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2005资本市场八大猜想 投资基金大机构时代来临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2月27日 11:15 中国经营报

    编者按

    2004年A股市场给投资者留下的回忆是黑色的。12月23日,上证指数自9月9日以来第11次跌穿1300点,“跌破千三是建仓良机”。危机之中,有人只看见危险,有人却能够看到机会。2005年的资本市场仍然有许多值得我们期待的东西。大盘股特别是银行股的上市需要良好的市场环境、IPO新政即将施行、四大资产管理公司有望转型为航母级券
商、证券投资基金规模有望进一步扩张、私募基金“正名”的可能性也日益加大……

    与之相配套的是,债券市场与期货市场的发展也给我们留下了很大的想像空间。外资银行对国内的债券市场表现出越来越浓厚的兴趣。随着人民币升值可能性的加大,外资银行参与中国债市的热情只会有增无减。期货市场经过七年多的清理整顿后,2005年将迎来又一轮发展高峰。这些金融衍生品市场的迅猛发展,有助于推动整个资本市场体系的建设。

    我们有理由预期,2005年,资本市场最终带给我们的,将不再是黑色的记忆。为此,本报特推出2005年资本市场八大猜想系列报道,藉此寄语2005。

    

2005资本市场八大猜想之1

    A股市场走出谷底

    每逢岁末,总结一年得失、展望来年早已成为投资者的例行工作。而面对即将到来的2005年,投资者似乎更有理由对A股市场抱乐观态度,因为已经步入攻坚阶段的金融改革需要稳定、健康的市场环境。

    有研究表明,美国、日本以及中国香港地区在其经济高速发展阶段,当地的证券市场在历次牛熊转换中,普遍的下跌时间为3至4年。而我国A股市场始自2001年6月的大调整至今已历时3年半, 下跌幅度也已超过了40%。因此,即使单从时间周期来看,A股市场在2005年面临转折的可能性也极大。

    然而目前市场的低迷表现显然更支持悲观论调的投资者。

    新股发行询价制度将于2005年元旦起实施。而此前国资委主任李荣融曾表示,今后一段时期,将主要采取四个方面的措施进一步加快中央企业的股份制改革步伐,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据此预测,在新股发行暂停几个月之后,大盘股的发行可能随着询价制度的实行而逐步展开。市场分析人士认为,近来市场的疲弱走势与此不无关联。

    对利空反应过激、对利好麻木迟钝,市场的弱市特征已发挥到了极致。

    实际上,从2004年9月份开始,一系列利好措施就已相继出台:加快QFII审批、发布保护投资者利益的《关于加强社会公众股股东权益保护的若干规定》、旨在拓宽股市资金渠道的保险资金直接入市、企业年金获准入市、准许银行成立基金公司等等,利好可谓层出不穷。

    有媒体报道,2004年11月1日,国务院副总理黄菊在视察深圳证券交易所后,随即召开了“资本市场改革发展座谈会”。黄菊在会上对股市发展的理解是:“市场今年、明年是转折点,明后年是大发展年。”

    这是继国务院总理温家宝“9.13”讲话以来,第二位政治局常委级高官公开表态为市场保驾护航,这在中国股市的发展史上可谓极其罕见。

    而在此前的10月17日,黄菊在会见中国证监会国际顾问委员会委员时曾表示:“资本市场对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中国政府非常重视资本市场的发展,证监会和各有关部门要抓紧落实《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的各项政策措施,严格市场监管,切实保护广大投资者利益,以推动资本市场的稳步健康发展。”

    一句话,中国的经济发展离不开稳定的资本市场。

    而事实上,如果离开了稳定发展的资本市场,中国的金融改革步伐也将举步维艰。

    12月1日,银监会主席刘明康透露,银行业改革已经取得重大进展。按照国务院关于选择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率先进行股份制改革的部署,银监会在会同有关部门督促试点银行完成财务重组的同时,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指导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加快内部改革上。目前,中行和建行在国家注资的基础上,已经完成了财务重组和机构重组,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先后创立,公司治理结构基本确定,治理机制开始发挥作用,股份制改造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这意味着,作为金融改革重点的国有商业银行上市已进入了最后阶段。在这一阶段,最需要的无疑是健康、稳定发展的资本市场环境。

