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温州的主要经济指标落后于浙江平均水平,其GDP增速一度落到全省倒数第一———造成温州模式出现衰落迹象的主要原因竟是:民间游资太多。
人行温州中心支行日前完成的“温州民间资本的发展与引导研究”报告披露,当前该市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产业层次低、企业规模小、社会资金外流等问题,可归结为民资自主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产物,主要表现为:民资作为资本要素在投融资机制和资金运用效率方面
开始出现缺陷。
在匡算出温州民资的基本规模后(详见早报12月17日B2版),人行温州中心支行课题组进而对民资对地方经济的贡献和效率进行了比较分析。考虑到国有资本在一般公共产品生产经营上的低效率,报告选取了外商资本作为对比的参照物,具体参照城市是跨国投资比较集中的苏州。
在生产总值增长方面,1994年~1997年,温州的增幅高于苏州,1998年~2001年两市基本持平,但最近两年,温州与苏州的差距开始拉大———2002年,前者为13.1%,后者为14.5%;2003年分别是14.8%和18%。报告认为,温州10年的平均增幅虽高于苏州,但趋势上后者表现出了更强的增长潜力。
在经济结构上,2000年~2003年,苏州第一产业比例由5.9%下降到2.8%,温州由6.6%下降为4.7%。细究制造业产业结构可发现:苏州在原有的纺织、轻工工艺等产业基础上,培育了IT、机电、生物医药、精细化工、家电和新材料等6大支柱产业,成为仅次于上海的全国第二大制造业城市,且40%为高新技术产业。而温州支柱产业仍停留在鞋革、服装、工业电器、塑料制品、印刷等传统产业上。
一方面民资滚雪球般扩容,另一方面温州经济增长却失去以往的强劲动力。
报告对此作了详细分析:从企业资金形成机制看,温州经营性民间资本的集聚、形成主要还是依靠传统方式,而非通过资本市场,这不仅限制了资本量的跨越式扩张,也影响了资本运作的效率;从社会资金存在形式看,大量民资处于分散状态,而政府没有足够建设性财源,也没有信托、投资基金等合适的融资工具,一些基建项目筹资因此力不从心;从资金运用效率看,温州民资对当地经济增长的作用正趋向低效化。
报告还对温州大量游资充斥房地产和外汇市场做了简要评价,认为“这种资本运作方式对于改善投资环境、提升产业层次、提高要素生产率则不是很有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