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缘起我国近年来持续在GDP的增长上创造一次又一次的奇迹,城乡居民的物质生活档次也在随之不断攀升,从精神层面来说居民对生活现状是否感到幸福就成了提升城乡居民整体经济生活水平的关键衡量标准。为此我们进行了一项相关调查。
该调查使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式(城镇地区)和整群抽样方式(农村地区)针对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成都、沈阳、西安7个城市,浙江绍兴诸暨、福建福州长乐、辽宁锦州
北宁、河北石家庄辛集、湖南岳阳临湘、四川成都彭州、陕西咸阳兴平7个小城镇及其周边农村地区的3859名18-60岁常住居民(农村是16-60岁)进行入户访问,其中城市居民1876人、小城镇居民1134人、农村居民849人。数据结果已根据各地实际人口规模进行加权处理,在95%的置信度下本次调查的抽样误差为±17.8%。近八成居民感到幸福农村居民幸福感强于城镇
近八成中国居民感到自己的生活是幸福的(77%),认为生活不幸福的只有8.8%(如图)。中国居民的总体幸福感得分为3.79分,处于“一般”和“比较幸福”之间偏向“比较幸福”的水平。
进一步从地域情况分析发现:农村居民的幸福感得分为3.82分,他们比城市居民(3.76分)和小城镇(3.75分)居民更强烈地感到生活幸福。同时,农村居民高幸福感和低幸福感群体比例分别是77.5%和8.2%,而在小城镇和城市居民中相应比例分别为75.5%和9.7%以及76.4%和9.8%。具体城市、城镇居民幸福感排行(如表一)。物价变动承受力成影响幸福感主因
将不同地域的人们幸福感作比较,我们却发现:财富越多,并不一定越幸福。中国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高于小城镇居民,更高于农村居民,但前面的数据却显示,农村居民的幸福感是三个不同地域居民中最高的。也就是说,收入最高城市居民其幸福感却低于收入最低的农村居民。
这一结果表明财富对幸福感的影响是相对的,同一地域的居民易于将自己的财富水平与他人进行社会比较,所以富人容易感到幸福。而在同一国家不同地域之间,居民不易进行跨地域比较,所以富有的人并不一定比贫穷的人更感到幸福。除了财富之外,进一步分析发现,目前对城市居民幸福感产生影响作用的主要因素按照影响力强弱排序取前五名依次为:物价变动承受能力(0.406)、个人职业满意度(0.346)、个人经济状况(0.313)、个人业余生活满意度(0.281)和个人身体健康状况(0.247);影响小城镇居民幸福感的前五名因素与城市居民基本一致;而对农村居民来说,对幸福感影响作用较大的因素依次为:个人职业满意度(0.388)、物价变动承受能力(0.337)、个人业余生活满意度(0.315)、人际关系满意度(0.309)和个人经济状况(0.300)。(如表二)
以上影响居民幸福感的主要因素中除了“物价变动承受能力”是居民生活质量体系中的宏观指标之外,而诸如个人职业满意度、个人业余生活满意度等都属于微观指标。而通过对比目前居民对宏观及微观指标的满意度得分却发现,我国居民对微观指标的满意程度不及宏观指标,也就是说个人职业满意度、个人业余生活等微观指标对居民幸福感有相当重要的影响,但居民却对其表现不甚满意。
这表明,这些微观指标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下拉居民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但是如果这些既是重要满意度得分又低的指标及时得到改进,将会对提升居民幸福感,以至于改善生活质量都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零点调查&指标数据曾慧超王佑早报记者 马一居 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