    A股投资者对股市扩容,尤其是大盘股上市,历来就怀有恐惧心理。这是因为市场发展初期规模过小,而市场中又缺少稳定的投资者。因此扩容就意味着市场“缺血”。

    然而经过10多年的发展,随着股市规模扩大,机构投资者的比重增加,A股市场早已今非昔比。

    在宝钢股份(资讯 行情 论坛)(资讯 行情 论坛)(2000年11月20日发行,流通盘18.77亿股)上市后,股市一度呈现出先抑后扬的走势。但其后的中国联通(资讯 行情 论坛)(资讯 行情 论坛)(2002年9月20日发行,流通盘65亿股)和中国石化(资讯 行情 论坛)(资讯 行情 论坛)(2001年7月16日发行,流通盘28亿股)的上市,股市都出现了下跌,此后大盘股上市的消息对投资者心里的负面影响逐渐累积。然而2003年11月18日长江电力(资讯 行情 论坛)(资讯 行情 论坛)(2003年11月4日发行,流通盘19.26亿股)上市后,股市却出现了连续上涨行情。由此可见,近年来大盘股的发行同市场走势并没有直接的关联度。

    事实上,历史经验表明,每一次股市扩容都为其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而以上4家大盘股在上市后都作为市场的旗帜出现了大幅的上涨。从这个角度来看,投资者完全没有必要戴着有色眼镜看待2005年包括银行股在内的大盘股上市。非但如此,在结合多方面的情况综合考察的前提下,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大盘股,尤其是银行股的上市将给2005年的A股市场带来勃勃生机。

    

2005资本市场八大猜想之2

    外资银行掘金债券市场

    同为证券投资的两大市场,2004年的债券市场同股票市场一样,也没有逃脱宏观紧缩、收紧银根后的大跌命运。分析人士认为,CPI指数的波动情况、进入加息周期的预期、国家宏观调控的政策等,这些2004年影响债市的主导因素,仍将继续影响2005年的债市。但随着国内资本市场的不断开放,在人民币升值预期带动下,2005年将会有更多的外资银行成为中国债市的做多主力,掘金中国的债券市场。

    “2004年债市最引人注目的无疑是交易所债券市场4月份的一根大阴线。它把国债指数(资讯 行情 论坛)拉下了5%之多,大部分债券的跌幅都达到了10%,更惨的则达到20%。”海通证券分析师张崎说道,“今年债市的下跌主要受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方面是今年CPI指数一直在高位运行,并达到5%警戒线附近,高CPI指数令债市对将来升息预期强烈,从而造成债市大跌;另一方面,去年下半年以及今年上半年的三次央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令市场上的资金一下子变得很紧,存款准备金率提高1个百分点,大约冻结相关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1500亿元,资金面的紧张令众多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抛出债券的愿望远大于买入债券,以至于债券市场暴跌。”

    而2004年企业的业绩,尤其是金融企业(如银行、保险公司、基金和券商)的业绩无疑成为这次债市暴跌的一个连锁牺牲品。“今年,被我们誉为‘金边债券’(国债)、‘银边债券’(企业债)市场与股市一样,无情吞噬着我们的资产。”一位机构投资者这样评价2004年投资债券的业绩。

    面对债券市场的无情跌势,管理层也推出了不少新的举措,例如引入新的做空机制——买断式回购、试图逐步打通交易所市场和银行间市场债券之间的通道等等。现在,这两个市场已经向一部分符合条件的机构投资者开放。

    而2004年债市与往年债市大跌的不同之处,则成为当年债市的最大看点。在国内金融机构因升息预期以及资金头寸过紧在债市上大肆抛出债券的同时,另一股新的力量——诸多外资银行却反其道而行,大举买入这些以人民币定价的国内资产。当然,这些外资大举买入债券的主要原因便是博人民币升值。

