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券商解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2月26日 11:16 证券市场周刊

    调控不是单纯的控制速度

    机 构:招商证券研究发展中心

    分析师:张乐

    本次会议强调“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并切实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会议同时认为,明年是“重要战略机遇期”,总量控制为结构调整提供了机会,要着重在控制总量的过程中促进结构的调整以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明年宏观调控将不是单纯的控制速度,而将与经济结构调整相结合以期逐步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总体我们认为,中央并不希望经济增速出现快速的下降,对目前经济的稳步减速是可以接受的,也希望缓慢的减速能为结构调整提供机会。因此预计明年宏观调控的力度将不会太大,但可能在手段和结构上会有较大的变化。

    会议提出的调控措施集中在财政、货币、固定资产投资和消费四个方面。财政政策将由积极向稳健转型,货币政策将继续维持稳健但预计手段会向市场化转变,对固定资产投资将仍然“区别对待,有保有压”,同时将通过增加农民和城镇低收入人群收入来刺激消费。

    结构调整方面除了加大对农业支持力度、加强创新和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之外,与去年经济工作会议相比,今年特别强调了两点内容:一是强调节约能源、资源,而不是发展能源工业来缓解能源资源瓶颈问题;二是强调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其“健康发展”,“要注意保护和节约土地”。

    体制改革方面,比较历年的经济工作会议,我们可以发现今年提出了两方面的新内容:一是“要着眼于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增强调控的有效性。”二是“要着眼于完善现代市场体系,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加快资本、劳动力、技术等要素市场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要着眼于理顺和规范经济关系,完善经济法律制度。”这意味着中央对市场的重视程度有了很大的提高,对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作用有了更多的信心。

    资本市场不是经济工作主要任务

    机 构:平安证券研究所

    分析师:郑武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涉及经济工作方方面面的问题,其中与证券市场关系较为密切的是以下几个问题。

    一、 宏观调控是否会在明年下半年结束?

    预计宏观调控将贯穿明年全年,但是调控的力度以保持经济较高的增长速度和保持物价基本稳定为前提。

    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宏观调控列为明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

    对于宏观调控的力度和重点,会议提出“正确把握调控的力度和重点,保持经济较快发展和物价基本稳定。”

    对于调控的长期性,提出“充分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的必要性、长期性和艰巨性。”

    虽然,此轮调控以行政手段为开始,但政府的长远目标仍然是建立一个更为市场化并且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模式。因此,这些市场化的改革将具有长期性和渐进性,并不会因为调控取得初步成效而骤然结束。

    二、 如何理解稳健的货币政策?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继续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过快增长。”

    我们对此的理解是控制固定资产投资反弹将继续成为货币政策的重要目标,考虑到近期投资反弹的形势,我们预计:

    明年货币供应量增幅将以“过度流动性零增长”为特征,即实施接近于GDP名义增长率的M2增长。利率政策方面,我们认为,2005年央行继续调升利率的可能性较大,但是调升的空间有限,我们预计一年期存款利率调整累计幅度为50BP-75BP。

    三、 如何理解稳健的财政政策?

    从过去的“积极财政政策”到今年7月财政部金人庆部长的“中性财政政策”再到本次会议提出的“稳健财政政策”,我们的理解是,中央一方面希望减少政府投资的扩张作用,另一方面又希望在保留财政政策“相机抉择”的操作空间,如果明年经济出现过度下滑迹象,财政政策仍能发挥积极作用。

    因此,我们预计明年的国债发行将有所放缓,地方政府的投资继续受到调控,但是针对农村、西部、东北等欠发达地区的财税改革和转移支付的政策力度只会加强,不会减轻。

    四、如何理解中央对证券市场改革的思路?

    此次会议对资本市场改革寥寥数笔,颇有“王顾左右而言他”的味道。具体的文字是:

    “加快资本、劳动力、技术等要素市场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要着眼于理顺和规范经济关系,完善经济法律制度。当前,改革处于攻坚阶段,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妥善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既要敢于攻坚、锐意推进,又要兼顾各方、积极稳妥,把握好政策措施出台的时机、力度和节奏。要做好改革的总体指导、综合配套和统筹协调,使改革措施有机衔接、相互促进。”

    我们对此的理解是:

    相对于其他政策目标,资本市场改革不是明年经济工作的关键任务;

