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2005年:湖南长沙市经济发展将进入新转型期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2月27日 16:3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一、“十五”前四年长沙市经济社会发展成就辉煌

    “十五”前四年,全市人民在党的十六大精神指引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全面贯彻中央各项宏观调控政策,积极化解制约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突出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实现了经济总量历史性的重大突破;突出“兴工强市”的重要战略思路,实现
了以十大标志性工程引导全市规模工业快速发展的战略目标;突出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的战略措施,形成了经济发展的投资主引擎;突出经济运行质量效益的发展理念,实现了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和工业经济效益的明显提高;突出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发展着力点,实现了城乡居民收入的稳定增长。从总体上看,“十五”前四年长沙市宏观经济呈现良好运行态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新成就。

    2001―2004年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及与“十五”计划目标的比较:

    ――GDP年均增长13.4%,高于“十五”计划2.4个百分点;

    ――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9.6%,高于“十五”计划18.6个百分点;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5.7%,高于“十五”计划21.7个百分点;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4.2%,高于“十五”计划2.2个百分点;

    ――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0.5%,低于“十五”计划2.9个百分点;

    ――直接利用外资四年累计达19.18亿美元,为“十五”计划的95.9%;

    ――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9%,高于“十五”计划0.9个百分点;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03%,高于“十五”计划1.03个百分点,预计2004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005元,已接近“十五”计划目标。

    “十五”前四年长沙市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如下:

    1、经济总量进入高速增长期

    发展态势“十五”期间,长沙经济步入了新一轮的快速增长周期,经济增长连创新高,经济总量不断迈上新台阶,经济内生增长能力不断增强,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提高。2001―2004年间全市累计实现生产总值3577亿元,相当于“九五”期间的1.35倍;2003年人均生产总值达15527元,比2000年增长37.9%。

    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在2001―2004年经济增量结构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年平均增幅分别为4.6%、16.1%、和12.1%,与“九五”期间相比,年平均增幅第二产业提升3.1个百分点、第一、三产业分别下降0.6和2.1个百分点。从经济总量结构的变化来看,三次产业的比例关系由2000年的11.3:40.9:47.8调整为2004年9.3:44.2:46.5,形成了二、三产业共同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全国比较2000年长沙在全国35个城市中位居第22位,与第21位的西安尚有32.10亿元的差距。2003年长沙GDP以929.49亿元赶超西安的928.10亿元,长沙位居全国35个城市第21位。

    全省比较2003年全市GDP占全省的比重达20.04%,所占比重比2000年提升2.26个百分点;GDP增长速度达14.0%,创1997年以来的新高,比全省平均水平快4.4个百分点,与其他市州相比较长沙GDP增速保持了3个百分点以上的优势。

    2、财政收入保持快速增长

    发展态势2001―2003年全市实现财政总收入240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79.11亿元,年平均增幅达26.8%和30.8%,比“九五”时期平均增幅提高14.9和17.4个百分点;今年1―11月全市实现财政总收入117.49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91.24亿元,同比增长33.2%和36.7%。

    全国比较2000年长沙地方财政收入为36.06亿元、增长速度为9.3%,在全国35个城市中分别排23位和28位。近三年来,长沙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出现了质的提升,2003年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速达33.2%,在全国35个城市中高居首位;2003年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59.89亿元,排位超过石家庄,在全国35个城市中排22位。

    全省比较与全省比较,2003年长沙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占到全省五分之一强,达22.29%,所占比重比2000年提升2.83个百分点。

    3、农业生产稳步发展

    发展态势“十五”期间,长沙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阶段性成效,突破了单一的“粮猪型”农业经济结构模式,农业生产形成了多元化发展格局。预计2004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171.00亿元,2001―2004年平均增长4.9%,其中林牧渔三业总产值分别为8.84亿元、68.75亿元和7.61亿元,年均增幅分别达19.3%、11.6%和9.0%,农业产值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比重由2000年的48.84%下降到2004年的43.91%,林牧渔三业发展速度明显快于同期农业发展速度。

    全国比较在全国35个城市中,2003年长沙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居第19位,其中牧业发展较快,居第12位;粮食产量居第9位。

    全省比较2003年长沙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占全省的比重为9.45%,粮食产量占全省的比重为8.86%。

    4、工业经济保持强势增长

    发展态势“十五”期间,长沙工业一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2004年预计完成全部工业总产值1000亿元,2001―2004年平均增长17.4%;预计完成规模工业总产值701亿元,完成规模工业增加值248.8亿元,比2000年均翻了一番,2001―2004年平均增长20%。