    据坊间流传,在银行间市场,外资银行已经购买了好几百亿美元的人民币债券。据日本金融机构的调查报告称,在中国设立了分支机构的外国银行购买的人民币国债总额达211亿美元。其中,最热衷的外国银行当属汇丰银行,该行上海分行共购买了91.48亿美元的中国国债;而其他外资银行也不甘示弱: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银行购买了73.1亿美元,美国花旗银行上海分行购买了28亿美元,日本在中国设立分支机构的大型金融机构都先后购买了几十亿美元的中国国债。2004年2月,汇丰 银行还获得了直接承销中国国债的资格,成为首个在中国获得这种资格的外资银行。

    除银行间市场以外,可转债市场也成为了外资银行的主战场。据统计,瑞银、花旗环球和大摩已经成为外资银行中最大的可转债持有人。2004年上半年,QFII在沪深可转债市场上持有可转债面额为13.39亿元,较2003年增44.26%。在存量176.34亿元的总额中,QFII占据了7.6%的份额。截至2004年9月30日,瑞银投资持有的可转债总额达到了4.46亿美元,花旗环球也买入了6999.60万元的山鹰转债(资讯 行情 论坛)和4.9亿元的西宁特钢(资讯 行情 论坛)(资讯 行情 论坛)转债。

    而我国的可转债市场在这些外资银行的带动下今年也出现了繁荣景象:2003年全年可转债平均中签率是16.3%,2004年发行的前5只可转债中签率已经降到了0.68%左右。由此可见,今年的可转债市场已经受到了更多投资者的关注。

    针对外资2005年掘金中国债券市场的趋势,申银万国证券公司的债券研究员邹运认为,可转债市场仍旧会成为外资银行进攻中国债券市场的主战场。邹认为,在外资看来,可转债价格的波动小于股票,因而其风险小于股票;但可转债的收益率又高于普通的债券。因此,明年外资仍旧会看好可转债市场。

    一位接近QFII的陆先生告诉记者,国内的可转债对于QFII来说,除了能够获得人民币升值的这块收益以外,还是一种非常安全的投资品种。国内的可转债是由国有银行作为担保的,因此它的可靠性其实同国债没有什么两样。再加上它有一个浮息条款,根据央行的利息率增加而增加债券利息,因此收益就能得到保障。再次,有些可转债转股时甚至可以折价(从华西转债(资讯 行情 论坛)开始),这在国外是罕见的。“明年的可转债市场仍旧很吸引QFII资金的投入。”陆说道。

    

2005资本市场八大猜想之3

    国资整合难题依旧

    一度大幕拉开、形势一片大好的深圳国资改革,2004年仍未能逃脱“雷声大雨点小”的命运,年初的计划年末未竟。

    这只是中国国资改革的一处缩影。

    有人说,国资改革最大的难点在于,在人、财、物三个方面中,只要一个环节改革不彻底,都可能功亏一篑。

    种种迹象表明,2005年的国资改革,还是一个“难”字当头。

    “人”的改革刚刚起步

    至2004年,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基本上建立了国资委机构。

    机构问题基本理顺,但“人、财、物”中的“人”的改革才刚刚起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所副所长、研究员张文魁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国有企业最关键的问题在于资本回报差、净资产利润率低,国有资产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企业“养人”资产,而非资产回报资产。但企业“养人”不仅成本高,而且苦乐贫富不均。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要做“促退派”,建立一支“责权利”的人才队伍迫在眉睫。

    然而“人”的问题最难改革。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在考察东北三省时表示,2003年起,国资委试行中央国企高级管理人员面向全球招聘的制度,同时,国企一把手也将实现人才的能上能下。在国企人事安排上,要逐步从“党管干部”的原则上过度到“市场选择企业领导人”上来。然而有媒体观察指出,这次23位大型国资的高管人员实际上最终“花落自家”,大多人员要么在同系统中平调、要么升迁。国企改革中“人的变革”相当艰难。

    在深圳,今年11月份一次机构整合风暴的降临,难免让人与近几年深圳国资改革缓慢联想起来。深圳 国资委官员也毫不忌讳地指出,由三层国资管理体系向二层体系转变,就是打破以前的“二政府”模式,国资委将亲自操刀国企重组。深圳此次“削藩”之后,至少在人的问题上有了重大一步改革。

