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记者从中国银监会获悉,信托产品异地销售已经从政策上得到确认。
银监会网站昨天挂出《进一步规范集合资金信托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其中对信托产品的异地销售进行了明确规定。此前,虽然信托产品已经开始在异地销售,但监管部门正式表态却是第一次。
昨天有信托公司人士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政策的放开对信托业的发展将有良好的影响。
信托在政策灰色地带徘徊
该《通知》对信托产品的异地推介定义为,信托投资公司亲自或委托其他金融机构在其注册地银监局辖区以外的其他城市向潜在的委托人散发集合信托计划推介材料(或作口头宣传)并接受资金信托的行为。
其实,信托的异地销售早在2003年已经开始。最初,是重庆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委托民生银行在北京销售其产品,后来信托公司纷纷到注册地以外的地方销售其产品。对于信托公司这种行为,监管部门一直采取默认的态度。
按照信托业涉及到的相关法律规定,信托公司在异地不能设立分支机构。但很多信托公司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设立了代表处,这些办事处对外宣称不做业务,但其实会寻找一些机构客户,说明这些机构投资信托计划。
除了设立这些代表处外,信托公司还借助银行实现了产品的异地销售。信托公司会把自己的产品拿到当地的银行柜台上销售,这样,信托公司就吸引到了异地的投资者加入。
一家外地信托公司的负责人告诉记者:“如果我们公司只在当地销售产品肯定做不成,因为那里的经济情况决定了不会有那么多的机构和个人选择信托作为投资产品。所以,我们必须到上海、北京和广州这样的城市吸引投资者。”
然而,由于没有银监会的明确表态,信托公司对异地销售其产品非常谨慎。而且这些外地的信托公司在这些大城市处于边缘地位,不会得到应有的监管。
一位信托人士告诉记者,当信托公司在上海开展业务时,上海银监局根本不会通知他们有什么行业信息。而信托公司也不需要向上海银监局报备,只需向注册地所在的银监局报备有关材料、接受监管。
这位信托界人士感慨地表示:“我们在异地销售信托产品,就是处于一个灰色地带!”
异地销售从今有章可循
而从今后,信托产品的异地销售将有章可循。
按照《通知》规定,符合规定条件的信托公司可以申请异地推介其产品。这些条件中包括已在其注册地推介了不少于2个集合信托计划,且在最近一年来结束的集合信托计划中,没有信托本金发生损失且应由信托投资公司承担责任的情形等等。
信托公司申请异地集合资金信托业务资格的,应向其注册地银监局提交一系列文件,诸如异地集合资金信托业务资格申请、发展规划、风险控制制度以及最近两年经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信托投资公司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等等。注册地银监局自收到完整的申请材料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将依据《异地集合资金信托业务资格审查表》进行审查并作出审批决定。
此外,该《通知》还规定,信托公司办理集合资金信托业务,应按一个信托计划设置一个银行账户的原则,为每一个信托计划开立一个信托财产专户。对于要进行异地推介的信托产品,应在推介地为该信托计划开立银行临时账户,推介期满时,将信托资金划转到该信托计划的信托专用账户。
信托公司要接受注册地和推介地银监局的监管。注册地银监局负责对辖内信托公司集合资金信托业务的全面监管;推介地银监局负责组织、协调辖内有关城市银行监管部门对异地集合信托计划在辖内的推介过程、资金划转和后续信息披露等方面进行监管。对存续中的异地推介集合信托计划,注册地银监局应要求信托投资公司按月提交信托财产管理与运用的详细报告。
商报记者 王方琪 J0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