型。

    (一)设施农业的投入不断增加

    省财政在资金十分紧缺的情况下,2002年挤出135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设施农业发展,各级农行和信用社投入3.6亿元贷款扶持大棚建设。这些资金的注入带动了农民投入的积极性而且空前高涨,农民自筹资金达2亿多元,也容入了建棚行列。同时,各地用优惠政策吸引和鼓励私营企业和个体经营者开发建设“大棚经济”,累计投资达2000多万元,涌现了“绿宝”、“晶百园”、“卉源”等一批高档次的设施农业示范园区。2003年省财政安排补助资金2694万元,贷款2389.1万元,自筹518.58万元,地方财政补助310万元。2004年在全省22个县(市)区下达补助资金1700万元,落实日光节能温室近万栋,温棚面积可达4万多亩。牧区14个县市修建两用暖棚2000栋,下达补助资金1300万元。

    (二)设施农业发展的领域和规模持续扩大

    今年以来,我省各地进一步按照农业结构调整要优质高效的原则,发挥农区川浅脑及牧区资源、经济、市场和技术等区域比较优势,面向市场,优化结构,在“名、优、特、新、精”上做文章,把设施农业作为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按照“扩川水、抓浅山、进牧区”的思路,加快建设速度,日光节能温室发展很快,2003年全省确定在川水和浅山共建设日光节能温室1万栋。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各级政府、农业部门和科技人员努力践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及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千辛万苦抓项目,千家万户搞培训,千方百计解民忧,科学规划,集中连片,加大投入,用好资金,强化服务。经过上下努力,建成温室1.2万栋,成为我省设施农业规模最大,发展速度最快和为农民增收贡献最多的一年。截止2003年底,全省共建成日光节能温室5.57万栋,面积达4.03万亩,其中川水日光节能温室4.84万栋,面积为3.81万亩;浅山日光节能温室0.73万栋,面积达0.22万亩。目前,全省有5万多劳动力常年从事温棚蔬菜生产,有近万名农民参与蔬菜、花卉的贩运和销售,许多农民靠蔬菜温棚脱了贫。

    (三)设施农业的产品品种逐年增多

    按照发展特色农业的思路,大力推广优良特色品种,普及温棚栽培技术,使许多地区的农民已经由“粮农”转变为“菜农”、“花农”,涌现了一批“辣椒村”、“西红柿村”、“韭菜村”、“黄瓜村”等特色农业村。传统作物的种植格局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棚内种植品种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辣椒、黄瓜、西红柿等精细蔬菜面积不断扩大,太空椒、彩椒、蝶形瓜、甜瓜、金皮西葫芦等特色蔬菜试种成功。浅山地区的大棚里也培育成功了辣椒、西红柿、黄瓜等精细蔬菜,成为我省浅山地区农业发展史上的大事。在西宁等城镇附近的日光节能温室里种植的百合、郁金香等球根类花卉的种植向规模化方向发展,产品远销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大中城市,深受消费者青睐。“大棚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一季生产、四季消费的经营模式,开始由一季生产向多季生产、由一季增收向四季增收转变,成为农民增收的新的增长点。

    (四)设施农业发展成效显著,各地成功经验丰富。

    近几年来,随着“菜篮子”工程建设项目的实施和设施栽培技术的迅速发展,我省在抓好农业结构调整的基础上,各级政府十分重视推广设施农业,积极组织力量,加大投入,使设施农业规模不断扩大,种植经营水平越来越高,在基础设施建设和设施栽培技术等方面有了许多创新和发展。实施以日光节能温室,高标准的两用暖棚为重点的设施农牧业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为我省城乡居民提供了大量新鲜蔬菜,基本实现了新鲜蔬菜四季供应及品种的多样化,对促进我省农业结构调整,丰富城乡人民生活、增加农牧民收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设施农业发展的成效显著

    (1)设施农业的发展,拓宽了农业结构调整的路子。设施农业的发展加快了露天农业向设施农业、粮油作物向经济作物调整的步伐,精细蔬菜由川水地区向浅山沟岔地区扩展,形成了设施农业基地,改善了我省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业经济效益,有力地推动了我省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和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设施农业的发展带动了蔬菜、花卉和菌类产业的兴起,进而促进了农业由单一的粮、油种植向粮、油、菜、花卉等多样化、高效益方向的转变,种植业结构不断优化,品种增加,质量提高。不少县把发展大棚蔬菜作为支柱产业,重点培育,大棚专业村、专业户不断涌现。像乐都生产的太空椒、彩椒、蝶形瓜、丝瓜、小型西瓜、金皮西葫芦等特色蔬菜试种成功,为今后大面积推广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

