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驯马”取得阶段成果
新年就要来临。可是,北京的建筑承包商李某却处在一种矛盾之中:一方面,上半年房地产项目一个接一个,钱来得相当容易;另一方面,下半年几乎没有承接新的项目,因为没法从银行借来流动资金贷款了,可许多房地产项目都需要垫款施工。来年,从银行借钱会不会容易点,是他一段时间以来最关心的问题。
类似这种情况,在2004年末的中国并不少见。2003年,我国经济进入了新的增长期,这个增长期所带动的赢利预期,激励着千千万万各类企业家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冲动扩大投资,房地产、钢铁、电解铝等行业出现过热现象。2004年GDP增速接近10%,是10年来经济增长最快速度;同时,煤电油运的全面紧张,导致了人们对恶性通货膨胀的忧虑。飞奔的经济“快马”存在着失控的危险!
为了使这匹“快马”能够沿着正确的道路奔驰,中央政府从一季度开始就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土地政策以及严肃行政纪律等多个方面“驯马”。
2005年,宏观调控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势,信贷规模是否会扩大,利率是否会继续上升,稳健的财政政策是否意味着国债项目将会大批下马,这也将成为各方面广泛关注的话题。
“驯马”之术 忽视不得
“正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指出的那样,虽然2004年宏观调控取得了积极成效,但是基础还不巩固,2005年必须继续实行宏观调控措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巴曙松说,中央确定将原来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修订为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这种双稳健的举措,就是为了巩固宏观调控的成效,防止固定资产投资和通货膨胀“双反弹”。
他认为,2005年经济发展面临着一系列不确定因素。首先是通货膨胀的滞后效应可能释放出来。从经济体制运行的实践来观察,中国潜在的通货膨胀要大于数据所反映的水平。2004年,为避免通胀压力的集中释放,在需求快速增强、上游价格大幅上涨的情况下,有关部门对某些价格的上涨加强了控制。另外,在目前的人民币汇率安排下,美元的疲软将带动人民币有效汇率的贬值,从而增添进口商品,尤其是消费品的人民币价格,对国内通胀构成新的压力。同时,目前土地、资金、劳动力和资源、公用事业等的生产要素价格存在市场化程度较低、价格被严重低估的现象,成为投资过热的诱因之一。还有,要素价格市场化进程的加快,也隐藏着潜在的涨价压力。上述因素综合起来,使2005年中国通货膨胀的压力加大。而物价基本稳定,是政府在2004年调控经济时的主要目标之一。
其次,固定资产投资面临着反弹的强大压力。由于国家采取了调控措施,在使一些项目暂缓或下马的同时,就使那些正常建设的项目的赢利水平更加可观。对被迫停缓的项目来说,继续上马前进的“诱惑力”不但没有降低,反而更加迫切。巴曙松说,对于这次宏观调控,地方政府也有对策,一般叫做“就地趴下,匍匐前进”。中央不让建钢铁,地方就建码头、交通,建配套项目,等行政管制一放松,项目就可以立即上马。如果国家对调控措施稍微放松,这种被压抑了的投资冲动,就会迅速释放出来,吞噬掉2004年的调控成效。
因此,2005年宏观经济政策必须坚持继续调控的措施。但是,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要注意力度、范围和手段。
双管齐下继续“驯马”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了解到,对于双稳健中的“稳健的财政政策”如何操作,专家们的意见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对是否继续上调利率,却有不同意见。
财政部财科所所长贾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我国从实行了六年的扩张性积极财政政策转为稳健的财政政策,意味着现阶段还不宜简单采取“全面紧缩”的调控方法,既不能“不转弯”,又不能“急转弯”,而应当在稳健把握下着力协调,在调减扩张力度中区别对待,即“有保有控”。因此,估计2005年国债投资总规模将比上年明显减少。一方面,保持近年来长期建设国债资金投入的重心和在建项目应继续予以关注,以保持必要的政策连续性;另一方面,严格控制新开工建设项目,要将国债投资集中在国家发展规划确立的战略发展目标和农林水、生态保护等方面,投向非经营性公共产品方面。对于这个政策取向,大家基本上是没有异议的。
然而,对于双稳健中稳健的货币政策如何操作,专家却有不同的意见。概括起来大致有两方面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应该通过反复上调利率,控制企业筹资成本,引导社会投资。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利率政策不会显著奏效,应该继续控制货币供应量,通过控制贷款规模来继续压制盲目投资的冲动。
持前一种观点的专家认为,用行政手段控制信贷规模虽然效果显著,但是对经济的影响过于“生硬”,其后果很多地方到现在还难以消化,因此,应该采取市场的手段,通过调整利率来抬升企业的融资成本,从而来调控投资总量。持这种政策的人建议:在2004年10月底上调利率0.27个百分点的基础上,在明年相机调整利率,以巩固抑制部分行业投资过热的成果。同时,应该“有保有压”,使真正有赢利前景的项目得以继续。
而持另一种观点的专家认为,由于当前被压抑的投资冲动的赢利诱惑过于丰厚,一般都在15%到20%,有的项目的投资回报率竟然在30%以上,因而无论如何提高利率,这些项目都是要上马的。在这种情况下,不采取行政的紧缩银根的措施,不足以控制住社会投资冲动,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必然要反弹。
然而,无论是持哪种意见的专家都认为,不管是采取用利率政策,还是用控制信贷规模的办法,在具体项目上,都应该采取“有保有压”的措施。北京科技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刘澄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建议:无论利率如何变动,银行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且确实有市场前途的项目,不应该“惜贷”;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一个子儿也不能给”。
背景链接
宏观调控大事记
(1)4月下旬,国务院发出通知,提高钢铁、电解铝、水泥、房地产开发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资本金比例,钢铁由25%及以上提高到40%及以上,水泥、电解铝、房地产开发(不含经济适用房项目)均由20%及以上提高到35%及以上。
(2)在2003年9月提高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后,人民银行于2004年4月25日再次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即由7%提高到7.5%,以控制货币信贷过快增长。
(3)10月29日,人民银行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0.27个百分点,并放宽人民币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和允许人民币存款利率下浮。
(4)在12月5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上,中央政府首次提出财政和货币政策双稳健,标志着实施了7年积极财政政策正式谢幕。
点 评
宏观调控变成常服药
刘振冬
2004年的经济走势可以说是起起落落,其中最精彩的两点,一是4月底提高过热行业固定资产投资的资本金比例,这一措施的出台结束了是否有过热现象的争论;另一个是10月份提高了基准利率27个基点,这标志着今后的宏观调控由行政方式主导转向了市场方式主导,也意味着宏观调控变成了常用药。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国经济几起几落,似乎是逢四必控。然而,1994年的宏观调控,几乎全部采用行政手段,2004年的宏观调控,则是先行政后市场。这种变化一方面佐证了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健全,另一方面也意味着,今后10年一次的大调控将逐步淡出,宏观调控将采用更市场化的手段,诸如利率工具,通过经常性的相机调整,发布政策信号,引导投资、消费,达到调整经济的目的。
展望明年的宏观走势,为了巩固前一阶段调控的成果,防止投资、通胀的双反弹,宏观调控仍然会继续加强,但是调控的方式、手段将更市场化、更平滑,更加注重防止经济的大起大落。
作者:林玉 主持人 刘振冬
(来源:经济参考报)
|