    “兼顾各方、积极稳妥”不仅意味着兼顾投资者利益,也意味着兼顾国有资产的利益。

    单就证券市场而言,如果明年分类表决能真正得以实施,在此基础上开展的股权分置试点也能推出的话,困扰国内证券市场的最核心问题有望由利淡转为利好,将为市场带来大的转机和突破。不过仅从目前情形判断,不确定性仍然较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更不可能有明确表态。

    至于股权分置以外的其他已经具备可操作方案的问题,例如分类表决、问题券商和保险资金入市等问题,中央可能会采取比较积极正面的态度,把这些政策“真正落到实处”,减少对资本市场的冲击,保证资本市场继续在国有资产改革中发挥积极作用。

    宏观调控构成证券市场运行大环境

    机 构:国盛证券研发中心

    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2005年宏观调控将难以放松;控制投资是重点,而消费行业受到扶植;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有中国特色的节约型发展道路;PPI和CPI受到关注,新加息周期基本确认。

    “双稳健”政策明年将正式登台:2005 年“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双稳健”政策将替代实施7年之久“积极财政政策与稳健货币政策”,有助于防止经济大起大落,同时有助于促进经济健康平稳较快发展。

    “三农”问题进一步得到重视:2005年在“切实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的大政方针下,国家可能会继续出台一系列的政策,进一步加大对农村的扶持,稳步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促进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我们认为,偏紧的宏观调控环境将构成2005年证券市场运行的大环境,在“有保有压”的宏观调控策略下,一些受到产业政策发展限制的上游产业其增长速度将不可避免地出现放缓,其相关行业上市公司的业绩增速将大大低于2004年。目前这些行业股票二级市场的股价仍处于高位,因此,建议对此类行业的股票适当规避。

    随着2005年促进“三农”发展的各项政策的出台,将对农业行业的龙头企业构成利好。农业上市公司将面临着较好的发展环境,随着相关上市公司业绩的增长,其投资价值必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对农业相关行业的公司进行重点研究和关注,应是2005 年投资的重点之一。

    为了保持经济的平稳发展,预计政府将会出台相关的政策,培育相关消费热点,一些消费性行业将会受到扶持。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对身心健康的进一步需求,旅游行业、医药行业及保健、休闲行业等与“消费升级”及“消费深化”有关的行业与上市公司将大大受益,预计2005 年相关行业和上市公司的投资机会将会进一步得到挖掘。

    政策利好涉农与科技板块

    机 构:西南证券研究发展中心

    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一个基础、两个变化和两个不变出发,我们就可以得出以下几个观点:

    第一, 投资品不是没有机会,区别对待是关键。

    既然经济增长的两个特点没有变,那么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依然会保持在合理的水平,投资拉动依然会带动重化工业的增长,能源、有色金属、黑色金属、设备制造等,依然会保持一定的增长态势。但如何选择,要根据不同的产品、根据具体的市场供需来加以判断,根据不同公司的特点等。

    其次,涉农板块依然存在机会。

    既然我们是以工业发展的成果来扶持农村经济的发展,那么农业的增长将会继续,涉农概念将出现业绩的持续改善,如果将农业的发展和气候加以联系,暖冬的结果会导致明年病虫害的发生将高于今年,因此除了化肥行业,农药制造业的机会将更加凸显。而农民收入的改善反过来会拉动内需的增长。

    第三,科技板块的机会已经来临。

    在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过程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推进结构调整的中心环节,无疑2005年将会有更多的关于促进技术创新的政策法规出台,在信息技术领域、生物技术领域以及材料工业方面,我们都积累了一定的基础和快速发展的潜力。因此,科技板块将不再是2000年网络泡沫,而具有更加实在的内容核心和赢利基础。

    因此,我们认为,2005年的经济基础依然是比较稳固的,但是影响经济和证券市场发展的不利因素也不能忽视:美元危机问题、人民币汇率问题以及台海局势,依然会成为最大的关键性问题。

    如果我们能够安全的应对过来,那么接下来的 2006 年将是一个丰收年,税收政策的改革将提高上市公司的业绩,因此, 2005 年有可能成为一个转折年。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中央经济新闻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健力宝收购案风云突变
杨振宁登记结婚
高峰私生子案一审判决
花样滑冰大奖赛总决赛
年底多款国产新车上市
网友幽默汽车贴图欣赏
圣诞家居美图大清单
2005年北京楼市大预测
天堂II 玩转港澳指南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