    (2)设施农业的发展,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高效农业的转变。以蔬菜花卉种植和牛羊育肥为主,试验繁育为辅的设施农牧业的迅速发展,大大改善了局部生产条件和生产环境,优化了种养结构,丰富了种养种类,提高了经济效益,有力地推动了传统农牧业向现代高效农牧业的转变,有利于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3)设施农业的发展,带动了生产方式的转变和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设施农业的发展使广大农牧民打破了传统的生产模式,冲破了自然条件的限制,实现了一季生产向多季生产,一季增收向四季创收的跨越,带动了农业生产方式由传统、粗放型向精细、集约型转变,从而吸收了一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参与到蔬菜和花卉种植、牛羊育肥,使农民尝到了甜头,得到了实惠,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效益意识明显增强,思想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

    (4)设施农业的发展,增加了农牧民的收入。设施农业是一项高投入、高产出的产业,设施农业的收益高于种粮收益。根据调查,一栋0.5亩的川水温棚年收入3000―5000元,一栋0.3亩的浅山温棚年收入也在1000元左右,相当于种植小麦的15倍左右,种植青稞的20倍以上。如果种植其它品种,如蘑菇收入更高,一个菇棚可收入8000元―10000元,增收效果十分明显。特别是利用两用暖棚育肥的牛羊,不仅膘情好,而且出栏高、周转快、效益好。因此,许多农民靠发展暖棚经济脱了贫、致了富。

    湟中县拦隆口镇班仲营村已经建成日光节能温室320栋,每栋平均收入达4000元,成为该村农民增收的主业。地处浅山的贵德县尕让乡希望村是一个移民搬迁贫困村,全村共有126户村民,两年共修建154栋日光节能温室,多数棚用于种植辣椒,平均单产达到10000斤(0.84亩/栋)。民和县北山乡德兴村一社村民李敬业全家6口人,三栋日光节能温室(0.3亩/栋)种植辣椒、西红柿等蔬菜,收入10000元,人均增收1667元。大通县青山乡利顺村在新建的20栋温室中全部种植了西芹,进行规范化栽培,每栋(0.5亩)收入可达5000元。

    从设施农业经营户的基本情况来看,起步早,发展较快的经营户大部分处于当地中上等收入阶层。据调查。由于经营者的文化、技术等素质不同的原因,设施生产的经济效益差距较大。从种植茬口上看,种植两茬的农户经济效益要高于单茬的,乐都县碾伯镇邓家庄村邓长军在占地半亩的日光节能温室内种植三茬蔬菜,纯收入达到9000元。从种植品种上看,种植细菜较多及特色作物的要高于种植一般经济作物的。

    (5)设施农业的发展,扩大了应用范围。设施农业发展基本覆盖了大农业。目前主要是种植业的蔬菜生产、花卉类生产和瓜类生产,在畜牧生产中,羊、生猪、奶牛、家禽等的养殖也在不同程度的运用设施技术,也取得了较好的效益。

    (6)设施农业的发展,加快了农业科技的推广。设施农业对品种、栽植、管理的技术要求高,农民在搞大棚种植时主动要求学技术、用技术、请能人,一些农民还把相关技术组装配套起来,有效促进了自身劳动素质的不断提高,对左邻右舍和周边村社的示范辐射作用也不断增强,加快了农业科技的普及和推广,提升了农业生产的科技水平。

    (7)设施农业的发展,增强了抗灾防灾的能力。设施农业的发展,较好地解决了农村特别是东部农业区干旱缺水、积温不够、自然灾害频繁的突出问题,农业的整体抗旱防灾能力增强,农业效益成倍提高,为旱涝保收、稳产高产创造了条件。

    (8)设施农业的发展,推动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设施农业生产占地面积小,单位产出率高,可以高效地利用水源、耕地等有限的农业资源,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退耕还林(草)后耕地减少的矛盾,促进了退耕还林(草)工作的顺利进行,确保了生态建设工程的实施,有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各地区发展设施农业经验丰富

