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04年是入世的第三年,但医药行业并没有受到预想的、太大的冲击。国内的制药企业继续做大做强,上演着并购、重组的故事。在2004年医药行业并购、重组的高潮中,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华源集团等国有大型企业进行的一系列的并购、重组,特别引人注目,国内医药行业的大鳄正逐步形成。
国内制药行业并购、重组高潮的出现,无疑是国内医药行业的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同时也与入世后外资制药企业的进入的速度加快有关。目前外资制药企业除了继续加大对中国市场的投资之外,还出现了外资制药企业研发中心东移中国的现象。
对医药流通业来说,2004年是药品零售业难过的一年。一方面,药品零售药业继续吸引业内、外资本的进入,连锁药店进一步增多;另一方面,由于受到医药未分、抗生素限售等政策的影响,许多药品零售业开始出现了生存危机,处于岌岌可危的边缘。
对医疗卫生领域来说,2004年是激情和困惑的一年,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似乎充满了无限的前景,多元化的投资主体进入医疗卫生行业引发了投资者和行业内无尽的冲动和欲望。但目前医疗卫生的改革还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同时也引发了太多的困惑。
本报记者 刘树铎
2004年,医疗卫生领域弥漫着激情和困惑: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似乎充满了无限的前景,多元化的投资主体进入医疗卫生行业引发了投资者和行业内无尽的冲动和欲望。
事实上,从去年非典过后,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思路似乎变得清晰起来:卫生主管部门抓公共卫生和卫生监管,对医疗机构则鼓励竞争,防止垄断,以此期待着医疗卫生行业走向健康有序的良性发展局面。
从今年年初开始,产权制度度改革开始在各地形成了风起云涌的局势。
但事情的发展并没有像预想的那么好,摸着石头过河立即引起了太多人的困惑,也招来了非议和责骂,甚至有人提出了卫生体制改革应该推倒重来的说法。
摸着石头过河的代价
年初,在人们对产权制度改革的期待中,华源集团最为引人注目。
4月18日,中国华源集团下属的华源生命产业公司与河南新乡市政府合作组建的“华源中原医院管理有限公司”正式揭牌,该管理公司一口气接收了新乡市属的五家医院:市中心医院、市第二医院、市第三医院、市妇幼保健医院和市中医医院。改制后的医院定位为非营利性质,医院依然属于事业性单位,职工的身份也暂时不变。
以合资公司的形式,同时对新乡的五家医院实行股份制改造和经营管理,用华源方面有关人士的话说是“在全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中实数罕见”。
但此举却引发了全社会的质疑。
人们开始发问:地方政府把医院一卖了之,到底利弊何在?
地方政府也困惑:我们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医疗机构与其这样的半死不活谁也得不到好处,倒不如推向市场,或许能带来全新的局面。
华源集团尽管着意强调此举的公益性质,但对前景如何也实在没有心里没底,高层保持低调即说明了这个问题。
但华源集团和当地政府却有一个方面保持着相同的口吻:医院体制改革,目前没有可参照的办法,我们是在探索中前行。这样又一下子把全社会的目光引到了卫生主管部门的的身上。
卫生主管部门当然有其苦衷:医改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也有心无力!但是,在全社会的关注下,也作出了表态,年中的时候,有消息传,卫生部正在制定的《医院体制改革指导意见》最迟在年底公布,人们开始等待,但至今这个可以操作的《意见》也没出台。
如果说华源集团的出资行为还能让人们接受、卫生主管部门的解释还能被人理解的话,那后来发生的北京新兴医院事件则引发了人们对卫生体制终极目的责骂和对卫生主管部门的质疑。
人们的质疑表现为:新兴医院的门庭若市依靠的是巨额广告投入,医院有虚假宣传的嫌疑,结论是,新兴医院的问题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医疗问题,实际上已经演化为一个社会问题,一个政府医疗管理体制的问题。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一次次的陷入尴尬的境地,人们呼唤:山重水复处处无路,柳暗花明何处转折?
探索中的争议
事实上,医院产权制度改革以及后来引发的诸多争议,来自于2000年国家八个部委的文件:卫生部门要转变职能,政事分开,打破医疗机构的行政隶属关系和所有制界限,积极实施区域卫生规划,用行政、法律、经济等手段加强宏观管理,并逐步实行卫生工作全行业管理,将医疗机构分为非营利性和营利性两类进行管理。
事实上,政策的思路似乎很明确,卫生行业目前发展的瓶颈是卫生资源的配置不均、不足、非优化和效率低下,公有医院的垄断还导致了技术的落后和孳生腐败,不建立多元化的医疗体系,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竞争,也就不可能真正的解决医疗资源的分配不均的矛盾。
有专家认为,除了少数提供基本医疗的社会保障体系决定的公益性医疗机构外,绝大多数的医疗机构都应该走企业化的道路。按照市场化的规律进行合理的分工,形成有宏观调控的竞争机制,通过竞争打破大锅饭的局面。
但是,到底如何形成竞争?竞争中谁来担负公共卫生的职能?医疗市场如何监管?甚至连医疗机构到底是什么性质的机构都发生了太多的争议:医院到底是企业单位还是事业单位?医院改革到底该不该参照国有企业的改革办法?医院转制后,医疗费用到底能不能降下来?
有的专家也认为,产权改革反而可能带来医疗费用的大幅上升,如果仅仅将医院的扭亏增盈作为改革的目标,必然忽视医院的使命与目标,忽视医院经营的客观环境,如卫生服务项目的政府定价,上游产品如药品、医疗器械的市场定价,仅仅把医院或者希望医院作为医疗费用调控的总开关,这种想法不现实也不可行。
也有的专家提出,事实上,医院的产权制度改革并不能解决医院的现代化管理问题,人们往往把过去沉淀下来的差距都归结为产权制度问题,事实上并非如此,以企业为例,并非资产的重组和产权的改革就可以解决经营的问题,现在的医院院长只是国有资产的管理者,可是产权制度改革,应该以资产的所有者—政府为主导,医院目前还是应该承担为老百姓提供医疗服务为主。
争来争去,连医院到底应该干什么都搞不清楚了:老百姓搞不清楚,医院自己搞不清楚,连政府也搞不清楚,难怪有的专家提出,应该重新梳理一下医疗改革的思路和方向,甚至有些政策都应该推倒重来。
推倒重来当然不现实,但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思路和方向问题倒是真应该好好研究研究,医疗体制改革毕竟牵涉到全社会,牵涉到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没有目标的摸着石头过河确实要不得。
在医疗卫生领域,政府到底应该扮演什么角色?到底应该如何改进卫生服务?到底怎样才能把高昂的医疗费用降下来?怎样才能形成一个健康有序的医疗服务和竞争的良好格局?卫生经济政策谁来定?怎么定?这一系列问题,都有待研究和解决。
可惜,2004年,这些都还是未知数。
链接:
我国在2000年已推出医院分类管理,把原有的医院分为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在2004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卫生部常务副部长高强曾强调,下一步要进一步推进医疗体制改革。公立医院的产权制度改革方向已经明确,产权将是医改的突破口和重头戏。目前,有关人士透露,在酝酿的《医院体制改革指导意见》中,国有医院的产权将发生根本性变化,在政府所属医疗机构中,国有资产的持股权不低于51%%,这意味着社会资本将被允许进入公立医院。原来预计《医院体制改革指导意见》在年内出台,但到目前为止,《医院体制改革指导意见》的正式文本却未见公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