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湖北省新时期贫困问题研究及如何改善的对策建议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2月27日 16:3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贫困是制约全人类共同进步与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中国政府始终致力于消除贫困。二十一世纪的扶贫开发工作面临机遇与挑战,寻找在新世纪扶贫开发工作的突破口,在于转换思维定式,清醒认识扶贫开发是一个全方位的、多层次的、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本文将在剖析上个世纪贫困发展和取得扶贫成效的同时,科学的对本世纪贫困状况作出基本的判断,以期为新世纪开发扶贫战略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

    一、湖北扶贫的实效在于改善了贫困地区的经济和人民生活

    从贫困总体规模上看,1994年扶贫攻坚伊始,根据全国统一标准,全省共核定38个贫困县,其中,国定贫困县25个,省定贫困县13个;到2003年全省共核定29个贫困县,其中,国定贫困县25个,省定贫困县4个。全省贫困县的总数十年下降了23.68个百分点。

    1、扶贫攻坚以来的主要贡献是大幅减少绝对贫困人口。

    从1999年《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实施》实施以来经过了三个阶段:全省农村贫困人口总量大幅减少的第一阶段是1994年的303.7万人;第二阶段是1998年的74.5万人;第三阶段是2003年的47万人农村贫困人口。这三个阶段共十年全省农村贫困人口总量下降256.7万人,农村年平均减少贫困人口25.67万人。二十世纪湖北省在全国扶贫攻坚中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为全省二十一世纪新一轮扶贫计划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主要标志是改善了贫困人口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环境。

    从基础设施上看,2003年全省共有74.24%的贫困村通上了公路,农村交通更加便捷,有63.54%村所在地离最近集镇只有2?5公里。农网改造工程让光明进入贫困家,全省共有96.48%的贫困村通了电;信息工程的全面启动让64.01%的贫困村通上了电话;接受电视节目的自然村达到了89.47%。

    农村贫困人口饮用水的质量明显好转。全省26.91%的贫困村已用上了自来水,用上深井水和浅井水的贫困村分别达到了10.31%、40.63%。

    农村贫困人口使用生活燃料多样化。贫困人口正逐渐摆脱传统的使用柴草这种取能方式,煤气、液化气、煤炭、沼气等正走向千家万户,全省共有18.07%的贫困人口正在使用这些新的生活燃料。

    从居住条件上看,2003年全省贫困人口人均居住面积达到了29.96平方米。其中,58.66%以上贫困人口的住房结构为砖木钢筋混凝土。

    耐用消费也是对贫困状况一个观察点,2003年全省农村每百户贫困人口拥有收录机、电冰箱、电视机、自行车也达到了一定数量,分别是22.21台、4.41台、89台、33辆。

    生活消费支出水平稳中有升。2003年全省贫困人口生活消费支出人均1404.66元,人均食品消费支出773.60元,恩格尔系数达55.07%。用在文化教育、娱乐用品及服务的支出正在增加。2003年全省贫困人口这方面支出人均达165.42元,占生活消费支出的11.78%(主要指标见下表)。

    湖北省贫困县农民生活消费支出情况

    指标名称                    单位    1997年    2000年    2003年
    生活消费支出               元/人   1441.95   1380.66   1404.66
    #食品消费支出              元/人    834.46    794.51    773.60
    衣着消费支出               元/人     91.14     59.27     63.75
    居住消费支出               元/人    166.30    165.74    154.23
    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消费     元/人     70.01     59.77     63.06
    医疗保健支出               元/人     51.03     52.15     70.00
    交通通讯支出               元/人     41.64     52.86     87.94
    文化教育、娱乐用品及服务   元/人    160.93    170.15    165.42
    其他商品及服务支出         元/人     26.44     26.21     26.66