    长沙工业经济效益稳步提高,2004年规模工业将完成利润50亿元、实现利税130亿元,分别为2000年的2.36倍和1.65倍。

    全国比较在全国35个城市中,长沙工业总量规模偏小,但增长速度具有一定优势,2003年规模工业总产值排第24位,增长速度排第8位。从2000―2003年数据看,长沙规模工业总产值虽与郑州的差距在扩大,但与西安、昆明的差距均在缩小。特别是在效益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长沙规模工业总产值虽低于郑州和西安,但利税总额高于郑州和西安。

    全省比较2003年长沙规模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均占到全省的五分之一强,在全省占比分别比2000年提高1.3和0.6个百分点。

    5、投资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发展态势“十五”时期是长沙历史上投资规模最大,增长速度最快的时期。2001―2004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达1824亿元,占建国以来长沙投资总量的60.5%,年均增长速度达35.7%,比“九五”时期增速高21.5个百分点。

    主要特点有:一是投资主体多元化格局已经形成。全市社会投资总额中,非国有投资比重由2000年的45%上升到2004年的65.5%,国有投资比重由2000年的55%下降到2004年的34.5%。二是投资结构进一步改善。其一是工业投资迅速增长,2001―2004年全市工业总投资达292亿元,年均增长45.11%,工业投资创历史新高;其二是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进一步增加,2001―2004年全市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和社会福利等社会事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77.1亿元,年均增长35.88%。三是房地产业成为经济增长新的动力源(资讯 行情 论坛)。2001―2004年全市房地产投资达445.94亿元,年均增长52.5%;城市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由2000年的20.1平方米增加到2004年的25平方米。四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2001―2004年全市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高达360亿元,占长沙解放以来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总量的62%。

    全国比较2003年长沙市投资规模在中西部地区中仅次于郑州市,在全国35个城市中排第18位,比2002年前移1位;增长速度仅次于大连市排第14位。2003年全社会投资总额比西安稍高,分别为郑州的98.9%、武汉的76.73%、南昌的2.1倍、昆明的1.4倍、贵阳的2.05倍、南宁的2.6倍。

    全省比较长沙全社会投资总额占全省的比重由2000年的19.0%提高到2003年的31.8%,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占全省的比重由2000年的44.1%提高到2003年的53.3%,

    6、消费品市场充满活力

    发展态势“十五”期间,长沙商贸业已成为最具活力的优势产业,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00年的300亿元增至2004年的500亿元,实现了两个台阶的跨越,2001―200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平均增长14.2%。消费品市场呈现出以连锁超市经营为特征、以会展经济为亮点、以国际商业巨头进驻为潮流的三大趋势,极大地推动了长沙消费品市场的全新发展。

    全国比较在全国35个城市中,长沙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00年的第21位上升到2003年的第20位,位次已超过西安。

    全省比较2001―2003年长沙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平均增长13.7%,高于全省3.7个百分点,所占比重由2000年的22.6%上升到2003年24.9%。

    7、外向型经济日趋活跃

    发展态势“十五”期间,长沙进出口总额由2000年的16.44亿美元上升到2004年的24.5亿美元,年平均增长10.5%;实际利用外资四年翻了两番多,由2000年的1.77亿美元猛增到2004年的8.23亿美元,年平均增长46.8%。

    全国比较在全国35个城市中,长沙进出口总额由2000年的第17位上升到2003年的第16位,已超过济南市。实际利用外资由2000年的第23位上升到2003年的第16位,已超过成都、厦门、重庆、郑州、海口、哈尔滨、石家庄等城市。

    全省比较2001―2003年长沙实际利用外资总额年平均增长41.6%,高于全省增幅24.3个百分点,长沙占全省比重由2000年的16%提升到2003年28%。

    8、人民生活稳步上升

    发展态势预计2004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000元、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达9000元,比2000年增长46.1%和27.5%,2001―2003年平均增长9.9%和6.3%。预计2004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005元,比2000年增长36.2%;预计2004年非农产业收入达2538元,比2000年增长57.2%,来自非农产业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比重达61.48%;预计2004年农村居民人均劳务经济收入达1647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比重达40%。2003年全市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16987元,比2000年增加6850元,增长67.57%,年平均增长速度达18.78%;2003年城乡居民储蓄余额达704.85亿元,2001―2003年平均增长23.6%,2004年11月末城乡居民储蓄余额达788.4亿元,比年初增长11.71%。

    全国比较在全国35个城市中,2003年长沙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排第13位,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排第9位;农民人均纯收入排第15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排第11位,长沙处于中西部同类城市前列;年末城乡居民储蓄余额排第24位.就中西部同类城市而言,长沙人民生活水平已处于领先水平。

