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实
2004年无疑是中国贸易丰收年,至11月中旬,中国的贸易额已经超过1.1万亿美元,全年可望超过1.2万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但“量”上的突破并不能掩盖“质”上的隐忧,世界经济论坛最新公布的2004至2005年度全球竞争力报告显示,在全球102个国家和地区,中国排名第46,比去年下滑2个名次。
竞争力的下降说明中国的贸易产品在世界市场上依旧更多的是靠“薄利多销”抢得市场份额,而不是靠品牌价值和产品质量赢得消费者青睐。随着经济全球化、产业科技化的发展,贸易竞争力的概念已经超出了成本竞争、价格竞争的低层次范围,质量竞争、品牌竞争、营销竞争、服务竞争都已经包括在产品竞争力的扩大内涵中,如果不能从“质”上寻求突破,中国贸易“量”上的辉煌也将由于竞争力的下降而逐渐褪色。
而且,中国贸易“低成本,低价格”的竞争方式本质上是难以为继的。一方面,中国“高投入、高产出”的粗放式生产方式并不具备可持续性,如鬼魅般若隐若现的资源瓶颈和生态危机不断潜在威胁着此种竞争优势存在的物质基础,而且“绿色GDP”和“循环经济”在中国的兴起也预示着资源投入的成本将回归国际化的标准路径。另一方面,中国产品的低成本竞争力来源于“人丁兴旺”的劳动力优势,但随着“劳工标准”在国际贸易中的日益重要,这种优势可能迅速转变为劣势,给了外国贸易当局设置贸易壁垒的借口,让国际贸易保护主义者觅得了限制自由贸易的机遇,而且,中国新时期“以人为本”
的科学发展观也要求将劳工福利放在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这无疑将不断减小中国劳动力的“比较优势”。
此外,中国贸易的低价竞争力极易引起贸易伙伴的反感。在国内弱势产业受到中国舶来品的强力冲击下,外国贸易当局有动力也有理由给中国商品安上反倾销的罪名,特别是在欧盟、美国等主要贸易国家没有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背景下,中国商品面对攻击颇显脆弱,而部分中国企业对国际贸易诉讼的水土不服更是让反倾销攻击的成功率大幅提高。
因此,中国贸易重“量”更要重“质”,亟需从多方面提高产品竞争力,在保护自己的同时扩大海外市场。具体说来,产品生产需要由粗放型向节能型发展,以产品供给长期可持续化占得市场;产品构成需要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转变,以高科技含量抢得市场;产品形象需要名牌化,努力打造中国自己的国际知名品牌,扩大中国产品的影响力,保护中国产品的海外声誉,以高知名度赢得市场;产品服务需要全能化,增强售前营销,完善售后保障,以人性化的全面服务夺得市场。
当然最重要的是转变贸易理念,与时俱进地扩大对竞争力的理解。不能敝帚自珍地满足于传统的劳动力优势,而是要不断创造新的“比较优势”,真正从多方面提高中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因此,贸易额作为“量”上的指标虽然重要,但仅仅因为“量”的高产而沾沾自喜是略显短视的,毕竟长期中中国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依赖于竞争力增强的“质变”,重“质”重“量”才是贸易立国的两全战略。
《国际金融报》 (2004年12月17日 第六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