    近年来,随着以日光节能温室,高标准的两用暖棚为重点的设施农牧业建设,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十分重视推广设施农业的发展,充分认识设施农业的地位和作用,坚定信心,积极组织力量,加大投入,加快发展步伐,使设施农业规模不断扩大,种植经营水平越来越高,把“大棚经济”推向一个新水平,使其成为农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农民增收的好路子。

    (1)以特色产业为载体,促进设施农业的发展。西宁市以发展特色农业为载体,带动设施农业的发展,促使全市长期以来的自然农业逐步向设施农业转化。各区县把发展设施农业纳入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会同有关部门经实地考察,选择灌溉条件好,阳光充足的地块,作为蔬菜生产示范点,积极争取项目,扩大规模,使设施农业建设有了较快发展,并涌现出了典型样板村,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2002年湟中县在拦隆口、多巴等15个乡镇新建成日光节能温室1023栋,在海子沟、共和等乡镇建成小温室2546栋,2003年全县又新建日光节能温室4000多栋。湟源县在原省农业厅和县推广中心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在日月乡克素尔村两年内建成近70栋日光节能温室,并取得了很高的经济效益。

    到2003年底,全市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28955亩,保护地蔬菜面积7915亩,其中日光节能温室5979亩。全年筹集日光节能温室建设资金3080万元,其中无偿资金643万元,贷款1143万元,自筹1295万元,蔬菜“一村一品”基地村达18个。目前,全市有塑料大棚8000多座,日光节能温室近万栋,这些设施的投入使用,给全市的蔬菜、花卉生产创造了更高的效益。

    (2)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加快设施农业的发展。海东地区把日光节能温室建设作为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本着“因地制宜,相对集中,规模经营”的原则,按照“抓川、进沟、上山”的蔬菜产业发展思路,推广先进实用的科学技术,充分发挥集雨利用工程的作用,修建集雨水窖,使之相互利用,相互配套,把日光节能温室建设作为川水、浅山地区发展设施农业,加快种植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突破口来抓,积极组织实施以日光节能温室为重点的项目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设施农业建设步伐,各县农业部门积极与有关乡镇配合,选村庄、定地块,在川水、沟岔和条件较好的浅山地区掀起了广大群众积极发展蔬菜产业、大搞室棚建设的热潮,从而形成了几个布局和结构比较合理、具有一定规模的日光温室群。温室基地建设和蔬菜产业的发展,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业经济效益,为探索农业生产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突破口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和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为了更好的掌握日光温室的科技知识,部分县结合“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绿色证书培训”、“手把手农民科技培训”等项目的实施,加大科技培训力度,选派农民能手到条件比较好、种植蔬菜有经验的地区接受系统培训,并邀请省农科院蔬菜所专家举办蔬菜种植技术培训班。

    2003年,乐都县蔬菜种植面积达到81795亩,保护地蔬菜面积44250亩,其中温室面积16141亩,大棚面积1190亩,地膜洋芋面积24919亩;全年争取日光节能温室建设资金2736万元,其中无偿资金496万元,贴息贷款2240万元,共新建日光节能温室5167栋,其中川水及沟岔地区4062栋,山区1105栋。建成蔬菜“一村一品”基地村达110个。2002年,平安县建成温棚699栋,其中川水297栋,浅山402栋,面积达678亩。2003年完成浅山日光节能温室502座,2004年计划新建温棚500座,其中川水250座,浅山250座,种植的蔬菜品种以菜瓜,油白菜,西红柿、辣子、黄瓜、西葫芦等为主。

    (3)以农垦集团为依托,带动设施农业的发展。近年来,率先在格尔木搞设施农业生产反季节蔬菜的格尔木农垦集团公司,转变工作思路,生产围绕市场做文章,今年通过继续扩大生产规模,先后从四川、河南、甘肃及我省东部乐都、民和等地引进新品种和在农业种植方面有一技之长的农户1300余户,与他们签订了近1万亩的承包租赁合同,由集团和农户共同集资,先后投入1720万元,搭建日光节能温室、塑料温棚2000多座,共1400亩;为了引进推广特优蔬菜品种,集团还建立了高科技示范园。2002年以来,该公司努力打造柴达木盆地规模最大、技术含量最高的蔬菜生产基地,这个基地供给格尔木市场的蔬菜占到全市蔬菜自给率的90%以上,不仅丰富了市场“菜篮子”,支援了国家重点工程建设,而且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2004年,格尔木市进一步加大设施农业的发展力度,在农垦集团再续建300座日光节能温室,将蔬菜基地规模扩大至1600余亩;正在投入建设1000吨恒温库,今年将正式投入使用,建成后不仅可以保证格尔木市民四季都可以吃上本地产的新鲜蔬菜,还能利用高科技对反季节蔬菜进行储藏、保鲜和深加工,给菜农带来经济效益。