    3、开发扶贫取得的一项长效就是提高了贫困人口的素质。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贫困人口的素质也在逐步提升。近年来,湖北省各级政府在强调基础教育的同时,狠抓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和在政策上有重点的扶助贫困家庭失学儿童的复学,社会各界也资助了大批农村贫困家庭子女上大学。全省农村贫困人口素质有了明显提高,2003年56.14%的贫困所在村有幼儿园和学前班;在贫困人口中劳动力文化程度高中及大专以上的就占10.94%;初中文化程度的占46.9%,分别比1997年上升了5.22个百分点和25.01个百分点。

    4、贫困人口收入水平和结构发生转变。

    一是全省农村贫困人口纯收入的总体水平正在不断增加。1994年全省农村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752元,到2003年达到了1590元,人均增加838元,年人均递增83.8元。

    二是全省贫困人口的收入结构发生转变:传统农业收入的比重正在下降,非农业收入的比重逐步增加。扶贫伊始,在全省贫困人口的收入收入结构中,贫困人口农业收入和非农业收入比重分别为74.42%、25.28%;到2003年全省贫困人口收入中,农业收入和非农业收入的比重为59.94%、40.06%;非农收入十年增长14.78个百分点。

    这种收入结构的变化,正体现了今后一段时期全省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一种发展方向。

    5、贫困地区的整体经济实力正在逐步增强

    贫困地区2003年县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了241458万元,比1997年增长21.17%。地方财政收入是观察地方经济实力的晴雨表,是地方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的助力器。贫困地区地方财政收入的逐年增加表明贫困地区正在向自食其力和自我发展迈进。根据资料显示,2003年全省贫困县平均财政收入达到了8834万元,比1994年增加了4967万元,增长1.28倍(主要资料见下表)。

    湖北省贫困县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地区                乡村人口(万人)            地方财政收入(万元)
                 1994年   2000年   2003年   1994年   2000年   2003年
    郧县             51       53       46     3642     6593     6370
    郧西县           46       44       40     1632     3972     4833
    竹山县           45       41       40     1999     4588     5077
    竹溪县           32       29       28     1404     3734     4768
    房县             45       40       21     2085     4419     4595
    丹江口市         33       31       32    11719    16545    13039
    秭归县           38       34       33     3420     8122     6218
    长阳自治县       38       36       35     4046     9774     8394
    孝昌县            0       57       54        0     7043     6584
    大悟县           49       54       51     4258    10617     9320
    麻城市           92       85       87     8836    20047    29038
    红安县           52       51       54     4498    13052    14780
    罗田县           49       45       47     4493     9764    12523
    英山县           34       29       30     3525     8301     7452
    蕲春县           73       70       79     8449    19860    17893
    阳新县           64       67       81     4873    12183    10812
    恩施市           62       62       56     4929    12597    12341
    利川市           74       74       71     5019    12006    11968
    建始县           46       44       23     4875     7973     5771
    巴东县           44       42       42     2794     7513     7180
    宣恩县           30       31       30     1374     5212     5237
    咸丰县           32       32       30     2539     6435     6084
    来凤县           25       26       25     3217     5592     4671
    鹤峰县           20       20       20     2346     4872     4060
    神农架林区        6        5        5      711     1376     1841
   地区              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元)        国内生产总值(万元)
                 1994年   2000年   2003年   1997年   2000年   2003年
    郧县            773     1357     1703   136895   151161   175606
    郧西县          587     1329     1708    73017    83482   124814
    竹山县          659     1331     1681    93673    82124   102564
    竹溪县          545     1313     1677    88870    65598    87183
    房县            610     1352     1684    93214   102336   122931
    丹江口市       1167     2186     2368   723889   382241   374297
    秭归县          700     1562     1795   151195   166072   215290
    长阳自治县      658     1584     1879   224740   237592   284458
    孝昌县            0     1477     1629   283423   226500   278168
    大悟县          872     1524     1707   214053   271000   340590
    麻城市         1024     2047     2088   474968   529224   641025
    红安县         1028     1936     1906   286864   322031   374991
    罗田县         1059     2022     2076   230170   224131   275492
    英山县         1008     1901     2036   166341   178948   172128
    蕲春县         1075     2174     2218   398468   356982   467378
    阳新县          868     1568     1861   302781   414412   552300
    恩施市          590     1427     1551   225221   282725   345544
    利川市          549     1450     1545   161531   195550   229586
    建始县          512     1370     1448   139651   163010   155003
    巴东县          635     1447     1435   142780   156765   194317
    宣恩县          551     1404     1480    53078   101186   125377
    咸丰县          542     1428     1483    97406   126173   144328
    来凤县          631     1522     1488   125247   105954   113960
    鹤峰县          724     1591     1558    69107    78239   100230
    神农架林区      677     1241     1594    25219    27940    38900