    虽然深圳试验现在还看不到实际效果,但已经得到有关部门的肯定和各地的效仿。在国有资产近6000亿元的上海,市委书记陈良宇曾提出要收缩上海国有资产管理层次、跨度和股权比重,抓紧研究制定要素参与分配的意见,要引进、留住、培育和造就一批科技创新领军人物。可以预见,在深圳、上海等城市的带动下,2005年各地国资改革很大程度上是改革现有的多层级管理模式,在人的问题上开始有所突破。

    陈旧国资能否搭上先进快车?

    国资改革中,对“财与物”的改革主要涉及国资的定价与重组后的产业走向两个重要问题。

    在定价方面,“郎顾之争”成为2004年的一个典型案例。以郎咸平为代表的专家认为,国资因贱卖而流失。而另一方则认为,国资的定价不能仅仅参考国家累计投入的资金,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非竞争性领域中的国有资产,大多是缺乏竞争力的低价值的不良资产,还有沉重的国有下岗职工安置问题。

    正是双方对定价观点的不同,许多国企重组由此陷入僵局。北京产权交易所总裁熊焰曾指出,在对待国资中的“财与物”认识上,不能简单看财务报表,而应该由市场来定价。有些“零价格转让”是由市场因素造成的,并不等于是贱卖国资。然而在这一问题上,国资管理者与国资交易者之间的不信任已经成为症结。

    为解决好这一问题,上海国资改革提出“三道关”:第一道是科学的资产评估关;第二道关是公开透明的交易关;第三道关是规范决策关。其中第三关又有三个层次:一是市委市政府定方向、定目标、定原则和定规划;二是市国资委牵头研究重大的改革重组方案;三是由企业依据自主经营权,做好各项经营和管理工作。而且规定这三个层次不能混淆颠倒。

    有关人士认为,“三道关”在各地国资部门基本都有表现,这种把关原则上是好的,但在执行方面容易成为市场交易的掣肘。政府在履行出资人职责上往往因为特殊身份,不能很好地与企业对等。一种代表政府的职业经理人模式即新加坡的“淡马锡模式”走上前台。

    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在对近两年的国有资产改革进行总结时表示,要加强国有资产的基础工作,将原来的数据系统进行重新部署,把管资产与管人、管事相结合。

    专家认为,国资委这一改革的目标之一是在产业的整合上,寻求的已经不仅仅是卖资产,更重要的是找产业。国资重组已不是简单的国资减持,而是要在改革中,调整一个区域或一个国家的产业,国资改革要在“国退民进”中,让国家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有了这些理念上的改变,国资改革就能搭上先进快车,在未来的路途中少些颠簸,多些坦途。

    

2005资本市场八大猜想之4

    投资基金“大机构”时代来临

    基金持有人的抱怨与基金经理的尴尬,几乎是2004年中国基金业难以挥去的阴影。资本市场的萎靡让基金无所适从。但种种迹象表明,2005年的基金业除了会再次迎来大扩容之外,也许还将伴随着一路暖阳。

    投资周期开始拐进波峰段

    据统计,截至目前,2004年共发行了48只基金,超过了前五年的总和。中国证监会的统计数字表明,目前国内市场上共有基金156只,管理基金总规模达到3244.75亿份。全国共有73家基金代销资格单位,一张覆盖全国的营销网络渐趋成熟。

    但3000多亿元的基金资金,6年来累计分红仅在6亿元左右,中国的基金业一路慢行。博时基金管理公司研究部副总经理杨锐日前表示,明年资本市场将会出现牛市,基金也会迎来好时光(资讯 行情 论坛)(资讯 行情 论坛)。与杨锐持相同看法的基金经理已经为数不少。

