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尽管足球水平不高,但许多人关心足球。以前,关心足球的主要是球迷。因为球迷对足球的关心,因为最近俱乐部的“足球革命”,引发了诸多领域专家对足球的关心。在近日召开的“中国足球体制研讨会”的专家们看来,足球是国民福利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国民福利,在过去主要是有形的物质——金钱、住房、劳动保障等等,在现在则越来越多的是无形的东西——环境、足球、娱乐、平等及人和人之间的和谐相处的关系。因此,在追求GDP的年代,足球也许无足轻重,但在科学发展观的今天,无论从体育产业的发展还是从“
满足人民需要”来看,足球的健康发展都突然变得重要起来,而提供公正、精彩的足球赛事则是中国足球发展的主旨所在。
平心而论,足球是中国体育中产业化最快,发展最好的一个品种,对此,中国足协功不可没。然而,唯因如此,中国足球发展尤其是联赛发展的弊病也就最早以及最充分地暴露,危机也就最早到来,“革命”也就最早到来。事实上,中国足球的危机已经从各种现象中暴露无遗:世界杯雄心受挫、“假、赌、黑”球不断,职业联赛的观众越来越少、俱乐部忍无可忍用脚投票……中国足球产业的大厦刚刚建立起来,却发现根基不稳,支柱脆弱,摇摇欲坠。有专家比方,将中国足球比做房地产市场,那就意味着房地产的泡沫已经开始破灭,如果换了在股票市场上,那就意味着上市公司已经进入ST和PT行列了。
足球危机现象的背后凸显中国足球体制的深层障碍。对此,专家们提出,最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必须重新认识中国足球的性质和逻辑,就像过去我们搞了几十年企业,却没有发现企业的性质和逻辑其实是“利润最大化”,搞了几十年大学却没有发现大学的性质和逻辑其实是知识创新和人才培育最大化一样,我们同样没有认清中国足球的性质和逻辑所在。那么,中国足球的性质究竟是什么?在过去,足球和其他体育产业一样,在“举国体育体制”下被当作“公共产品”,因此由国家垄断管理,其目标则是单一的,为了在国际上拿好名次,为国争光。然而,中国的足球无法象其他体育项目那样能够靠“举国体制”取胜,因为你面对的是人家的“职业体制”下的足球:能够吸引世界最好的球星、球员和教练比赛经验丰富。为此,1992年,传统中国足球计划体制开始松动,俱乐部和足球联赛逐渐应运而生,中国足球也开始进入“红火”和热闹的时期。但是,中国足球在本质上未改其“公共产品”本性,仍以“为国争光”为目标,“职业体育”不过是一个手段,俱乐部不过是“关在笼子里的鸟”而已。中国足球在过去这些年的产业化其实是一个“虚假”的产业化,就像中国汽车产业在加入世贸组织前一样有名无实;足球的“市场化”同样有名无实,就像今日中国的股票市场充满着政府管制和国企脱困的原罪一样。事实上,把“私人产品”硬套在“公共产品”框框中的所谓中国职业足球体制,实际运行的仍然是一种半职业、半官办的体制,不仅不能集中两种体制的优点,反而彼此互相冲突、进退维谷。
中国已经成为市场经济国家,但是,这个世界上有哪个市场经济国家是将“足球”尤其是“职业足球”列入“公共产品”范畴的吗?没有。足球是彻底的私人产品,其私人性,就如同冰淇淋和电视机一样。事实上,足球根本就不是为了国际比赛这样的“公共目标”而生的。譬如,欧洲许多国家的职业足球体系产生于19世纪后半期,而那时根本没有任何重要的国际间赛事,创办职业足球联赛目的只能是为了追逐利润,并因此不得不满足消费者对足球消费的效用而已。中国许多人深信不疑的“国内练兵、一致对外”,将公共目标置于“职业足球”之上,将公共产品硬裹在私人产品中的思路其实是完全不通,甚至是和职业体育背道而驰的。(来源:经济参考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