    二、针对农村贫困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特点,正确把握开发扶贫的方向

    1、富裕和贫困会在较长时间内共存。

    在现实社会里,要使贫困人口脱贫致富不仅是湖北省农村的一个重要问题,它也是全国性的、世界性的共同课题,其症结就在于贫困人口不会自然消亡。如:2003年根据国务院扶贫办提供资料显示,当年全国未解决温饱问题的贫困人口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80万人。在发达的西方美国,至到如今还有相当一部分生活在贫困线的阿米什人,虽然这些人口的后代最终会接受现代文明,但需要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是比较缓慢的,因为受到自然条件、经济、文化、宗教信仰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湖北虽然从1994年到2003年贫困人口总量上消失256.7万贫困人口,消灭贫困人口所取得的成绩是有巨大的,但现在湖北省还有47万贫困人口,所以,在一个社会中总有一部分绝对贫困人口,而在经济学上讲,总有一个边界,而在这个边界内的贫困人口,只有紧紧依靠政府和社会各界提供的各种援助、支持以及自我发展来逐步消灭。因而,农村贫困不可能在短时期内自然消亡。

    2、自然条件恶劣,是制约全省农村贫困人口的脱贫进程的主要原因之一。

    从湖北省农村贫困人数分布区域上看,全省贫困县有81.75%的村在山区,主要集中在大别山区、秦巴山区、武陵山区、幕阜山区;17.19%的村在丘陵;只有1.05%的村在平原。而在山区的贫困人口又受到自然环境差、土壤贫瘠、基础设施建设的落后、交通不畅等诸多因素的制约,特别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资源与平原地区相比较来说又相对偏低,这些无疑是他们无法摆脱贫困的“绊脚石”,经济的发展受到影响,农民的贫困状况无法得到根本性的改善。

    3、透视“插花”问题。

    随着贫困人口总量的大幅减少和农村经济整体水平的提高,贫困人口的分布将由原来大面积的集中向散点状分布,缩小的贫困地区和减少了的贫困人口与周围发达地方形成了巨大反差。我们把这些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称之为“插花”现象。生活在这些地方的贫困人口受两个条件制约:一是远离大中城市、城镇和交通干道;二是自然条件极其恶劣直接导致了这一地区贫困人口经济、技术、文化及价值观念的封闭性。由于交通不便他们生产农产品(资讯 行情 论坛)很难参与市场流通,无法变成现金;自然条件的恶劣使农业收成始终低下,那么新时期对贫困人口“插花”现象的解决要拓宽思路,比如通过全方位的移民扶贫综合开发也不失良策。

    4、农村返贫现象聚焦。

    农村贫困人口是社会的弱势群体,而在贫困人口中返贫人口基本在贫困人口中的最低边界,这个最低边界恰恰有一种不稳定性。在农村返贫现象中有这么几种情况:一是自然灾害的发生,使其农业收入颗粒无收。2003年在全省贫困县中有20.35%的村受到过旱灾;25.96%的村受到过水灾;4.21%的村受到过病虫害;这些灾害造成一成的贫困人口农业减产在八成以上;二是经济负债。由于投资失败,使其经济蒙受到巨大损失,被经济负债压得喘不过气来;三是外出打工失业,失去了生活来源和保障。四是因病、残丧失了劳动力。根据资料显示,在湖北省贫困人口中,有1.56%的残疾人、患有大病和体弱多病的在贫困人口中占8.36%。2004年中国政府在上海发布了《中国政府缓解和消除贫困得政策声明》,着重强调要着力保障特殊贫困群体的权益。那么,湖北省各级政府应以此为契机,全力构建湖北农村贫困人口的贫困保障制度体系,充分体现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以人为本的理念。