    (4)以“菜篮子工程”为重点,推进设施农业的发展。玉树州首次在海拔3700米以上的地方建造的100座蔬菜日光节能温棚到2004年7月中旬已基本建成,当地居民开始吃上自产的新鲜蔬菜了。这是玉树藏族自治州在高海拔地区着手建设的“菜篮子工程”的一部分。这项旨在改善当地人民生活条件的系统工程有一个形象的名字,叫“奶瓶子”、“肉架子”、“菜棚子”。按说,玉树是一个纯牧区,是我省主要的畜牧业基地之一,因为海拔高,吃蔬菜难还可以理解,但奶和肉却不应该紧缺。可是长期以来,州府所在地和各县城里出售的牛羊肉价格均比西宁和海东一带要高出许多,鲜奶的价格更是高得出奇。为此,从去年开始,州委、州政府着手下决心解决这一难题。他们从农业结构的调整入手,以“菜篮子工程”为重点,积极发展设施农牧业,把此项工作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当作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突破口和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条件的一件大事来抓。在加紧建设优质青稞生产基地、特色洋芋生产基地、中药材试种基地的同时,把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和牛羊贩运育肥及畜产品生产基地的建设摆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上,千方百计地满足市场供应,丰富居民群众的“菜篮子”。特色洋芋生产基地建设从去年就已开始卓见成效,从今年上半年开始,州种畜场牛羊育肥基地部分育肥牛羊和鲜奶已供应结古市场,6县各建的两处牛羊育肥点也正在积极筹建。

    (5)以两用暖棚为重点,扩大设施农业的发展。随着设施农业科学技术的广泛普及和推广,青海的设施畜牧业发展模式也有了新的突破,规模养殖不断扩大,养殖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农区畜牧业的发展模式由以前的自由放牧逐步转向以舍饲圈养为主的畜牧产业化经营,牧区建设高标准的两用暖棚,以改善农牧民的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环湖地区为了发展高效畜牧业,走设施养畜的路子,在总结以往畜棚建设经验,分析其利弊后,首先在共和县江西沟乡建成了高标准的两用暖棚并进行使用试点,冬季对生产母羊进行舍饲圈养120天,并接羔育幼,提高成活率;春季进行牛羊育肥60至120天,增加收入;夏秋季进行蔬菜种植。这种种养两用暖棚在我省牧区通过实验,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发展较快,也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产生了巨大的示范和推广作用,目前海南州已有一定标准、各种档次的暖棚5500多座,面积近70万平方米。海西州共有畜用暖棚1800多座,面积达29万平方米。海北州已建成6847幢80万平方米的两用暖棚等等。从这种两用暖棚中牧民们从中得到了实惠,一栋200平方米的暖棚,夏季蔬菜收入可达1000元左右,不仅改善了牧民饮食结构和餐桌文化,提高了生活质量,还增加了收入。他们将这种种养两用暖棚总结为“冬天是养羊的热房子,夏天是牧民的菜篮子”。

    三、设施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省设施农业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我省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地,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受资金、技术和高原气候等条件的制约,先进的设施农业高产栽培技术得不到很好推广应用,目前,大棚布局还比较分散,总量不够,规模不大,特别是环湖和牧区县城布点不多,缺口较大,蔬菜生产仍处于较低水平,设施不规范,栽培技术落后,服务工作跟不上,技术指导和培训工作还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日光节能温室和大棚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生产季节性非常明显,春淡、夏旺、冬缺菜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从发展的整体水平看,还有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引起重视并加以认真解决。