    乐观的原因得益于政府今年鼓励和引导合规资金入市的力度,QFII、企业年金、社保基金等主流资金的队伍进一步壮大。2005年,他们需要寻找成长的机会。

    12月9日,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在一份题为《中国基金市场的发展与创新》的报告中指出,目前基金投资股票的比例仅占13%左右。随着保险资金和企业年金入市办法的出台,基金进入股市的比例将逐步提高。2005年,新增可投入A股的基金总规模有望达到800亿元;QFII资金总规模有望增长到50亿美元;企业年金可投入A股市场的资金约400亿元;社保基金可投入A股市场的总资金有350亿元。此外,银行设立基金公司也将直接给股市带来近百亿元的资金。

    中银国际投资总监苏淑敏认为,从研究资本市场的周期来看,中国股市将在2005年达到32个月的平均调整期,开始步入波峰阶段。相对应的是,中国股市投资者结构也将由原来的中小投资者为主改变为以基金为主,国内基金行业的机遇开始来临。

    中国保监会副主席吴小平在日前发表的《积极稳妥推动保险资金进入资本市场》的讲话中指出,国外经验表明,保险资金是资本市场的主要机构投资者之一。目前中国的保险资金已突破1万亿元,其中投资各类债券的部分为4325亿元,已经占到资金总规模的37.6%。但通过各种方式投资到股市的资金部分不足5%,还有很大发展空间。

    基金行业环境面临突变

    尽管基金公司对2005年满怀憧憬,但基金行业人士仍有一种难掩的失落。

    南方基金公司的基金经理李旭利向记者表示,中国股市目前还有许多不可预测的状况。博时基金首席经济学家张宁也强调,基金行业堪称是目前中国证券市场中最健康的行业,但无奈投资对象不佳。另外中国证券市场制度,如全流通、发行制度、政府定价等一系列问题,也使基金投资充满风险。

    华夏基金公司的基金经理方军告诉记者,基金行业迫切需要增强创新能力,要开发出有差异化的、适应市场现在投资需求的产品来提高核心竞争力。而现在基金天天比净值的做法,会使基金行业非常短视。但他认为,基金业面临的这些现实环境在2005年有望有所改变。

    吴小平表示,2005年,监管部门将积极推进基金管理公司投资主体多元化,鼓励商业银行、上市公司等机构与保险资金机构共同作为基金的发起人并进入资本市场,从而实现基金产品多样化,这样才能使基金不会因风吹草动就大量缩水。

    中国证监会基金监管部主任孙杰日前在深圳表示,为稳步扩大基金规模,2005年证监会将进一步简化行政审批手续,制定分类基金产品的审核标准;进一步完善证券投资基金咨询委员会制度;进一步拓宽营销渠道,鼓励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邮政储蓄系统参与基金代销,鼓励设立专业基金销售公司,鼓励基金管理公司探索和研究拓展自身销售渠道。此外,证监会在2005年还将推出《证券投资基金关联交易处理原则》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做好监管方面的工作,迎接2005年基金的又一轮大扩容。

    

2005资本市场八大猜想之5

    期货市场唱响创新主旋律

    2004年可谓是期货行业丰收的一年,不仅每个交易所都推出了新的交易品种,而且成交量也创下了新高。

    在诸多利好政策的鼓励下,期权、期货基金和金融期货等期货创新欲借东风,纷纷期望能在明年破笼而出。虽然中航油事件为期货市场创新蒙上了一层阴影,但业内人士对期货行业的发展预期并没有因此而改变。

    种种信息显示,2005年将成为期货业的创新年,而且创新的广度和深度都将是空前的。

    华南期货公司的分析师徐德英对记者表示,2004年是中国期货业发展进程中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期货行业在度过了盲目发展和清理整顿期后,进入了稳步发展期。

    由于最初发展不规范而造成的一些问题,我国的期货行业从1997年起就进入了长达7年之久的清理整顿时期。在十六大以及2004年初的“国九条”提出“稳步发展期货市场”方针后,中国证监会相继批准了上海燃料油(资讯 论坛)、郑州棉花(资讯 论坛)、大连玉米(资讯 论坛)等3大期货新品种上市,这也是7年来首次批准新的商品期货品种上市。

    中国期货业协会最新统计资料表明,1至11月全国期货市场成交量为2.8亿手,成交额13.6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1.66%和43.55%。