    三、新时期扶贫措施:打一场全方位、多层次的立体扶贫攻坚战

    贫困伴随着一定的社会群体,它反映了低收入群体的一种生存状况。当前我国衡量农村人口的标准基本上是一个温饱标准,与国际社会确定每人每天1美元的绝对贫困标准相比存在着较大差距。所以,应该看到新时期的扶贫开发工作将是一项艰巨的、长期性的战略任务。而这场攻坚战将是困难与机遇并存、挑战与希望并存。

    1、增强贫困人口的劳动力综合素质,树立其自强、自立、自信的生活信心。

    提高贫困人口的劳动力素质的突破口在于提高他们的科技文化素质,这是今后增加贫困人口经济收入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促进贫困地区整体脱贫致富的根本途径。当前应同时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搞好贫困人口的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这是一项长远、长效的选择。2003年湖北省贫困人口中有7.31%的文盲、半文盲。

    二是加大职业教育的力度??一技之长,甚至多技之长是解决贫困的关键措施。目前,湖北省的贫困人口中只有13.12%的劳动力曾受过专业的技能培训,这远远不能满足贫困人口勤劳脱贫的意愿。应该这样认识:职业教育的对象是成人,专业技能培训尤为重要。首先,培养一些精通种植业、水产养殖业、畜牧特产业等技术能人,让每一个贫困户至少要有一个懂得一方面技术的明白人,成为贫困人口提高农业收入的基础。其次,以乡、村为单位的做好非农业的专业技术培训。如:木工、瓦工、电工、修理工等这些能使贫困人口在较短时间内容易掌握的技能培训,有了一技之长,甚至多技之长的贫困人口脱贫也就指日可待了。还有一可行之策,那就是湖北省应出台鼓励全省中等职业学校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的政策,多吸纳贫困人口的子弟入校。从大局上讲,贫困人口综合劳动力素质的提高是新时期湖北省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地真正希望。

    2、继续加大对贫困地区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以开发促进发展。

    政策的争取和资金的注入体现了对贫困地区贫困人口脱贫工作真正保障,是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努力脱贫的物质基础。另一个方面,以开发促进发展,是扶贫中的实践经验,无疑值得推广。

    在投入上,一是可以建立农村贫困小额信贷机制。让贫困人口通过小额度资金整借零还的扶贫形式形成造血功能。特别是对农村贫困人口中的残疾人这一特殊弱势群体进行扶持,解决这部分残疾、病贫困人的温饱也是湖北省扶贫攻坚的一个着力点。

    二是积极争取国家财政的扶持资金的落实。特别是对湖北省内老、少、边的贫困地区,如:竹溪、房县、五峰、宣恩、红安等县,要针对其财政困难的实际情况,加大对其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

    在管理上,建立一套行之有效贫困资金使用的各项审计制度,真正把扶贫资金管理到位。财政扶贫资金要统一实行专户管理,严格按照扶贫开发规划下达,落实到贫困乡、村,重点用于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生产条件上,要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

    在扶持上,坚持搞好定点与对口帮扶扶贫工作。首先,把党政机关的定点扶贫工作当作转变机关作风,密切党群关系的一种纽带,应常抓不懈。其次,把我们同发达地区的对口扶贫工作除了继续给予资金扶持,还要学习他们先进的企业管理水平和科学技术以及新观念,提升自身的发展后劲。通过与他们的交流,让他们成为我们了解市场信息和先进技术的窗口。还有一条就是教育优势也要在扶贫工作中发挥作用,创造条件让贫困地区和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结成对子,让知识和科技为贫困地区打造一片新天地。