    1、设施农业布局分散、规模较小

    总体上看,我省的设施农业布局相对集中在东部农业区、河湟一带、牧区城镇周围等地区,具体到每一个生产小区,则表现为生产规模偏小,且比较分散,如,乐都、大通、湟中、湟源等县的一些沟岔和浅山地区一家一户经营的温棚,没有集中连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设施农业经济效益的发挥。有关部门要对此进行积极引导,鼓励农户进行规模化连片建设,并给予补贴。

    2、设施农业项目建设资金投入不足

    日光节能温室建设是一项高投入,高产出的项目,修建使用面积为0.5亩的日光节能温室需要资金8000元左右,加之水、电、路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更大。一方面,虽然各地采取了一些不同的措施筹措资金,但对收入较低的我省农民来说,资金不足的矛盾十分突出,依靠群众自筹建设有一定的困难。另一方面,由于认识不足,农民等、靠、要思想相对严重,多渠道投入的机制还未形成。近两年设施农业建设项目虽然财政在资金上给予补助,但金额有限,加之银行贷款的落实存在一定难度,在不同程度影响了设施农业的顺利发展。

    3、设施农业发展注重产前、产中服务,轻视产后服务

    在设施项目建设初期,积极引导经营户进行建设,出主意、想办法,跑项目、筹资金。当设施项目建设完成以后,在引导种植上也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对后期的经营服务却很少过问,特别是一些远离城镇、公路的经营户生产的产品除了本地消费一部分外,其余的很难找到销路。设施农业生产服务基本上处于只管种养,不管销售。

    4、无公害蔬菜生产量小,品牌产品缺乏

    温棚蔬菜的生产没有充分利用我省水、土、气等环境无污染的有利因素,没有发挥出预期的效果,现有蔬菜产品生产仍是以大路品种为主,蔬菜品种结构趋同。据调查,农户在温棚中普遍使用化肥、农药的情况十分突出,由于这种封闭式的种植,没有雨水的冲刷,阳光的直晒,设施农业产品中药物残留令人担忧,直接影响了农产品的品质和质量,优质蔬菜品种短缺,无公害蔬菜缺乏,同时销售方式主要是以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影响了农产品的销路和经济效益。因此,严格按照商品质量标准生产、分级包装上市,创出自己的品牌,亮出产品产地,注册具体的商标名称,优先满足高消费阶层和出口需求,并要做到生产的产品有品牌、有商标、有承诺,实现树形象、创名牌,引导消费、扩大市场的战略目标,努力实施“放心菜”工程。

    5、农民文化水平普遍低,科学技术推广不够深入

    现代设施农业技术需要文化素质较高的现代农民,那些从来未上过学或文化水平低的农民,大部分都是粮农转菜农,习惯于旧的生产方式,对发展“绿色农业”、“特色农业”和“生态农业”的概念模糊,蔬菜栽培水平不高,加之各级领导对发展设施农业的认识不够,特别是懂技术、懂生产的行政干部不多,缺乏对农民在政策、技术、信息等方面的宣传和引导,推广科学技术不够深入,也没有在栽培技术上进行系统的培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设施农业的发展。

    四、青海设施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设施农业由于农产品生产环境是完全由人为控制,不受自然因素的影响,使农产品获得优质、高效,大幅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运用设施技术是世界农业的发展方向。从目前我省设施农业的发展态势看,主要以蔬菜栽培和畜牧业养殖为主。之所以这样定位的主要原因,一是我省所处的地理优势;二是目前我省在蔬菜种植和畜牧业养殖上都已具备一定的规模;三是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建设的全面发展,我省东部农业区和环湖地区更要积极发展设施农牧业,以此为契机,努力改造传统农业,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因此,今后我省发展设施农业的方向是西宁等城郊地区要突出中、高档日光节能温室的建设,重点发展精细菜、特菜和花卉种植,着力培育城郊型精品农业;东部农业区的川水地带将突出普通日光节能温室的建设,重点发展蔬菜和食用菌生产;柴达木盆地将重点发展反季节温棚蔬菜生产;水源、道路运输、通电等条件较好的浅山地区,以水定棚,适度建设日光节能温室,重点发展便于运输的蔬菜品种,积极培育立体农业。

    (一)加强组织领导,搞好协调服务

    设施农业建设涉及面广、范围大,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有关部门切实加强对此项工作的组织领导,搞好协调服务,保证设施农业建设有序发展。

