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改委:我国电力工业进入高速发展时期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2月23日 10:30 发改委 | |||||||||
    12月16日,国家发改委在其官方网站上刊载文章,对我国电力工业取得的成就进行了回顾。     自1882年中国电力工业诞生至今,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新中国成立前,电力工业发展缓慢,1949年发电装机容量和发电量仅为185万千瓦和43亿千瓦时,分别居世界第21位和第25位。新中国成立后,电力工业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得到快
    “十五”以来,我国电力工业加快发展,“西电东送”、城乡电网改造等工作成效显著。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全社会对电力的需求大幅度增加。与此同时,受高耗能产业发展过快,主要江河偏枯和燃料价格上涨,以及部分地区新投产的发电容量偏少等因素影响,部分地区电力供应形势变得较为严峻。针对电力供需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未雨绸缪,及时调整了“十五”电力发展规划,加强了宏观调控力度,采取有力措施,加快了电力建设步伐,缓解了电力供应紧张的局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电力建设达历史最好水平     发电装机、发电量持续增长。全国发电装机容量继1987年突破1亿千瓦后,到1995年超过了2亿千瓦,2000年又跨上3亿千瓦的台阶。发电量在1995年超过了1万亿千瓦时,到2000年达到1.37万亿千瓦时。改革开放以来到上世纪末,中国发电装机和发电量年均增长率分别为7.8%、7.9%,先后跃过法国、英国、加拿大、德国、俄罗斯和日本,从1996年底开始一直稳居世界第2位。     进入新世纪,中国电力工业进入历史上的高速发展时期,创历史最好水平,年均开工超过2500万千瓦;投产大中型机组逐年上升,到2003年底发电装机总量达到3.91亿千瓦,其中:水、火、核电分别达9490、29000、620万千瓦。2003年发电量达到19052亿千瓦时。“十五”前三年,发电装机和发电量年均增长率达到7.0%和11.7%,居世界前列。     电网建设得到加强。电力工业改变历史上“重发、轻供、不管用”的状况,逐步加大对电网建设的投入。“十五”前三年,新增33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1.83万公里,变电容量7282万千伏安。2003年底22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达到20.7万公里,变电容量达到6.06亿千伏安。电网与电源的结构性矛盾逐步缓解。     1998年以来实施的城乡电网建设与改造,特别是农村电网“两改一同价”成效显著,不仅提高了供电质量,降低了电价水平,改善了8亿农民的用电状况,解决了近3000多万无电农村人口的用电问题,而且加强了网架结构,缓解了城市配网“卡脖子”问题,促进了城乡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电源结构调整有序进行。水电开发力度不断加大,2003年水电装机达9490万千瓦,占24.2%,居世界第二位,在建规模4700万千瓦,占57%。大机组比重有所提高,单机30万千瓦及以上发电机组达到14763万千瓦,占37.8%。30、60万千瓦火电机组已成为电力建设的主力机型。     西电东送和全国联网发展迅速。西电东送进入全面建设阶段,前三年开工电源2480万千瓦(占32.7%);开工500千伏交、直流输电线路8520公里。广西龙滩、云南小湾等水电站陆续开工;贵州到广东500千伏交、直流输变电工程已先后投产运行,提前实现“十五”新增向广东送电1000万千瓦的电网建设目标。三峡水电站首批机组已投产发电,三峡到华东、广东±500千伏直流输变电工程先后投产。陕西、山西、蒙西地区向京津唐电网送电能力逐步增加。华北与东北、福建与华东、川渝与华中等一批联网工程已经投入运行, 2003年跨区交换电量达到862亿千瓦时。西电东送、全国联网工程对调剂电力余缺、缓解电力供应紧张和促进资源优化配置起到重要作用。     (二)电力环保取得显著成绩     电力工业从上世纪80年代初控制烟尘排放,目前安装电除尘器比例达到85%以上,烟尘排放总量较1980年减少32%以上,单位千瓦时烟尘排放量减少了88%。1995年底结束向江河排灰,2002年废水达标排放率达到97%,部分水资源缺乏地区实现了废水“零排放”。2003年底全国安装脱硫设施的电厂达到1000万千瓦,在建规模超过500万千瓦,单位电量二氧化硫排放量较1990年减少了40%。洁净煤燃烧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技术引进取得进展,已经掌握了低氮燃烧技术。水电、核电和电网的环境保护得到高度重视。     (三)加快科技进步,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有了较大提高     电力技术装备水平不断迈上新台阶,火电主力机型从改革开放前的5万和10万千瓦,发展到30和60万千瓦;全国电网从省级电网发展到区域电网,并开启了大规模西电东送、南北互济、全国联网的新时代;主网架电压等级也从220千伏提升到500千伏,基本形成较为完备的330/500千伏主网架。     三峡工程的建设标志着中国水电工程技术和装备技术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以三峡至常州±500千伏直流工程建设为标志,中国直流输电工程处于世界前列,基本掌握了工程设计、施工、调试技术。西北750千伏电网示范工程启动,为更高电压等级的电网建设奠定了基础。     技术经济水平得到较大提高。供电标准煤耗从1978年的471下降到2003年的380克/千瓦时;发电厂用电率从6.61%下降到6.07%;线路损失率从9.64%下降到7.71%;平均单机容量达到5.51万千瓦。     在超临界、超超临界、环保型火电机组以及燃气轮机等方面,加大了技术开发和技术引进的力度。60万千瓦级超临界火电机组国产化依托工程的建设,以及燃气轮机发电设备和抽水蓄能电站设备对外打捆招标等,为中国电力设备制造业的技术进步创造了条件。中国电力工业已经进入大机组、大电网、西电东送、全国联网的新的发展阶段。电网运行基本实现了自动化、现代化管理。电力工业正向高效、环保、安全、经济的更高目标迈进。     (四)电力体制改革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直接领导下,2002年2月国务院批准了电力体制改革方案,明确了电力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和厂网分开、重组国有电力资产,组建电网、发电公司,以及竞价上网、实行电价新机制的基本原则。根据“总体设计,分步实施,积极稳妥,配套推进”和“先主后辅,先上后下,先易后难”的原则,2002年底,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两大电网公司、五大发电集团公司和四个辅业公司的相继成立,电力体制在中央层面上厂网分开的改革已经完成。后续工作按照积极稳妥的原则稳步推进,电价体制改革和电力项目审批制度改革也正在积极进行。     (五)电力需求高速增长,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凸现成效 上世纪70年代起,中国基本处于长期严重缺电的局面,电力供应短缺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随着电力工业快速发展,1997年开始实现了电力供需的基本平衡,部分地区供大于求。进入新世纪,电力需求增长迅猛。从2002年下半年开始,全国电力供需状况又趋紧张,发电装机利用率(利用小时数)大幅提高。     为缓解电力供需矛盾,做好电力供应,提高能效、促进电力工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国家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各地政府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合理引导电力消费,落实用电错峰、避峰和发电、用电侧峰谷电价方案,缓解电网峰谷差矛盾。通过迎峰渡夏的考验,各地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发挥了较好的作用,用电负荷率普遍提高。2003年在缺电严重的江苏、上海、浙江、福建、河北南网、山西等地,利用错峰、避峰、负控限电等手段,日最大转移负荷都在100万千瓦以上,其中江苏达280万千瓦。     电力需求管理工作不仅对缓解电力供应紧张有较好效果,而且对节约能源、降低电力工业建设成本、保持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