    徐德英认为,2005年期货市场将会有三大特点:成交量继续放大;已有的期货品种得到更好的培育;在期货产品创新上将会有更多的举动和探索。他说,近期会有许多创新交易品种陆续推出,如郑州的白砂糖和大连的黄大豆(资讯 论坛)2号。而期权、期货基金和金融期货,是期货业人士期待能在明年有突破的3个创新领域。

    虽然部分参加“2004全国期货市场监管会议”的地方证监局期货处官员对明年是否在期货创新上会有突破均态度谨慎。但今年以来,来自监管层的积极信号频传。

    9月份,中国证监会期货监管部主任杨迈军表示,要积极研究探索商品期权交易。10月,上海期货交易所副总经理胡政透露,该所长期以来积极筹备的铜(资讯 论坛)期权交易即将面世。而期货基金也已经进入了试点期。7月份,证监会批了浙江永安、江苏弘业和北京格林3家期货公司作为期货基金的试点,为期货基金的推出做准备。

    金融期货一直是市场关注的焦点。12月中旬,杨迈军提出了尽快在规范的期货交易所开展债券期货交易试点的建议。杨迈军说,期货市场经过多年的清理整顿已经基本规范,并具备了推出债券期货交易的一些基本条件。

    最近,上海证券交易所总经理朱从玖表示,上海证券交易所建议考虑推出股指期货,帮助投资者对资产进行风险管理。此前,美国芝加哥期权交易所的全资子公司CBOE期货交易所在10月份推出了中国指数期货,此举无形中又增加了国内推出股指期货的迫切性。

    

2005资本市场八大猜想之6

    私募基金获得“准生证”

    如果不是科技股和超跌低价股的轮番表现,2004年岁末的A股市场恐怕只能用一潭死水来形容。进入11月份以来,以飞乐音响(资讯 行情 论坛)(资讯 行情 论坛)、浪潮软件(资讯 行情 论坛)(资讯 行情论坛)为首的科技股在不足一个月内就上涨了100%,而以基金重仓股为代表的所谓绩优股不但按兵不动,甚至出现了下跌走势。

    深圳智多盈的分析师余凯指出,上述题材股的暴涨多是游资所为。而从以往的情况来看,游资往往追求的是相对安全条件下的短期暴利:只要市场处于某种安全态势,游资就有理由对某些板块或个股积极运作。就近期市场来说,大盘在进入1300点下方后,短线做空动能明显不足,底部的强劲支撑也 已经基本上封闭了下跌空间,这对于游资来说就是一个安全的操作区域。

    但与此同时,以开放式基金为代表的公募基金则面临着来自各方的质疑。

    始自2003年底的“大蓝筹行情”使基金一战成名,以汽车、钢铁等板块为代表的“五朵金花”作为基金的重仓股也曾经独领风骚,然而随着宏观调控的不期而至,这一切都成了过眼烟云。

    早在2004年一季度基金发行最火爆的时候,香港学者郎咸平就曾经放言:“2004年是基金大发展年,2005年是基金淘汰年”。因为基金入市是把双刃剑,虽然使股市增加了资金,但由于持股的相对集中,基金在某一类股票甚至是某一只股票上发生集体退场,从而使股市面临较大系统性风险的机会也同时增加了许多。

    由此看来,此时各种游资的进场尽管有投机炒作之嫌,但如果从活跃市场的角度来看,游资所起到的作用显然是不可替代的。原因很简单:市场游资主要是以私募基金的形式存在的。

    私募基金是指为向特定对象募集的基金,是基金管理人私下与投资者协商进行的,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公司、索罗斯的量子基金都属于这种类型。而中国的私募基金多数是在证券市场的发展过程中衍生的。

    2003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夏斌在《中国“私募基金”报告》中就指出,中国私募基金的规模远远超过人们此前估计的2000亿至5000亿元。他还指出,对于国内目前一直在快速成长并已经很庞大的私募基金,管理层不能不正视这种以代客理财为主要形式的重要经济现象。而私募基金的公开化,将有利于证券市场的稳定、健康发展,同时,做大私募基金也有利于应对加入WTO对中国基金业的挑战。