    3、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带动和促进贫困地区的发展。

    发展贫困地区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减贫的作用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摆在优先的是农田水利建设,湖北省作为一个内陆的农业大省,境内江河纵横,如:长江、清江、汉江等;那么农田水利建设的强与弱直接关系到全省贫困农民增收成功与否。与水利同等重要的是交通,农村有一句俗语,那就是“要致富,修公路”,这句话充分描述了基础设施对农民特别是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重要意义。当前,重点是“五通”工程在贫困地区的落实,即行政村要通电、通路、通邮、通电话、通广播电视,这是贫困人口销售农产品的渠道,是贫困人口了解信息的桥梁,是贫困人口了解社会的窗口;更是贫困人口走向温饱,迈向小康社会的康庄大道。

    4、完善农村医疗、教育和救助网络体系。

    贫困地区农村社会保障是一种社会稳定机制,是全体社会成员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充分体现了社会公正,是减少贫困人口的有力保证。中国农村人口贫苦的主要原因是生存环境恶劣、缺乏物质基础、医疗条件差和社会保障薄弱,那么建立新时期湖北农村贫困人口的社会保障尤为迫切。

    一是积极稳妥地推进在贫困地区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让贫困人口彻底摆脱有病不敢医、因病而一贫如洗的生存状况。

    二是继续充分发挥政府和社会的救助和援助功能,让全社会伸出关爱之手,资助贫困人口子女上大学和为贫困地区提供无息助学贷款。

    三是对贫困地区的孤寡老人和因病致残丧失劳动力的人员实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能让这一弱势群体失去社会对他们关爱,应满足他们最起码的生活需求。

    5、大力发展二、三产业,鼓励贫困人口通过劳务经济勤劳致富。

    从现在一产业发展的总体上讲还只是一个温饱型的产业,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由于受到自然资源和技术、资金相对不足的限制,想要有一个跨越式发展那么就必须充分发挥二、三产业和劳务收入的优势来拓宽获取现金收入的渠道。发展非农产业的领域很宽,湖北省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已付出了几代人的辛勤汗水,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由于对农业的不断投入整体经济已远远落后发达地区,现在发展二、三产业已刻不容缓,特别要充分发挥湖北省贫困山区的旅游优势,创造出自己的特色主导产业。湖北省有风光秀丽的三峡、有楚文化底蕴丰富的荆州古城、有探寻神秘野人的神农架、有道教圣地武当山、有巴人的发祥地清江等等举不胜举。其次,建立为贫困人口的服务平台,通过对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技能培训,积极为他们提供劳务信息,组织贫困人口中的富余劳动力进城。通过这种劳务输出,让贫困人口的收入增加、生活改善、观念的变革、生活方式改变,适应社会的能力得到根本性的改变。

    6、切实减轻贫困人口的相对负担

    全省农村税费改革的全面启动,让农民真正成为了受益者,但应当清醒地看到农村贫困人口的负担相对来说还比较重,因为“两税两附加”中份量最重的是农业税,贫困人口中有72.58%的劳动力从事农业,由于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农业的收入偏低,那么其负担是可想而知;对贫困地区贫困人口而言负担相对过重。应当把减轻农村贫困人口负担,作为减轻贫困地区贫困人口负担的一项政策,让贫困人口储备发展后劲。当前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减负应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有步骤分阶段分区域减免农村贫困人口的农业税,让贫困人口把节省下来的钱投入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上来。二是鼓励贫困人口从事非农业,在一定时间内减免其各种费用和税收。三是以乡镇机构改革为契机,加强服务于农村、服务于农业、服务于扶贫工作的体系,让服务产生效益,因服务而让更多的人受益。

    遏止贫困,消灭贫穷是全人类共同奋斗的伟大目标。在新时期我们坚信在党中央十六大精神指引下,在湖北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广大人民群众会众志成城、满怀信心地迎接挑战。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湖北新闻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健力宝收购案风云突变
杨振宁登记结婚
高峰私生子案一审判决
花样滑冰大奖赛总决赛
年底多款国产新车上市
网友幽默汽车贴图欣赏
圣诞家居美图大清单
2005年北京楼市大预测
天堂II 玩转港澳指南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