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藏书史上有悲剧(书海钩沉)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2月17日 16:00 人民网-市场报

  张建智

  中国近代藏书文化史上,陆心源堪称个人收藏宋版书之巨头,他号称收藏了二百部宋版书。如果真是这样,我们也是不能忘记两位同时代的藏书家。因没有了他们,历史上也许就不会记载陆心源这位藏书家的名字了。

  人称“佞宋”以及“百宋一廛”的黄丕烈(1763—1825),可谓在藏书界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并在藏书史上留下了无数的佚事佳话。今天,一批批去日本东京静嘉堂文库的参观者,带回的由这个文库赠送的介绍插页上,就留有一颗颗“百宋一廛”这样的红印藏书章。这就是当年由黄丕烈收藏的宋版书,尔后就流入了湖州陆心源所建的百百宋楼。黄丕烈,江苏吴县人,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中举,虽官名不大,但酷爱藏书而名满江南。“百宋一廛”就是他最有名的藏书斋。意思是这位主人,已有了收藏宋刻书一百部的书楼。其价值无可比拟,当然也说明了一个高额的经济价值概念。我国的宋版书,据说至明代已是以页论价了,有记载说:“有以宋椠版至者,门内主人计叶酬钱,每叶出二佰。”一页宋版书要卖二佰两,可谓是高价征集,那么一部宋版书要多少银子呢?这不是吓杀人的天价了吗!但这确有其事。因为,历经战乱与动荡,宋椠本也所剩无几了。

  我曾读过台湾作家高阳的《瀛台落日》,书中有这样一段话:“湖州陆心源大收古书,以上海郁氏宜稼堂的精椠为基本,数年之间,蔚然成家……”看来那写胡雪岩传奇而出名的高阳,也注意到陆心源“百百宋楼”藏书之来源。清代在上海最大的藏书楼为“宜稼堂”,而其藏书家就是郁松年(1799—1865)。他出生在上海南翔,是我国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的曾祖父。郁松年自幼好读书,但直至46岁才考取了个秀才,可他凭借经济实力,在全国收购了大批古籍,其中不少是宋元珍本。据人考证他“收藏了历代古籍多至数十万卷,名闻大江南北。”郁松年与陆心源一样,潜心版本目录学之研究,还注重刻书,曾翻刻宋元孤本多种,最著名的是《宜稼堂丛书》,有229卷,被列入清末书目。可他一生辛苦收藏之书,最后大多失散,书的命运像流浪儿到处飘泊。

  总之,当郁氏家道衰落时,他多年积累之珍贵图书就大量流散,特别是那些宋元善本书几经周折也大多流入陆氏家中。我们今日据有关藏书资料的信息披露,当郁松年逝世后,上海“宜稼堂”藏书楼,近半个多世纪所收藏的旧刻善本书,基本上被广东丁日昌的“持静斋”藏书楼、聊城杨氏的“海源阁”、江苏常熟瞿氏的“铁琴铜剑楼”、以及湖州陆心源的“百百宋楼”等这些著名的藏书楼所收购。当然有部分“宜稼堂”之藏书,被郁家的世交、湖州人王一亭(震)所收购。据说王一亭在他所建的“梓园”中,他收藏之书画、善本书,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也不幸被散失而流入民间,有的甚或不知去向。

  尔后,陆心源花一生心血,从“百宋一廛”、“宜稼堂”、以及从全国许多藏书家手中所收的善本书,特别是那些属于国宝级宋元善本书,他都收藏进了他的藏书楼。然而令人扼腕叹息的是,当它的主人陆心源去世后,就在1906年间,后人无力保管,就以十万银两之价值,将“百百宋楼”的藏书精品,均转卖给了日本三菱财阀岩崎弥之助,终成了“泊去品”。这,不能不说是近代藏书文化史上的一个悲剧!

  《市场报》 (2004年12月17日 第二十二版)






新浪财经24小时热门新闻排行

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彩 信 专 题
圣诞节
圣诞和弦铃声专题
3DMM
养眼到你喷血为止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