    在2004年出台的《证券投资基金法》立法过程中,“私募基金”一直是各方争论的焦点。并最终在《证券投资基金法》第12章《附则》中为“私募基金”预留了出口:“基金管理公司或者国务院批准的其他机构,向特定对象募集资金或者接受特定对象财产委托从事证券投资活动的具体管理办法,由国务院根据本法的原则另行规定。”

    而在日前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发布的《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特殊法人机构证券账户开立业务实施细则》则明确规定,基金公司开展特定客户证券投资资产管理业务需要开立专门账户的,按照每一特定客户证券投资产品开立一个专用账户。特定客户证券投资资产管理业务,也就是俗称的私募基金业务。这是权威机构首次在政策条文中认可基金公司可开展特定客户证券投资资产管理业务。业内人士认为,这意味着允许基金公司开展这项新业务的相关政策可能在不久就会出台。

    

2005资本市场八大猜想之7

    新型券商蓄势待发

    2004年1月2日,一度被誉为“证券业老大”的南方证券正式被证监会和深圳市政府实施行政托管。中国证券业以此迎来了最难熬的一年。其后逐渐明朗的事实证明,南方证券的出事,不仅预示着证券业已经进入严冬,而且也警示了管理层处置问题券商的方式必须有所变革。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证券业正在经历着一个吐故纳新的过程。

    9月3日,中国证监会委托华融资产管理公司对德恒证券、恒信证券、中富证券托管经营,委托信达资产管理公司对汉唐证券托管经营;10月18日,东方资产管理公司受托接管闽发证券;10月22日,信达资产管理公司再次受托接管辽宁证券。资产管理公司由此在处置券商的过程中正式走上了前台。

    国家在上世纪90年代末设立四大资产管理公司的初衷是处置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改革过程中产生的不良资产,他们原本是作为临时资产管理机构存在的,并将在10年内关闭。银河证券高级经济学家苑德军认为,目前来看,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处理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行为已近尾声,需要寻找新的业务平台作为其将来转型发展的基础,问题券商的不断出现正好为其提供了一个好机会。而一位资产管理公司总裁在接受采访时也明确表示,公司将不断尝试向新的业务领域拓展。

    在南方证券事件发生后,受到压力最大的是各级监管机构。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南方证券事发后表示:“一段时间以来,中国对居民的存款包括在证券公司的保证金给予了高度的保护,当金融机构关闭或破产时,保证100%返还本金与正当利息。这种保证,对社会安定当然有好处,但这种‘承诺’也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逆向选择,由此居民不去考虑金融机构的风险状况,他可以选择很差甚至是不合法的金融机构去储蓄、去投资,因为他知道政府会兜底。这就削弱了市场和社会的作用,造成了市场约束的缺失。”他特别强调:“我们必须建立这样一个机制,使差的金融机构,特别是最差的金融机构能够被淘汰出局!”

    事实上,从2002年起,央行先后向鞍山证券、新华证券、南方证券发放了15亿、14.5亿以及80亿再贷款。而自1997年以来,央行在清理整顿各类金融机构过程中,已向地方政府发放了1411亿元再贷款。这些再贷款如何回笼,已经成为央行的一块心病。

    一方面,央行有意从中抽身,另一方面,资产管理公司又需要寻找新的业务平台。所以,当资产管理公司们正式接手问题券商时,一切都显得顺理成章。

    让资产管理公司参与券商行业重组到目前为止还是一种勇敢的尝试,这种尝试的最终效果取决于问题券商的重组方案能否获得市场认同。而这无疑也将成为资产管理公司能否顺利转型的关键。

    事实上,接手处置风险机构对资产管理公司来说并非始自今日,早在处置业界闻名的中农信、中经开等风险机构时,有关资产管理公司提出的富有创意的操作手法就得到了各方的认可。

