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中航油事件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2月16日 08:30 证券时报 | |||||||||
    近期,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航油)因参与石油衍生品交易巨亏5.5亿美元从而申请破产保护的事件成为国内乃至全球关注的焦点,同时也引发市场对国有资产监管及风险控制的反思,以及对发展国内期货市场的担忧甚至怀疑,甚至有人认为会影响到中国发展期货市场发展的步伐。而我们认为,“中航油事件”的发生,不仅不会影响到国内期货市场的发展,反而能更好的促进乃至加速中国期货市场的发展。
    首先,回顾原油价格的走势,我们不难看出,虽然原油供求关系对价格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从商品价格运动的规律来看,这是一种在商品价格趋势上的资本运作行为,因此,中航油事件不能简单地看作供求关系及价格趋势的问题。在本次石油上涨的过程中,做多力量是国外一些长期浸淫于衍生品市场的老牌金融机构,在中航油做空时,原油是一路疯涨,而就在中航油公告亏损(砍仓)后不久的12月2日,纽约商品交易所原油价格暴跌7%以上,这是自2001年9月24日以来原油期货单日最高跌幅,时至今日基本回到40美元/桶附近(据报道,已经低于中航油平均价以下),中航油的亏损与原油价格的走势配合得如此“默契”,难免不令人将其与国外资金联手“逼仓”联系起来。事实上,全球期货史上这类事件也是屡见不鲜。例如,1996年住友商社滨中泰男在期铜交易中遇到国际对冲基金的阻击,导致住友商社巨额亏损20亿美元,此为国际金融史上著名的“住友事件”。1994-1998年间国内某冶炼公司进行LME的锌交易,亏损高达14多亿人民币。在国内企业参与国际期货交易不长的历史里,国内资金往往成为国际基金的“狩猎”对象。要避免这类事件的发生,我们需要大力发展自己的期货市场。     其次,中国企业参与国际金融市场,遵循的交易规则是别人制定的。虽不能说别人的交易规则不公平,但有一点值得注意,即这些规则是以他们的生活理念及思维模式为依据制定。比如,美国原油期货交易虽然是全球交易,但交割标的却主要是以美国产的石油为标准制定,中航油等企业在风险控制方面难免有力不从心之感。可以说,发展中国自己的石油期货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中航油事件”提醒我们,要加快建立自己的游戏规则,使得期货交易在我们自己的监管范围内。     第三,中国人和外国人在投资思维方式上并不是完全一样,而思维方式的不一致会产生一定的误差。比如,中国在期货及证券市场比较强调风险的控制,都设有涨跌停板,而国外有些市场则不设涨跌停板制度,有些虽然有涨跌停板制度,但幅度较大。可以说,在风险的认识上,我们与国外就有着较大的不同。再如,为了更好的适应中国市场,许多成功的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发展都强调本土化经营,而不是照搬西方经济模式,也是充分考虑到思维方式的不同。这些都说明思维方式一致性的重要。中国有句俗语叫“知已知彼、百战不殆”,由于思维方式的不一致,将使得我们在国外的交易中不能做到知已知彼,无疑可能为我们交易的失败埋下祸根。     发展我们自己的期货市场,拥有自己制定的游戏规则,吸引国外资金参与到国内期货市场,实现“中国价格”,这样才能有效避免被国外资金逼仓的风险,保护国内企业的利益。“中航油事件”的发生,不但不会影响到中国期货市场的发展,反而为加速发展中国期货市场提了个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