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季平
这些日子媒体上关于国际原油市场的报道,油价是一路下跌:12月3日英国伦敦北海布伦特原油期货交易市场收盘价报收于每桶39.42美元,而在10月份这个价格曾突破了每桶51美元,最高达到54美元。资料显示,目前全球油价与9、10月份较高的价位相比已经下滑了14个百分点,即使有时略有反弹幅度也很小。而我国目前的油价仍然是几个月前国际原油价格
飚升时确定的,即90#汽油每升3.45元左右,93#汽油每升3.66元左右。
油价牵动万人心。现在,我国的消费者比任何时候都关心油价的涨跌。在国际原油价格持续走低的背景下,我国的成品油价格为什么降不下来?何时能降下来?需要具备哪些条件?诸如这些与油价有关的信息,越来越受到众多消费者的关注。因为这直接关系到个人的切身利益,不光是以跑车为生存手段的出租司机,还有城市的、农村的有车族,以及因油价上升而让普通老百姓生活受到的影响,如上海有的超市宣布:原购物时免费使用的塑料包装袋,因油价上涨使其成本上升,塑料袋改为有偿使用,不论大小每个收费0.1元。
过去,我们曾说西方发达国家是“轮子上的国家”,意即石油对国家及公众生活影响较大。现在,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国家汽车产业政策的推进,我国也在向这一进程迈进。这就意味着更多的人关心油价的涨跌,曾记得在今年8、9月份那段时间,当国际油价急剧飚升时,我国的油价便很快涨价,并且连续涨了几次。同时,与其相关的汽车客货运价、民航票价也随之上涨。对此,消费者都能够理解和接受。但是,既然涨价是受国际油价影响,而为什么当国际油价大幅度、长时间下跌时,我们的油价迟迟不下调?对此,国家有关部门不应沉默,或随国际油价下调,或向公众做出公开的、有说服力的解释。总不能让消费者感到,涨价时很快与国际接轨,而降价时长时间与国际脱轨。
12月9日,新华社公布了一条消息称:今年前11个月我国的原油进口达1.1亿吨,比去年同期增加35.1%。这说明我国对石油进口的依赖度越来越大,也就更增加了老百姓对国际油价变化的关心。
由于国家对于油价调整的透明度不高,民间对目前国内的高油价原因猜测颇多:有的说中国的石油市场是高度的垄断经营,是中石油、中石化两大集团在猛赚消费者;有的说是在为出台酝酿已久的费改税创造条件;也有的说是中国的炼油企业利润被国家拿走的较多,自身利益少,要趁这个机会提高效益;还有更邪乎的,说是这次不下调价格与中航油在新加坡的巨额亏损有关。
虽然这都是“八卦”信息,但有一点可以说明,大道消息不畅,小道消息就满天飞。从这一意义上讲,公众盼望政府有关部门公开、透明国内成品油价格的调整政策信息,应当说是不过分的。
(新华网)
《市场报》 (2004年12月17日 第八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