昂贵石油时代已来临 看三次大规模价格上调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2月27日 04:01 中华工商时报 | |||||||||
本报记者 周勇刚 岁末将至。在这一年中,让国内广大消费者有“蹦极”感受的莫过于成品油油价了。 记者曾在年初发表评说,2004年油价继续攀升已不可避免。因为在2003年的最后一
即便如此,但仍让记者始料不及,今年先后出现了三次大规模的油价上调。 3月31日,国家发改委给中国石化、中国石油下达通知,并按照现行成品油价格接轨办法,对部分成品油价格进行调整。据悉,中国石化90号汽油的零售中准价每吨上调300元,0号柴油中准价不作调整。而汽油、柴油的具体零售价上浮直逼8%。 最先反映油价影响的是那些从事公共运输及拥有私家车的阶层,令它们有些吃不消,而随后制造业、旅游业等相关产业所受影响凸现。而市场上惟一的赢家当属石化行业。 在历经短短的48天后,国内市场迎来了第二轮油价的大规模上调。根据发改委下发的调价文件,从5月18日零时起开始上调柴油出厂价280元/吨。而中国石化系统炼油企业对成品油出厂价分别作了上调:90号汽油100元/吨、0号柴油190元/吨。 记者注意到,此番主要对柴油提价意在改变现行汽、柴油比价严重扭曲、柴油价格水平明显偏低的失衡问题。因为处于有益于春耕生产的考虑,第一轮调价时,只提高了汽油和航空煤油价格。而一份统计资料则显示,今年头4个月国内柴油消费一直保持旺盛势头,表观消费量比去年同期增长超过20%,国内柴油供应出现偏紧。 8月25日,在距上一次调价3个月后,国家发改委第三次下达通知,对国内部分成品油价格进行调整。而此次调价汽油、柴油全部囊括。据悉,北京90号汽油涨至每升3.42元,上调0.19元;93号汽油涨至每升3.66元,上调0.20元;97号汽油涨至每升3.90元,上调0.23元;0号柴油零售中准价格升为3.23元,上调0.19元。 此次调价以后,国内很多城市出现了一个不小的购买油票的“热潮”。据来自中石油、中石化专业机构的反馈,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区,其油票销售一下增长了几成。 据国家信息中心提供数据显示:如果以现在的价格维持到年底,2004年汽油平均价格将比2003年上涨15.7%,柴油价格上涨12.8%。无疑2004年是近年来其涨幅最大的一年。 从出现大规模囤积油票再到大批发企业出现油源紧张,这是2004年三轮油价跳涨直接或间接引发的两个最主要的市场现象。 国内油价上扬,毋庸置疑是因为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不断飙升而导致。而世 界主要的能源专业机构都持有这样的观点:屡创新高是今年国际油价整体走势最主要亦是重要的特征。 据统计,3月17日油价第一次创21年来的新高,当日最高价为38.35美元。5月4日最高价为39.15美元,自此油价一直在历史新高上运行。到6月1日油价第一次突破42美元的重要阻力位,当日最高价为42.38美元。而9月28日油价第一次突破了50美元的大关,当日最高价为50.47美元。接着10月15日油价创下55美元新纪录。 作为“工业血液”的石油,其价格持续走高势必会对经济产生重大影响。按照国际现行的说法,每桶石油价格上涨10美元,就会使通货膨胀上升0.5个百分点,使经济增长降低0.25个百分点。由此,已成为全球石油第二大进口国和石油消费大国的中国,其受到的冲击和影响不能小视。 与去年油价上涨对行业影响的程度相比,今年除去交通运输业负担加重、航运企业效益雪上加霜、原油加工企业利润受损以外,制造企业供销两面受阻势态比较严峻。中国汽车业在今年4月首次迎来“黑色”拐点,使其销售连续3年增幅保持50%的神话终结了。而“声声”不息的降价潮直至年末也未出现停止的迹象。 国际金融机构亚洲开发银行则认为,从目前国际油价变动的趋势看,国际油价波动将主要影响中国的经济增长率和物价水平,而对贸易平衡影响不大。依据实际的测算,它认为2004年中国的通货膨胀率在4.2%。 按照国际能源机构的最新预测,从总体上来观察,2005年国际原油价格将有可能维持在每桶42-55美元的区间运行,其最高价有可能会回到55美元再调整。而目前国际市场油价正处在回调之中,到明年1月初,油价将回调至每桶42.5美元。 昂贵石油时代已经来临。而中国应该采取长期与短期兼顾的综合配套措施来应对国际油价上涨给其经济带来的风险,力保石油安全运营,继续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由此,记者以为可以从三个方面去构架: 推进石油战略储备建设步伐,加快打造石油期货交易,规避石油价格风险。长期以来,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中国延缓了石油战略储备建设,以至一个比较完善的国家石油战略储备体系仍未出炉。而当下企业无法通过远期合同来规避石油价格波动风险,更是因为国内无石油期货交易市场的弊端所致。 推进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国有扶持民营企业参与海外勘采,有效利用国外油气资源。为尽快改变目前这种完全被动承受国际油价剧变影响的不利地位,发改委、商务部、外交部等国家主管部门必须通力合作,重新建立一套高效、灵活的管理模式和运行体系,让企业真正当家做主。 切实落实科学发展观,把节约能源放到首位,加快替代能源研发。值得关注的是,中国首个《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已经出炉,这将使中国节能进入新的阶段。(27B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