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让GDP变“轻”变“绿”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2月26日 11:16 新华网 | |||||||||
    年终盘点上海经济发展状况,一组醒目的数字让人倍感欣慰:作为中国资源消费总量最大的城市,上海每万元GDP的能耗却是全国最少的--目前这一数值在1.07吨标准煤左右,远远低于全国2.6吨标准煤的平均水平,这意味着上海每天可少来十多艘运煤的万吨轮。     统计资料显示,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尽管上海的经济始终保
    作为一个常住人口已经超过1700万的特大城市,上海人多地少,自身没有能源,其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外部资源的依存度很大。上海历届市委市政府领导都有强烈的资源短缺的忧患意识和资源利用的节约意识,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在全国率先建立了资源节约的评价考核体系,落实了资源管理责任制。进入新世纪,上海决策层进一步结合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大调整,全力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将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作为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     上海发展循环经济主要抓住三个环节,其一,使经济活动输入端的资源、能源消耗水平明显下降;其二,使输出端的废弃物和污染排放明显减少;其三,在生产、消费过程中实现资源利用的再循环,使总体资源消耗大幅度变“轻”。     始终不渝地推动产业结构升级降耗,是上海追求经济结构“轻型化”的治本之策。上海市作出了优先发展资源消耗少、环境影响小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的战略决策,同时严格控制资源消耗量大的重化工业外延式发展,压缩其总量规模,对小冶金、小水泥等能耗高、污染大、效益差的劣势企业加快了淘汰步伐,并运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争取用10年的时间协调、平衡好人口、产业、基础设施、资源和环境等五大要素,走出一条适合特大型城市发展特点的“轻型化”发展之路。     今年,上海在制度降耗方面也迈出了可喜的步伐,不仅出台了全国第一份《产业能效指南》,还着手编制了一套新的产业评价指标体系,并研究制定差别化的产业政策。这套体系将不再以产值、利润、税收等经济指标为唯一的行业评价标准,而是综合了用地、资源、环保、就业、效益、技术创新等各个方面共14个指标,按照不同的权重进行综合分析评估。与此同时,《上海产业用地指南》也正在制订中。有了这些客观的评价体系,上海今后在投资和吸引外资时,高能耗、高污染、占地大的企业将被拒之门外,在经济活动的源头加强控制。     上海正在大力倡导的“物质瘦身”运动,使上海经济活动的废弃物的排放大大减少,回收和再利用也得到加强。目前,上海工业废弃物利用率已达到97%,建筑废弃物也基本得到了利用。根据循环经济原理设计的上海化工区和进行循环经济工业园试点的漕河径经济技术开发区,年产出与投入比可达到1.09。此外,上海市还在化工、冶金、医药等行业大力推广清洁生产,通过废弃物的再资源化,逐步实现废弃物“零排放”。     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减轻能源消耗对环境的压力,是上海使GDP“变绿”的重要举措。近年来,上海通过控制煤炭消费总量、改造市区燃煤锅炉进行清洁能源替代等措施,将煤炭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的70%以上,降到目前不到60%,清洁的天然气已成为上海一项重要能源。上海还加大了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利用,装机总容量3400千瓦的奉贤海湾风电项目已建成投产;太阳能热、电技术与建筑结合也开始示范;首座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已实现并网,总装机容量达2万千瓦的崇明、南汇风力发电场即将投入运行。清洁能源的推广使上海的天更蓝,今年空气环境质量指数二级和优于二级的天数已达到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