    全省比较2003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全省平均水平高2259元;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比全省平均水平高2247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175元.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比全省平均水平高4766元。城乡居民储蓄年末余额在全省的占比为22.75%,占比比2000年提升2.48个百分点,省内占比最高的市州也仅为长沙的一半。

    9、社会事业蓬勃发展

    发展态势“十五”期间,长沙文化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已成为第三产业中一个重要增长点。2003年全市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达96.5%、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97.5%;新闻出版业规模不断扩大。教育发展水平不断提高,2003年全市教育事业费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比重为11.58%,比2000年上升0.81个百分点;每万人拥有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446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9%、小学升初中入学率达99.9%。卫生事业稳步发展,2003年每千人拥有职业医生、职业者助理医师、注册护士3.55人,每千人拥有床位3.91张。

    全国比较在全国35个城市中,2003年长沙市教育事业费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比重排第29位;每万人拥有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排第11位;每万人拥有专业技术人员数排第17位。全市每千人拥有医院、卫生院床位数排第22位。

    全省比较2003年全市每万人拥有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为全省平均水平的5.51倍,每万人拥有专业技术人员数为全省平均水平的2.42倍,每千人拥有医院、卫生院床位数为全省平均水平的1.61倍,每千人拥有医生数为全省平均水平的1.63倍。

    二、对2005年宏观经济形势的总体判断

    2005年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巩固宏观调控成果、保持经济社会良好发展态势的关键一年,也是全面实现“十五”计划目标、衔接“十一五”发展的重要一年。从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及其发展趋势看,明年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是机遇大于挑战,国家执行的宏观调控政策是“稳健的财政货币政策”。在这个政策指导下,预计明年全国可以实现8.5%左右的经济增长,争取继去年、今年之后的第三个9%也不是不可能的。

    从“十五”时期以来长沙经济的运行轨迹来看,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转型期的关键阶段。2004年长沙市经济总量实现重大突破,据初步预计,GDP总量已突破1000亿元大关、全部工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大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500亿元大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的城镇投资突破600亿元大关、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10000元大关、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4000元大关、辖区内财政总收入将突破200亿元大关、地方财政收入将突破100亿元大关,同时工业经济将产生一个年产值过100亿元的超大规模企业。这些突破说明长沙经济发展总体上已经进入新的平台。在这新的发展平台上,经济增长方式要求有重大的创新才能适应发展,而2005年将是能否实现这个转折的关键年份。

    从总的发展趋势来看,明年长沙市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主要有:一是长沙城市发展空间将有新的突破,重大的基础设施投资必将是从整体上改善省会中心城市以及长株潭城市群空间结构、物流条件、生态环境等战略性项目,投资需求的增长仍将继续保持相对稳定;二是长沙融入泛珠三角经济圈、实现工业产业链体系的战略性对接步伐将进一步加快,全市工业化进程将进入战略投资引导规模工业高速推进新阶段,产业结构将形成第二产业突出发展和所占比重快速上升的调整趋势;三是随着消费引擎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逐步增强,能否进一步扩大消费需求,实现消费引擎的主导地位,抑制和避免投资瓶颈的过早出现,是长沙市经济增长方式能否实现转折的关键。抓住这些有利条件与发展机遇,用科学发展观指导长沙发展,实现在新的发展平台上的再次腾飞是完全可能的。

    三、2005年长沙经济发展的一些思路

    1、顺应我国消费结构逐步升级大趋势,积极引导长沙市经济引擎由投资转向消费

    长沙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自2000年突破200亿元大关后,2001―2004年投资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与2000年相比提高了20个百分点以上;四年来长沙市用于城市基本建设的投入高达近800亿元,为前十年投入总和的2倍。如此巨大的投资规模,不仅极大地改变了城市面貌,改善了投资环境,更重要的是使城市资本的有机构成发生重大变化,支撑经济发展的交通物流条件、商品市场规模、产业聚集能力等都实现了质的飞跃。可以说,大规模的投资所形成的城市优质资产和经济发展能量是长沙近几年来经济实现高速增长的根本内因。数据表明,长沙经济已进入投资拉动型高增长新阶段,投资成为长沙第一经济引擎。

