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掉馅饼砸破谁的头--析“领汇”事件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2月22日 08:45 证券时报 | |||||||||
    几乎每年,香港都会上演一些群众性的财经市场闹剧;今年的节目更经典。特区政府出于好意,给51万香港投资者送出的圣诞节礼物———“领汇”牌馅饼烟消云散了,多数人还稍稍赔了点钱,如同“蚀了把米”。     一年前,香港爆发了新股认购潮。当时,万人空巷,连拾荒者也加入了领取新股认购表格的行列。当投资者不介意于与拾荒者并肩争利时,意外的损失就会降
    这一次,靠香港政府经济援助过日子的卢姓婆婆,要求对政府的房地产资产私有化计划进行司法复核,就阻止了320亿港元规模的“领汇基金”上市。51万香港投资者唾手可得的“天上馅饼”顿时化为泡影。     此前,香港财经界人士纷纷预测,“领汇”基金年收益率可达6%,上市后价格能够上升30%。其风险之低、利润率之高,犹如圣诞节礼物。香港政府还特别关照散户———除保证人手一份外,还规定认购金额少于250万港元者,可获得3%的折扣。投资者总是乐于相信这种俯拾即得的利润。他们不但利用借贷资金,还纷纷借用他人身份证或账户参与抽签,争先恐后“降级”享受散户待遇。其结果,“领汇”冻结资金量创历史新高,达2800亿港元,超额认购130倍,估计其中70%的资金来自借贷。     富豪们更是纷纷动用数以亿计的资金申购“领汇”。在这样热闹的“分钱”场面中,只有一个富豪例外。他声称,不与民争利,不参加“领汇”申购。在这场闹剧中,只有他冷静地站在局外,即提高了自己的美誉度,又得到了真正的便宜。相反,追捧大军因为拆入大约2000亿港元的资金,赔进去的利息总额超过亿元。诚所谓“得便宜处失便宜”。     其实,“领汇”的意外结局并非完全偶然。在香港这样的成熟市场,6%的年收益率是非常高的水平。为了维持这个高收益率,低估资产价值或者日后提升资产回报(提升租金)的可能性是存在的。这些,也是此次香港特区政府将资产私有化、催生“领汇”过程中的争议焦点。当人们千方百计申购“领汇”时,却忘记了还有许多卢婆婆、李奶奶、张大婶,她们没有钱参与申购,心情本来就不舒畅;想到政府资产被私有化后,提升租金时却可能伤害自己的利益,草根阶层就更着急了。“领汇”难产,即使有幕后黑手捣鬼、被染上浓厚的政治色彩,也是利用、放大了这种利益分化而已。     私有化从来伴随着利益争夺,甚至引发意识形态的斗争。远的,如英法等欧洲国家,私有化计划的提出往往引发轩然大波。近的,有“国退民进”、管理层控股以及“郎顾之争”等引起的是是非非。     “领汇”事件让我们又一次看到,当政治与经济夹缠不清的时候,受伤的往往是市场与金融。我们不能如事后诸葛亮般,说“领汇”本来就注定是不会成功的。但是,“领汇”的确给了港府一个告诫,重大的经济计划必须慎重考虑各方面利益的平衡。“领汇”同时也告诫每一个投资者,不要轻信“天上会掉馅饼”,对于唾手可得的利润千万要当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