    而四大资产管理公司此前早已在承销市场上崭露头角。其中,信达资产管理公司更是因控股宏源证券(资讯 行情 论坛)(资讯 行情 论坛)37.28%的股权而具备了初步开展所有券商业务的能力。更值得期待的是,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坐拥四大行大量优质客户、没有沉重历史包袱的优势,令各家券商均不敢望其项背。惟一的悬念在于监管机构的态度,但是资产管理公司大举接管问题券商的本身已经让我们看到了一批新型券商逐渐清晰的身影。

    

2005资本市场八大猜想之8

    股权分置问题继续搁置

    由于历史原因,中国股市一直存在“股权分置”问题,即存在非流通股和流通股这种同股不同权的现象。有研究表明,获得同样的股权,流通股股东付出的价格大约是非流通股股东的10倍左右。华林证券研究所副所长刘勘曾指出,由于流通股股权分散、数量小,因而处于几乎没有话语权的绝对劣势,并由此造成了流通股股东投资回报不具备长期上升的现象,而与此相对的是,蒸发财富的负面作用反而越来越大,这是导致股市低迷主要原因之一。

    目前沪深两市上市公司中的非流通股比重约占三分之二。长期以来,由于股权分置和“一股独大”,上市公司往往被非流通股股东控制,流通股股东在重大事项表决等方面“人微言轻”。股东大会最终演变成了大股东会,非流通股比重过大导致上市公司控股股东乱担保、侵占公司资金等现象屡屡发生。

    因此,实现股份全流通一直被视为解决股权分置问题的必然选择。但是实行“全流通”,意味着股市的流通股本将增加两倍左右,对市场的冲击不容小视。

    早在1999年,中国嘉陵(资讯 行情 论坛)(资讯 行情 论坛)和黔轮胎(资讯 行情 论坛)就曾通过配售方式进行国有股减持试点。然而由于减持方案不合理,这两只股票随后出现暴跌走势,配售试点最终被叫停。2001年,由于证监会以市场价减持新上市公司10%流通股方案的出台,直接导致了沪深股市持续4个月的暴跌走势,市价总值损失了1.8万亿元!其后的大熊市则一直延续至今。

    而同2001年相比,目前的市场格局更加复杂。公众投资者和大股东的利益难以协调,证监会和国资委在解决股权分置问题上的立场也不尽相同。证监会要对市场负责,对投资者负责,因此更倾向于对投资者和市场的保护。而国资委出于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角度,很难对公众投资者做出让步。

    国资委此前对全流通的态度是“对所有投资者一视同仁”。这一表述甚至有别于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明确提出,要“积极稳妥解决股权分置问题……稳步解决目前上市公司股份中尚不能上市流通股份的流通问题。在解决这一问题时要尊重市场规律,有利于市场的稳定和发展,切实保护投资者特别是公众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其中的提法与国资委所说的“对所有投资者一视同仁”显然有本质区别。

    目前,在沪深两市1300多家上市公司中,除了5家公司以外全都涉及股权分置问题。而各个上市公司的具体情况又有所不同,这给具体方案设计带来了很大的难度。此前曾有业内人士提出多个“全流通”方案,但管理层始终是三缄其口,不予表态。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证监会却在积极推行旨在保护社会公众股股东合法权益的规定,证监会为此通过其网站公布了《关于加强社会公众股股东合法权益保护的若干规定》,试图通过类别表决机制的推行,在制度上部分解决股权分置带来的问题。

    证监会主席尚福林曾明确指出,股权分置问题直接导致社会公众股股东难以对公司进行有效的监督,同时也是大股东侵害上市公司利益的主要缘由,不利于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完善。在股权分置问题妥善解决之前,要采取必要措施,在制度上形成突破,切实保护公众股股东的合法权益,营造有利于投资资本市场的环境。而《关于加强社会公众股股东合法权益保护的若干规定》的推行,将有利于促进上市公司进一步完善制衡机制。

    看来,股权分置问题的最终解决仍需假以时日。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资本市场新闻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健力宝收购案风云突变
杨振宁登记结婚
高峰私生子案一审判决
花样滑冰大奖赛总决赛
年底多款国产新车上市
网友幽默汽车贴图欣赏
圣诞家居美图大清单
2005年北京楼市大预测
天堂II 玩转港澳指南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