    根据投资规律,投资率在25%以下为低投资率;25%―30%之间为中投资率;高于30%以上为高投资率。从国外经验来看,日本、韩国和新加坡都是靠高投资率发展起来的;从国内经验来看,深圳、上海和广东省都经过了高投资率的发展阶段,长沙市今年的投资率已达到60%。但是,经济增长不可能长期主要依靠投资拉动。在短期内,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但如果没有消费来支持消化因投资而产生的产品供给,从长期来看,投资的过度增长反而会造成经济滑坡。长沙在经历2001―2004年高投资率成长阶段以后,从未来城市发展特别是“十一五”期间投资需求情况来看,今后几年应在保持适度较高投资率的基础上,逐步使投资率回归到25%―30%的合理区间。同时要加大投资结构调整力度,加快消费引擎的启动,顺应我国消费结构逐步升级大趋势,积极引导长沙市经济引擎由投资转向消费。

    从今年长沙市经济运行趋势来看,上半年长沙市消费需求开始升温。上半年全市消费需求总额增长12.6%,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6.6%,比上年同期提高9.1个百分点,略高于投资需求贡献率0.4个百分点。消费需求升温,除有上年同期“非典”压抑消费的恢复性增长因素外,主要得益于多年来启动消费政策措施效益的积淀,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加上“中央一号文件”的实施,有效地增强了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另一方面,长沙第三产业发展占有比较优势,是消费需求快速发展的强大支撑力量。在长沙的生产总值构成中,交通运输邮电通信业占比7%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占比15%以上;金融保险业占比6%左右;教育、文艺、广播电影电视业占比6%左右,这些都是长沙第三产业中的强项,其所形成的产业聚集能力和辐射能力在全省是高居首位的,在全国城市比较中也属于长沙的优质资产。随着泛珠三角经济圈城市合作与交流的加强,长沙作为湖南省的交通中心、物流中心、金融中心、商贸中心、教育文化中心,和在长株潭区域中的城市中心,无论是在城市的聚集能力和辐射能力上都会以不亚于工业经济增长速度的发展。因此,无论是从现实状况还是从发展潜力来看,消费始终是长沙经济的重要增长极。

    2、适时调整长沙工业化推进战略,积极促进长沙规模工业突破发展瓶颈

    在“兴工强市”战略的指导下,规模工业已成为长沙市近年来增长最快的产业,今年预计其产值将突破700亿元大关,增速将达到27.8%左右。但长沙市规模工业的发展仍有许多缺陷,其天然的不足之处就是规模工业比重偏小,2004年实现的增加值仅占生产总值的25%左右,远远达不到“工业强市”的目标值。而要达到工业化程度较高(规模工业增加值占比50%)这一战略目标,需要继续保持工业经济增长速度连续5―7年左右高出GDP增速10个百分点。而现实是长沙工业的快速发展面临两大突出的瓶颈:一是工业投入不足。根据经济发达地区经验,一般要求技改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达到15%以上,工业发达城市超过20%,而目前长沙市技改投资占比仅达到14%。二是工业园区的产出能力不强。2004年前10个月长沙市“两区六园”规模工业完成的总产值和增加值仅占全市规模工业的44.9%和36.1%。

    现代工业的发展有着关联度极高的产业链系,这种高度关联的产业形成企业集群,以独特的“竞和”而不是“竞争”取得优势共享,从而造就了区域性的产业高度聚集。目前,长沙产业集群在规模上和配送链系上的缺陷仍然是加快发展的最大瓶颈。首先是聚集规模偏小。目前长沙规模工业产值中工程机械所占比重为12%左右;汽车制造为10%左右。其次是由于支柱产业的“变换”或兴衰,使产业链的构建方向迷失,难以形成稳定的产业链。由于产业链不齐全,尤其是上游产品链不齐,许多生产厂家的原材料都是到外省采购,如钢做为重工企业的主要原材料是从外省市采购,服装的布料大部分是从江浙采购,电子行业的零配件许多是从国外采购。据调查,长沙市规模工业原材料供应按本市、本省市外、外省、国外的比例分别为10:20:35:35。原材料产业的缺失,导致产业配送链系的不完整,必然导致长沙市产业聚集要付出比沿海城市高得多的成本。第三是长沙产业聚集的空间极为分散,无法形成可供共享的各种公共品、准公共品以及和专门化的基础设施,以及人才、技术、资金、设备、部件和市场网络,因而制约了企业通过产业聚集降低生产及经营成本、获得更大的利润空间的优势。

    综上所述,2005年长沙工业化进程的主要战略任务应该是加大技改力度,加快产业园区建设,加快产业规模聚集。随着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的快速发展,预计2005年全市产业结构将由“三、二、一”结构转化为“二、三、一”结构,这说明长沙市产业结构调整将有质的突破。

    3、立足于长远发展和持续发展,加快培育和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

    根据长沙经济的发展现状,以下几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应当引起我们的密切关注:

