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上海市长韩正宣布,聘请包括联合国环境署执行主席克劳斯·托普夫、中国国家环保局局长解振华和三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在内的国内外著名环境专家担任市政府环保顾问。这应该是中国地方政府打造现代“智囊团”的又一次努力。
智囊,历史上曾有过多种叫法,如门客、军师、谋士等等。智囊在古代军事及其他政治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智囊团,在国外又称思想库,通常是由一些学有专长、富有知识和才干的各类人士所组成的一个互相补充、相互启迪的综合体。其主要职责就是运用现代科学理论、方法、手段为领导决策参谋、出主意、想办法。它可以看作是一种属软科学咨询性质的机构,但这种机构与其他组织机构相比具有明显的特殊性。首先,从机构的性质来看,智囊团虽然可以看作是组织内的一个部门或机构,但是它不承担日常行政事务,不介入单位的日常管理工作,所以它不是一个行政机构。其次,从工作内容来看,智囊团是由各方面专家组成的“谋士”班子,是领导的“外脑”,是专门为领导出谋划策的。他们要以客观、科学的研究成果为领导者服务,并以能提出多少真知灼见作为评价工作好坏的标准。再次,从工作形式来看,智囊团虽然是企业单位的一个部门,智囊团成员虽然是领导的下属,是在领导者的委托和指导下进行工作,但现代智囊团不必看领导者的眼色行事,也就是说,智囊团的工作具有独立性。
可是当前决策者在利用智囊团方面仍存在着许多误区,造成决策的失败。具体表现在:
过分依赖的思想。决策者懒于思考,胆小怕事,或者本身素质低、能力差,将所有工作交给智囊机构,认为只要由智囊团分析出一个方案即可,言听计从,无主见。
求全责备的态度。部分决策者认为智囊团既然是专门来决策者调查研究预测评估,出谋划策的,就应该提出十全十美、万无一失的决策方案。
排斥异己的观念。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渗透着个人感情色彩,在进行咨询时,往往缺乏理性的思考,偏好一些合心合意的智囊机构,而对持相反意见的则加以排斥。
先入为主的作风。决策者过分自信,他并非将某一问题交给智囊团进行分析,而是在做出某一问题的解决方案后,交给智囊团进行实施论证,误将智囊团当作秘书机构来用。
智囊团,是领导决策的“外脑”,但成功的决策了要有“外脑”的参谋外,更主要的是“内脑”的善断。“内脑”是决策的主体、根据,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处理好“谋”与“断”的关系,这是正确决策的保证。在决策活动中,领导者是决策的主体,专家是为决策服务的。专家的职责在于“谋”,领导者的职责在于“断”。对于咨询专家的意见、主张,领导者既要充分听取、汲取精华,又必须明于抉择,当“断”则“断”。从发展的观念来看,未来的决策“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影响将越来越大,它失误所造成的影响和危害也难以估量。因此,决策者必须充分重视智囊团的“思想库”、“外脑”作用,有效利用其提供的可靠信息进行决策。
为适应纷繁复杂的决策需要,智囊团在发展中首先要重视保持科学合理的人员结构。其具体的发展建议:
制定法规,保障科学决策。要在做好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法规,对决策行为和决策程序加以规范。在对领导干部的年度考核和考察中,决策行为、决策结果应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之一,并应与决策者的岗位调整、待遇升降挂钩。对于有重大决策失误者,要追究其行政乃至法律责任。
制订咨询章程,规范咨询工作。必须制定有关规定,规范咨询专家的行为,以加强其责任心,保证其公正性,提高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
按照科研规律,改革拨款制度。按照软科学的科研规律,其经费投入至少应包括三项:人头费、基础预研费和专项课题费。
建立实虚结合的专家咨询系统。一方面加强科研机构建设,提高科研人员素质,另一方面,需要建立各种类型的实虚结合的专家咨询系统,尤其是对人才缺乏的地区和部门,虚拟组织的建立就更为重要。
可以确信,随着“人才强国”战略的推行与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入,我国的现代领导决策智囊团系统将日益发展优化,并将在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进程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来源:经济参考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