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尔中建冲破“郎氏包围圈” 海尔集团注资方案已获独立股东全票通过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2月15日 07:47 证券时报 | |||||||||
    尽管招致学术领域和市场人士的多方置疑,但在海尔中建(1169)12月13日的特别股东大会上,有关海尔集团的注资方案仍然获得独立股东的全票通过,这意味着海尔集团可顺利将价值逾15亿港元的洗衣机业务和手机业务资产注入海尔中建,而后者也将更名为“海尔电器集团”。待海尔集团进一步注入空调、冰箱、冷柜等剩余白色家电业务资产后,其将正式成为海尔集团白色家电业务的上市旗舰。
    郎氏置疑与海尔回应     海尔集团注资海尔中建的计划曾被迫两次推迟注资期限。目前为止,仍有不少投资者对此次注资行动颇有看法。而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于海尔的内部持股会及其所控制的海尔投资。     资料显示,被海尔内部持股会控股98.6%的海尔投资与海尔集团公司相对独立,且直接掌握着例如海尔原材料采购公司、海尔商标所有权等大量实体资产,每年可从海尔集团的零部件内部转手贸易以及集团下属各家公司获取数亿元的高额利润。     以香港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为首的学术界人士担心,海尔集团将大部分资产注入海尔中建,从而实现整体上市之后,海尔内部持股会及其所控制的海尔投资,将可自然成为海尔集团的大股东,海尔曲线MBO也将由此实现。不仅如此,在拥有一个有效的资本运作平台之后,内部持股会拥有的大量资产将转化为在资本市场上自由流通的股票,令人担心其间会否出现国有资产流失现象。     笔者看来,上述担心可能并没有太多的必要性。今年4月22日,海尔投资与海尔集团订立一项不可撤回承诺。其中规定,如果海尔集团提出要求,海尔投资将于注资完成后的合理期限内,将海尔中建就飞马香港和飞马青岛(这两家公司原来均是海尔集团和中建电讯合资注册)注资而发行的股份转让予海尔集团。此项承诺落实之后,海尔集团的权益将占海尔中建扩大后总股本的60.72%,其也将成为海尔中建的单一最大股东,享有控制权。     对于郎氏的置疑,海尔集团方面曾做出“海尔现已是一家集体所有制企业,不存在曲线MBO和国有资产流失问题”的回应。近日,在青岛市国资委公布的第一批监管企业名单中,海尔集团位列其中,再次引发市场对海尔集团身份的疑虑。不过,据悉有山东国资委官员随即表示,“即使是集体企业,若净资产在5000万元以上,也可以纳入监管的范围。”     注资有助实现国际化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上述置疑与海尔集团复杂得几乎令人眼花缭乱的股权结构不无关系。而注资之后,与海尔中建有关的洗衣机、手机业务部分资产的股权结构将趋于明晰,可为海尔集团进一步注资和简化股权结构埋下伏笔。     除此之外,笔者看来,海尔集团注资海尔中建的必要性还在于以下几点:     一方面,尽管海尔集团在内地白色家电市场中的地位首屈一指,但国际竞争力尚存在不足。因此,海尔集团迫切需要获得与国外大型家电企业相抗衡的国际资本市场融资载体,并塑造出自身的知名度、美誉度及良好的国际形象。海尔集团将其最具国际竞争力的白色家电业务资产注入海尔中建,有利于其在国际资本市场的融资及找到合适的战略投资者,并增强在国际市场上的扩张能力。     另一方面,作为一家在大陆注册的内地企业,虽然海尔集团通过直接IPO赴港上市并无困难,但需以H股的形式进行,对未来的资产运作不甚有利。而且,为避免可能导致的国有资产流失问题,内地相关部门曾明确表示,对待内地企业以红筹股形式赴港上市要谨慎审批。海尔集团注资海尔中建,进而实现将其白色家电资产上市则可绕开这些限制,有助于其通过收购兼并方式整合其他资源、扩大规模和竞争实力。     笔者看来,一些市场人士对海尔中建的壳资源太小,难以容纳海尔集团的担心也是没有必要的。此次注资被香港联交所视为新股上市,主要是因为海尔集团的注资额度超过海尔中建原有的有形资产净值,并涉及后者控制权的转变。注资完成后,海尔集团将取得实际控制权,继续注资和增持股权不需要担负有关全面收购的责任。因此,即使后续注资再度超出海尔中建的有形资产净值,也不会构成“反收购行动”,海尔集团也不可能再被视为“新上市申请人”,这将使其进一步的注资行动更加容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