    一是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长沙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和全省文化中心,已初步形成较为完整的文化产业体系,文化产业占全省的比重超过40%,其中包括文化艺术业及广播电影电视业在内的文化服务业在全省的比重已经超过50%,成为引领长沙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主导产业。但从总体上说,与厚重的湖湘文化资源和巨大的文化产业市场潜力相比,长沙的文化产业的开发程度还很低,文化产业的巨大能量还没有真正得到释放,还有着极大的增长空间。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战略产业,必然有力促进长沙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二是着力整合旅游资源,加快发展旅游经济。旅游业具有聚集人气、繁荣市场、拉动消费、促进招商的强劲推动力,因而是长沙市经济发展战略中的关键环节。旅游业在长沙市第三产业中的比重与昆明、西安相比有较大差距。因此,着力整合长沙市旅游资源,加快旅游产业开发建设,培育发展旅游新市场,构建内外对接的旅游网络,打造湖湘文化底蕴厚重和长沙特色鲜明的整体品牌,是为长沙经济注入新的活力的必由之路。

    三是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形成长沙农业产业化生力军。特色农业快速发展是农村经济的新增长点。花卉、苗木、优质特色小水果、药材等大面积种植,不仅改变了农村的生态环境面貌,还促进了集观光、休闲、旅游为一体的“农家乐”的发展。这种农村经济形式的出现和发展,不仅就地转化、消化了不少农产品(资讯 行情 论坛),也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还促进了当地三产业的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要因地制宜,制定特色优势产业布局规划和实施方案,确定优势产品的重点生产区域,促进优势产品向主产区集中,实现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管理、产业化经营,为全市特色农业的快速发展构建新型、高效的产业链体系,使特色农业逐步成为促进长沙农业与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和提高农民收入的主导产业。

    四是加快发展物流产业。物流业作为生产和流通的基础,不仅包括各类运输业,同时涉及内贸、外贸、供销、物资、粮食、医药、资源采掘业、工业、邮政业、仓储业、包装业、信息产业等领域。这些行业在我国的GDP中占有较大比重,其就业人口约占到了全国就业人口的14%。因此,物流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长沙已入选国家经贸委确定的中小企业社会化物流服务体系建设试点的4个城市之一。但一项评估表明,长沙市物流业就业贡献率仅为3.77%,物流利润率仅为9.97%,远低于物流发达城市水平。加快发展物流业,把其作为一种重要的新经济增长点,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

    五是在新一轮重组与洗牌中寻求房地产业的新崛起。从总体上看,长沙市房地产市场进一步成熟,并不存在过热。由于长沙市房地产业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仅为5%,其总量规模与长沙市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相比明显偏小,从长沙发展规划以及长株潭一体化长远发展规划来看,房地产业有着极大的发展空间和良好的发展前景。

    4、全力搞好经济普查,为长沙今后的经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经济总量是一个城市经济实力的最重要的标志。2004年长沙经济总量突破1000亿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但长沙的经济总量在全国35个重点城市中仅位居第21位,总量在城市比较中并不占优势。近几年来,长沙城市扩张很快,三产业发展也很快,长沙家底有多大,谁也难说清楚。目前所进行的全国经济普查给我们一个极好的机遇。由于此次普查是全国首次,2004年将以普查结果代替年报,因此,这次普查关系到长沙92%的经济总量的重新核算问题,普查结果将直接影响到长沙经济总量的调整变化。另外,根据国家统计局最近部署,从明年起,国家要实行GDP核算下算一级,即长沙市GDP核算由省统计局进行核算,这个核算的基础就是以经济普查的结果为基数。目前,调查对象怕增加税费,不愿报实数,经济普查出现“人难找、门难进、脸难看、数据难取得”的现象,搞得不好,所取得的经济总量将比现在的小。

    2005年将是经济普查正式运行的关键年份,成败与否事关长沙经济总量大局,各级领导务必引起高度重视,花大力气,把长沙经济真实情况摸清楚。因此,建议市委市政府在有关会议上把经济普查作为2005年全市经济工作的一件大事来抓,强化领导,广泛动员,确保长沙经济普查工作的顺利进行,为长沙今后跻身于全国经济强市奠定坚实的基础。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湖南新闻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健力宝收购案风云突变
杨振宁登记结婚
高峰私生子案一审判决
花样滑冰大奖赛总决赛
年底多款国产新车上市
网友幽默汽车贴图欣赏
圣诞家居美图大清单
2005年北京楼市大预测
天堂II 玩转港澳指南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