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结构解决金融“软肋”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2月27日 09:15 证券时报 | |||||||||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并切实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由此笔者不禁联想到金融发展观的问题,在今天的中国,金融已成为经济资源配置的核心、宏观调控的核心和国家经济安全的核心,可以说,金融发展比任何时候都重要,树立科学的金融发展观,是我们在推进金融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什么是科学的金融发展观?笔者认为,科学发展观与追求总量扩张的传统发展观的根本区别,在于发展重心方面的差异,前者强调结构,后者重视总量。应该看到,受传统发展观的影响,我们存在强烈的金融总量偏好,多年来在金融发展上走的也是一条“重总量扩张,轻结构优化”的路子。因此,在金融领域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在金融发展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体现科学发展观重视结构协调发展的本质要求,把结构发展这条主线贯穿于金融发展的全过程。     树立以结构优化为重心的金融发展观,是金融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金融发展实际上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总量扩张,即表现为贷款总规模、货币供应量、股票市场总值等金融总量指标的增加;二是结构深化,即通过结构创新措施推进金融结构变迁,特别是通过优化金融供给结构来满足市场主体不断发展变化的金融需求,提高金融消费者的福利水平。总量指标是衡量金融发展广度的指标,对金融发展一般只具有直观的表证意义,而结构指标是说明金融发展深度的指标,其往往能够透视出金融运行中更深层次的东西,对推进金融发展的意义似乎也更为重要。正因为如此,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戈德史密斯设计的衡量金融发展的35个指标中,基本上都是结构指标。如果我们只是满足于较低结构发展水平上的总量扩张,则金融发展不会产生质的飞跃。     树立以结构优化为重心的金融发展观,也是基于中国金融运行现状必须做出的选择。应该承认,中国的一些金融总量指标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很大。但经济决定金融,如果以经济总量指标作为对比的参照系,可以看出这些指标还是不低的。相形之下,金融结构创新则明显滞后于总量扩张,金融的结构性缺陷相当突出。比如,国有商业银行巨额不良资产的形成,很大程度上与其产权结构有关;间接融资规模过大,金融风险积聚,与社会融资方式结构有关。至于说到资本市场现存的主要问题,也几乎都与市场的结构性偏差密不可分。比如,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是股权结构问题;股市成为“单边市”和“资金推动市”是交易方式结构问题;市场整体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不高是上市公司结构问题;等等。可以说,结构问题已经成为中国金融体系的“软肋”,成为中国金融运行中的主要矛盾和金融发展的主要限制性因素。理所当然,推动金融结构优化的制度安排与创新措施,也就成为金融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当然,强调结构优化并非否定总量增长的重要性。我国金融工具的种类较少,金融功能发挥得还不够,金融对消费者需求的满足程度远未达到理想状态,因而就金融发展水平而言还属于“第三世界”。毫无疑问,推动总量增长仍然是未来金融发展的重要任务。但是,总量增长必须与结构优化相协调。否则,总量增长不仅无法发挥推进金融发展的正效应,还会导致金融效率下降和金融资源浪费的消极后果。     科学发展观不仅仅为评价发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和标准,更重要的是,它为发展提供了一种科学的目标和导向。过去,搞GDP崇拜,把增长和发展划等号,片面追求增长速度,使我们付出了资源和环境的巨大代价。在金融方面,我们把总量指标作为衡量金融发展的标尺,抛却发展的结构标准,盲目铺摊子,竭力上规模,搞粗放经营,结果吃了不少苦头。这种只讲总量、忽视结构;只讲扩张、忽视效率的做法,无论如何不应再继续下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