    1、各级政府、有关部门要把发展设施农业作为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增强发展设施农业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明确责任,把这件利农利民的好事办好,实事办实。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立足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谋划设施农业,研究具体措施,科学决策,抓好实施。

    2、各地成立设施农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指定专人负责,将设施农业建设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围绕确定的目标任务层层建立工作责任制,严格目标管理,完善工作措施,抓好任务落实。

    3、各部门密切配合,加强协调工作,在土地调整、征用、项目申报、资金的协调和发放工作中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把各个方面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认真解决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4、业务技术部门切实搞好技术指导,物资供应,促使农民种植技术不断提高。要重点组织实施基层农业技术人员、管理者对新技术和管理知识的培训,加强对设施农业生产者专业技术知识的培训,使他们尽快掌握设施种养技术、管理技术,真正成为设施农业方面的技术人才,行家、甚至专家,来指导和帮助农民,依靠科技的力量来发展设施农业。

    5、技术人员要分片包干,明确任务和责任,进行技术指导,同时要签订责任书,制订奖惩制度。

    (二)增强科技意识,提高市场竞争力

    市场竞争,归根到底还是科学技术的竞争。没有科技意识,没有健全的设施产业技术服务体系,就没有科技人才的集聚和生产者素质的提高,也就不会采用新的科技成果和科学管理水平。

    1、要有优质低价的各种生产资料供应、高水平的生产技术咨询服务、建立健全农产品销售等配套的技术服务体系作保证。据调查,我省生产的蔬菜占西宁市蔬菜市场的25%左右,表明我省发展蔬菜产业前景广阔,尤其作为邻近西宁的各县更具有优势。为了提高本地生产蔬菜的市场占有率,应在培育兴农企业,建立蔬菜生产基地,提高整体功能方面下功夫,把龙头企业的培育和农牧民的生产结合起来,与设施农业的发展相配套。

    2、要加强对农业技术人员在工资福利等方面的待遇,在技术职称评定上给予一定的照顾,稳定基层农业技术人员队伍。

    3、要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高度重视中介组织和经纪人队伍建设,还要加强信息网络建设,搞好市场信息服务,充分发挥其连接生产流通之间的纽带作用。

    4、要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提高科技对设施农业的贡献率。建立蔬菜测土施肥与水分监测管理系统、主要病虫害的预测系统和综合防治的技术体系,实现适合设施作物生长的光、温、气控制及水、肥、病虫害控制的管理系统,指导设施农业生产。

    (三)树立品牌意识,推行无公害生产

    品牌是优质产品的标志,是进入市场的通行证。发展无公害、绿色产品是当今社会潮流,也是市场经济的必然选择和提升经济效益的有效手段。要建立健全有关法律和法规,提高和强化设施农业生产者的职业道德意识,发展无公害化生产,努力实施“放心菜、放心肉工程”。

    1、充分发挥青藏高原冷凉气候,环境无污染的条件,积极引进新品种,增加设施农业中的名、优、特、稀蔬菜品种的生产比重,不断丰富产品种类,增加花色,满足不同层次消费群体的生活需要,增加设施农业中蔬菜产品价值。

    2、产品质量是产品品牌的保障,产品品牌要经得起消费者的检验,必须保证过硬的质量。培育品牌,要紧紧围绕标准化和无公害做工作,争取产品国内国际质量标准认证,注册商标、打出品牌,并提高品牌知名度。

    3、规范和普及设施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技术操作规程,严格按照无公害产品的要求和商品质量标准进行采收、分级、加工、包装、上市,制定设施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操作规程。

    4、积极普及先进实用生产技术,大力推广高效无毒、无残留生物农药,严格资源综合利用方面的标准化措施,力求生产无污染蔬菜,提高蔬菜品质,满足社会对绿色食品消费日益增长的需求,适应国内外市场的需要,创造出自己的品牌产品。

    (四)扩大生产规模,实行区域化布局

    随着人们生活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和蔬菜加工品种的增多,设施农业生产领域依然具有十分巨大的发展空间。依靠扩大设施农业生产规模增加收入是当前调整种植业结构的理性选择。根据各地不同的地域条件和特点,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安排、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的原则,选择比较优势明显、有发展潜力的主导品种,统一规划,连片建设,规模经营。在我省东部沿109国道沿线,是传统的蔬菜生产基地,在这里应打破乡镇村的行政界限,集中连片发展新的设施农业生产基地,实施大规模生产,力争建成一条重要的设施农业生产带,形成地域优势和规模优势,依靠规模占领市场。

    (五)强化加工销售,促进产业化经营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于产业化。多年来,支撑设施农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动力就是市场。蔬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技术服务等逐步走向系列化、产业化经营路子。因此,进一步提高设施农业经济效益,要不断完善产销服务网络,拓宽销售渠道。

    1、要把大力拓展外部市场,拓宽流通领域,作为发展设施农业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抓紧抓实。组织专门力量常年在周边城市和地区进行信息收集、分析和研究,建立起蔬菜种植研究基地和销售窗口,与国内各大蔬菜批发市场实现信息联网,保持对市场信息的快速反映态势。

    2、建立以信息和市场指导蔬菜生产的服务机制。通过组织供需见面、产品洽谈等形式,使设施农业生产基地更多地与销售商签订购销意向协议,使蔬菜生产更具有稳定性和目的性,减少随机性和盲目性。

    3、利用蔬菜脱水加工技术,开发冬春季节脱水蔬菜品种的生产,加强蔬菜上市前的处理、贮藏保鲜和加工包装技术的推广应用,延伸无公害绿色蔬菜生产环节,提高设施农业产品附加值,最终使设施农业生产和销售各环节服务呈现系列化,产品走上产业化经营路子。

    (六)多方筹集资金,加大投入力度

    设施农业对地区经济条件具有很强的选择性,是一项高投入、高产出的产业,如果没有一定的投入很难产生相应的规模和效益。今后要进一步加大对设施农业的投入,支持农民发展设施农业,提高生产水平,同时引导农民、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对设施农业的投入,充分调动农民建设温棚,科学种植的积极性。在资金投入上,要通过财政资金的引导,吸引更多的信贷资金,把争取国家支持、农民投资、社会投资和企业投资有机地结合起来。金融部门充分发挥投资主渠道作用,采取国家投入、财政贴息贷款、引进资金、农民自筹等多元化投资的方式,加大对设施农业的投入力度,逐步 多元化的投资机制。设施农业效益高,当年投入、当年见效,当年就能还贷。一方面,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要抓住产业机遇,适时放贷,对发展设施农业给予必要的信贷支持,切记搞形式主义。另一方面,各级政府也要协助农行和信用社积极清收贷款,用良好的信誉争取金融部门的更大支持,实现“双赢”。招商、合资和引老板也是一个融资的好办法。要进一步放宽政策,放手让外地企业和客商来青海建基地、工厂、搞销售。政府应当在各个方面创造条件,搞好服务,吸引更多的资金,加快发展设施农业。

    (七)坚持统一规划,力求做到集中

    过去发展日光节能温室,主要是农民自行建设,规模较小,效益不高。针对这种情况,近两年在设施农业发展中,坚持把日光节能温室建设同农业综合开发,集雨利用工程以及扶贫工程有机地结合起来,根据不同地域条件,选择有水源,交通便利,劳动力素质相对较高,群众有积极性的地区,统一规划,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力求做到集中连片,特别是对浅山有水窖的地方采取“棚随窖走”和对无集雨窖的地方采取“窖随棚走”的方式进行修建。集中连片发展设施农业可以节约土地和建设资金,便于统一进行技术服务和指导,实现规模化生产,以取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八)提高建设质量,做到资源合理利用

    设施栽培具有节水、节肥且光能、土地利用率高等优越性。然而现有日光温室的光能利用率、土地利用率偏低,加之温室后墙与后坡阻碍了相当一部分散射光,温室内空间较小,不利于机械化作业和环境控制,因此其结构和性能仍需要进一步研究改进,进行合理布局,优化现有温室结构,实行环境控制,把高科技新成果应用于设施农业,提高建设质量,合理利用资源,大力提高设施农业对资源的利用率,以降低设施农业生产成本。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青海新闻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电影《天下无贼》公映
杨振宁登记结婚
健力宝事件资本谜局
意甲在线足球经理游戏
年底多款国产新车上市
网友幽默汽车贴图欣赏
经济适用房该怎么买
精彩家装图片选
天堂II 玩转港澳指南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